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2016年年底,财政部颁布第1504号审计准则,我们目前将之称为新审计准则。新审计准则对对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审计准则的改革与国际审计标准国家靠近,是我国审计准则国际化的一大步,是对审计报告规则的突破性要求。本文研究新审计准则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问题,以及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对并购使用者决策的作用,目的是帮助正确理解与评价关键审计事项、提高审计师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8-2019年度A股1PO公司新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特征,实证检验IPO公司关键审计事项对抑价的影响,结果表明,IPO公司关键审计事项向投资者传递了增量风险信息,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显著提高了IPO抑价水平.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越多,其抑价率越高;而IPO公司主要通过收入确认或资产减值等关键审计事项向投资者传递其增量风险信息,但"十大所"相比"非十大所"更能有效控制关键审计事项传递的增量风险,故"十大所"能有效约束IPO公司关键审计事项对抑价水平的提升效果.因此,投资者应理性解读关键审计事项传递的信息以进行投资决策;政府监管部门应重视培育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声誉,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鉴证效力.  相似文献   

3.
刘兴 《大众商务》2021,(4):83-84
自2017年1月1日起,新审计报告准则率先应用于A+H股上市公司,A股所有公司则从2018年1月1日起在审计报告中全面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探讨关键审计事项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对探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以及该政策带来的影响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本文以公开2019年年报的769家A股上市公司(截止到2020年4月6日)为研究对象,选取...  相似文献   

4.
借助新审计报告关键审计事项中的掏空事项文本信息,文章以201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掏空关键事项的视角考察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与掏空相关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能够减少大股东掏空行为。当与掏空相关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力度越大、风险匹配度越高或越是利用专家工作时,其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用越大;掏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机制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公司行政关注成本和市场监督压力实现的;从体现大股东代理问题的股权制衡环境来看,掏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所发挥的大股东掏空抑制效应在股权制衡氛围较弱的公司中更明显。文章对强化新审计报告准则实施与其他行政监管及市场监督机制的合力威慑效用和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201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在客户公司并购标的未达预期业绩时,女性审计师比男性审计师更有可能披露商誉减值关键审计事项.在控制了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后仍发现审计师性别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女性审计师性别对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随着女审计师任期的增长而减弱.经过一系列稳...  相似文献   

6.
关键审计事项提炼了财报中已恰当披露的关键信息,这可能增加投资者对风险的感知,进而影响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使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5-2016年的数据,采用PSM-DID方法,研究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用MPEG、PEG还是OJ模型度量权益资本成本,沟通关键审计事项都会导致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显著提高,其影响机制为投资者风险感知的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当企业的关键审计事项更多、规模更小、成长性更高、所处区域市场化进程更低时该影响更大,基于2018年实施的新审计报告准则,以全部A股为样本进行的稳健性检验有效支持了本文研究结论.研究从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维度完善了资本成本理论,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明确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选取2013—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在标准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抑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民营企业的样本中更为显著。此外,通过分析研究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公司违规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内外部治理水平抑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即存在“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同时,相比于存货类和固定资产类,公司更关注收入类和应收账款类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在进一步细分公司违规类型后发现,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仅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和领导人违规行为表现出抑制作用,而在经营违规行为的样本中不显著。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微观经济后果的研究框架,也为政府相关部门评估新审计准则政策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结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趋同还是各司其责,以系统协同理论为基础,运用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审计等协同作用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不同年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不同,2007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的三协同共同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2008年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二协同以及二者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三协同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但2009年则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2021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创新投入的经验证据,探究审计师执业视角下管理者短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短视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且企业所处的产业性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在管理层短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经过渠道探索发现,管理层短视在一定情境下会使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有所下降,从而影响财务信息质量,审计师会将这种影响传递到审计定价决策中,导致审计费用上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管理层短视与审计费用的正向关系依旧成立。本研究结论拓展了管理层短视行为带来的经济后果,对于事务所的定价决策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2007~2012年获得批准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为核心样本,研究了重大资产重组、审计成本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及审计质量的变化。研究发现,处于重组期间的公司和原审计师审计成本较高的重组公司变更审计师的概率更高,公司重组期间的审计质量更低,且审计师变更会加剧审计质量的降低程度;重组公司中审计师变更公司与未变更公司的审计质量无差异,但在审计师变更的公司中,重组公司的审计质量更低。  相似文献   

11.
12.
13.
对“旋转门”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通过用审计意见改善和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审计质量,研究发现“旋转门”会改善企业审计意见并且增加操纵性应计的程度,也就是说,“旋转门”降低了审计质量。检验审计委员会抑制“旋转门”对审计质量损害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样本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时,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独立性越强,越能抑制“旋转门”对审计质量的损害。这说明我国审计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效用。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建立"四委",因为这关系到董事会的有效运作和审计质量,但长期以来很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建立董事会"四委".那么,建立董事会"四委"能否起到预期的作用呢?笔者研究发现,无论董事会"四委"设立与否,还是其个数的多少,对审计质量的作用并不显著.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四委"中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且通过敏感性测试.总体来说,董事会"四委"的实质性作用并未有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政府审计能否发挥“免疫功效”依赖于其审计质量的好坏.对政府审计功效的研究应该在确定影响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基础之上来判断.以2003年至2007年我国各省级审计机关审计结果为分析对象,对效力与效果的交叉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考察政府审计是否发挥了免疫功效,结果表明:我国的政府审计发挥了应有的“免疫功效”,在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追究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免疫功效”本身同样存在着重视抵御、轻视预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独立审计质量决定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目前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配对完全是多因共谋的合作博弈结果,加之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必然导致独立审计失效。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因素很多,可从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配对机制视角来研究如何提高独立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国内学术界对于基于不同客户规模的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还不多。以2002年至2009年中国舞弊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可以显著提高审计质量;在大客户市场上,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提高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削弱,这可能是由于审计师对大客户审计时难以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所致。  相似文献   

18.
旨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持股行权能否以及如何抑制审计意见购买以实现维权?以2014—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发现投服中心行权能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增大审计风险来抑制审计意见购买,且参加股东大会比其他行权方式更能抑制审计意见购买。基于内外部环境的异质性检验发现,在非国企、机构持股比例低、外部关注度高、被证监会问询的公司中上述关系明显。研究结论对投服中心优化行权方式,充分发挥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功能,以及监管方和投资者借助投服中心行权来有效监管和识别审计意见购买,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间窗口,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至关重要.将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理论分析表明,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改善劳动力的空间配置效率、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这两个方面影响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实证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进一步地,高铁开通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对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不断扩大的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城市表现出波动影响.从城市特征来看,高铁开通对中小规模城市、非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证明,高铁开通主要通过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且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