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我国省域层面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协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非参数SBM效率测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2—2019年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波浪式下降,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样本研究期内形成了以京、沪、苏、浙为核心点的复杂但相对稳定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东部发达省份在信息资源、权力、声望及影响方面优势明显,省域之间等级结构呈现强化趋势;(3)净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成员为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达省份,双向溢出板块成员主要位于东北、津冀、黄河中下游地区,净溢出板块成员主要为长江中下游、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中西部欠发达省份;(4)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是地理邻近、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化等因素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资源禀赋差异、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宏观调控和信息技术进步为主要驱动机制。研究结论: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协同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和践行“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土地利用管制和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实践指导。研究方法:碳收支核算、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黄河流域碳收支时空差异明显,碳汇量相对稳定,净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态势,这表明区域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2)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中游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上游与下游;(3)碳排放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包括4种集聚类型,其中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区面积呈扩张态势。研究结论:黄河流域碳收支状况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未来应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推动流域协同减排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分异特征,助推土地利用低碳减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评价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我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升高并呈现由单核集聚式向双核均衡式空间格局演变趋势;(2)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持续增长并呈现“点状、团状、面状”的空间格局演变趋势;(3)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高阶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产出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强于土地利用投入和土地产权变化;(4)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不同维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局域空间格局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区连片分布、低—低集聚区分散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应依据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因地制宜调控土地利用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减排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苗  吴萌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3):96-103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为制定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碳中和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框架构建法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农地非农化、土地出让市场化和土地开发强度是作为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有效观测变量,我国省际层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总效应表现为土地利用水平提升1个单位,将促进碳排放增加0.159个标准单位,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2)土地利用通过城市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条路径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通过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对碳排放表现为促进效应,影响大小分别为0.173和0.058个标准单位,通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表现为抑制效应,影响大小为0.101个标准单位。研究结论:建立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一项可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通过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红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地整合等手段减少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控土地利用方式、规模、强度、结构等减少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间接促进影响,激发土地利用的正向连锁效应。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索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机理。研究方法:DEA模型、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Tobit模型。研究结果: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709,年均效率显著提升,整体效率差异程度有所收敛。不同省市、不同层级区县效率均值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化,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增强,“核心—外围”现象持续凸显。受区县行政级别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双重梯度差距影响,不同因素的作用机理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结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亟需严控县域城市用地低效蔓延,促进产业形态和资源配置转型升级。打破行政级别壁垒,完善产业和功能的县际传导,深化城市群核心区域对于外围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基于碳排放效率设置经济效率优先与碳排放效率优先两种发展情景,探究经济发展目标与碳减排目标不同优先序组合时,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差异性优化结果。研究方法:多目标规划模型、GeoSOS-FLUS模型。研究结果:(1)经济效率优先情景下,研究区总经济效率和总碳排放效率比现状分别提高了43.32%与3.53%;城镇工矿用地、其他农用地以及园地的面积比现状有显著的增加,景观以集中的空间形态扩张;耕地和农村居民点比现状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景观呈现破碎化分布。(2)碳排放效率优先情景下,研究区总经济效率比现状减少了3.02%,总碳排放效率比现状提高了8.23%;园地、林地以及其他农用地面积比现状有显著的增加,景观以集中的空间形态扩张;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有适度缩减,景观呈现集中布局。研究结论:在耕地保护任务和“三区三线”管控等约束下,兼顾经济发展目标与碳减排目标的“多目标发展导向”国土空间治理应该耦合土地政策协同管控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满足受发展目标优先序驱动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探究都市圈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提升、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杭州都市圈生产功能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生活功能快速提升,生态功能稳中有降;生产和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生活功能表现出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期内,杭州都市圈生活功能网络密度持续提升,生产功能网络密度先升后降,生态功能网络密度保持稳定,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杭州和绍兴主城区为核心节点的复杂、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3)地理空间邻近性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均产生正向影响,耕地和林地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产业结构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都市圈“三生”功能协同提升,依托一体化建设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县域尺度的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全球各行业碳排放中,农业碳排放占比很大,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农业碳排放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从农地利用过程碳排放、水稻种植过程甲烷排放、农地氧化亚氮排放和禽畜养殖过程碳排放四个方面碳源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测算清单,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测算出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结果 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74.59%的县域单元的农业碳排放总量为负增长,94.26%的县域单元碳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湖南省各县(市、区)农业碳排放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显著同质性,11年各县(市、区)空间均质性呈增强之势,空间异质性呈减弱之势。结论 对湖南省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不同维度时序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依此总结湖南省碳排放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农业碳排放走向,对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布局研究有助于各地因地制宜,推行有差别的农业碳减排举措。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土地“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出低碳导向下国土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构建“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长效发展机制。方法 文章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武汉城市圈“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直接/间接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关系并划分协同发展区。结果 (1)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和演变规律,土地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分布具有较好一致性,土地生态功能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梯度变化格局。(2)研究期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增加,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生产—生活功能同向性,生态功能异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3)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度提高,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协同划分为4类协同发展分区:生态低碳保障区、生产高碳控制区、生活高碳引导区和双生高碳优化区。结论 未来武汉城市圈“三生”发展应根据分区发展特征,针对性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完善行业要素投入配置机制,遵循生态宜居化建设原则,减控“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下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揭示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双碳”目标下把握区域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农业碳减排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78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空间热点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变化规律;(2)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性明显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低值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中游及上游地区,高值区则位于下游地区的河南、山东两省;(3)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对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复种程度、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为正向驱动,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区域之间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差异显著,且驱动因素亦不相同,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策略和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灰色理论的渔业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昕  宋玉 《中国渔业经济》2011,29(4):128-134
论文运用灰色关联和GM(1,1)预测模型,以福建省渔业经济发展为例,建立了渔业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力评价模型。研究表明:2002~2009年间,福建省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有资本投入、科技水平、水产品生产情况、劳动力数量投入;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对渔业经济发展的阻碍效应不明显;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福建省渔业经济发展将呈现平稳上升的变化趋势。根据研究结论,论文认为应该在资金投入、科研引进、环境保护和名优品种养殖等方面重点投入,逐步实现形成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罗非鱼养殖生产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在罗非鱼养殖生产过程中,饲料费、苗种费和人工费等资本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土地面积、劳工数量等资源投入保持稳定甚至下降趋势,建议通过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以及信息化管理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以保障我国罗非鱼养殖生产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玉米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协整分析,检验了各影响因素与玉米产量之间的长期均衡以及短期动态均衡关系.研究表明,玉米产量与玉米种植面积以及玉米出口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玉米种植面积每增加1%,玉米产量增加1.606635%.最后,根据协整分析结果,提出增加玉米产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武汉市调研数据,从实践角度透视和思考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部分接受调研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意愿较高;政府信任对公民参与网络反腐意愿的负向影响非常显著;年龄的负向影响比较显著;月收入的正向影响一般显著;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单位类别对其参与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按地区划分年度数据及布瑞克数据终端统计的江苏地区2008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此对江苏省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对江苏省而言,林业投资完成额对林业总产值做出重大贡献;林业系统平均工资、林业产业结构都正向影响林业总产值;江苏省造林面积、江苏省林业系统从业人数开始抑制了江苏省林业总产值的发展。根据研究结果对江苏省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供水企业投资风险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春炎 《水利经济》2005,23(1):48-50
针对供水企业投资存在着实际销售水量、预期水价实现程度以及坏账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提出对投资风险因素的预测和选择合理的风险处理手段,供水企业投资风险的转移,实施风险共担和风险内部化策略等。把供水企业投资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证项目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即销售水量盈亏平衡计算。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4~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关联动态分析,定量分析了粮食总产量与各因子的关系密切程度,指出了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及受灾面积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北京山区林地转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林地变更详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首先分析北京山区近10年来林地变更转化趋势(减少去向)的时空特征,揭示出北京山区林地变化的主要过程和态势。然后,借助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驱动力分析方法,对林地转化过程的驱动力进行定量化诊断。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剖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竞争的网络演化特征,并揭示其空间网络形成机理。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研究结果: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存在多线程竞争模式,形成了复杂空间网络,且该网络呈现小世界性、等级度松散、多重叠加等特性;土地财政竞争网络具有多维空间集聚模式,且从土地财政传导路径看,主要体现在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溢出;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城镇化率、资源禀赋等变量的省际差异以及地理距离在土地财政空间网络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各省份及聚类板块在土地财政竞争网络中扮演角色各异,土地财政治理应同时注重"因地施策"与"区域联动"。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随着强筋小麦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国家对强筋小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为了解我国强筋小麦研究现状并促进我国强筋小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选取"强筋小麦"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强筋小麦相关文献的年份分布、作者、关键词、基金来源、载文期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是我国强筋小麦研究的主要时期,研究多集中在强筋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