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全球治理理念的提出,中国危机治理发展轨迹逐渐由政府危机管理转向危机治理。现代公共危机的治理主体不仅涉指政府,媒体、民众、非政府组织也正在成为一股重要的参与和协作的力量。实践中它还通过在公共危机发生前进行宣传与预警、公共危机发生时进行社会动员与整合、公共危机结束后进行善后修复与回应反馈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需要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多边合作作伙伴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应对机制,克服制度性缺陷。  相似文献   

2.
《商》2015,(8)
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新常态已成定局,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高压反腐,社会矛盾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恐怖主义活动渐显猖獗,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屡见报端,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这其中会出各种突发的危机,如何更好的管理危机成为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公共危机处理过程可以看出,政府,媒体,公众在危机事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三者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对于预防和解决当前和未来的危机事件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些年来危机事件的频发,人们谈"危"色变,危机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危机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本文主要从构建有预见力和前置思维能力的政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NGO和公共危机管理——探析我国NGO的不足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悦 《华商》2008,(20):63-63
在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不再是唯一主体,发挥NGO的职能作用,构建政府与NGO互信合作的危机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但中国的NGO起步晚,自身存在不足,制约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发挥。本文意在探讨我国NGO参与危机管理的不足并提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政府危机管理:框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俊  夏洪胜 《江苏商论》2005,(6):149-150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人为危机发生的频率,由此,政府危机管理正被提上更为紧迫的日程上来,政府的危机管理已成为衡量政府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本文在政府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危机管理的理论框架及其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其本质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对欧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幅度都在下降。义乌国际商贸城——进出口贸易基地,自然受到了欧债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商》2015,(22)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矛盾日渐凸显,农村公共危机事件多发。在对其治理中基层政府信任是重要影响因素,信任增强能够提升基层政府在公共危机处理中行为的有效性。快速高效地处理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也是衡量基层政府信任度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基层政府信任在农村公共危机中的基本特征和二者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基层政府如何在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中建立信任,并能形成基层政府信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和市场的冲击不亚于一场灾难性的金融"海啸",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纷纷强化管理行为,启动庞大的经济救援和刺激计划.这就使得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成为全球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与这些政府刺激计划的落实息息相关,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否产生应有的效能成为政府改革管理模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商》2016,(1)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责任之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职能。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政府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表现并不突出,导致社会各界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形成了质疑。由此,本文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基本内容作了简单分析,然后从加强政府责任能力、培养伦理责任意识和完善伦理责任制度三个方面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实现途径作了论述,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己经进入到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阶段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个公共危机多发时期。转型期中国政府如何处理好公共危机,是政府治理面临的最现实的挑战。本文从人力资源建设的角度探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指出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现存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世界进人一个危机频发的时期.危机管理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危机管理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表现出来的公信( )有着很大的差异.文章通过对公共危机下政府危机管理的言、行、果三个方面分析了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关系的同时,阐述了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公信力存在差异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为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对社会连成的影响十分严重,政府在防范及化解社会危机方面处于关键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形象是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武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提高政府危机治理能力大有裨益。本文主要从政府形象在危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出发,揭示了目前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形象构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加强政府形象的塑造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媒体日渐强势和经济法规逐步完善,中国企业品牌危机频发在公众视线中;自然环境突变、经济科技环境多变等,政府也面临危机。中国政府在5.12地震危机中充分显示了危机公关能力,正确应对危机的策略,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将重点分析政府的危机公关策略,从而引申到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值得借鉴和探索的危机公关技能。  相似文献   

14.
《商》2016,(1)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公共危机的发生愈加频繁,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近些年,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塑造的相关性认识不足,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还存在许多不足。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无形资产,如何进行政府形象的塑造与创新,成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德、日政府对相关高铁事故的处理和善后,对中国实施危机处理有着深刻的誓示和借鉴意义。我国政府、企业正处在上升期、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复杂性和不可调和性使得所面对的危机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危机沟通处理体系和相关应对机制,预防危机、合理迅速地处理危机,对于当代中国政府及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有效的救援和审查机制,能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未来工作的安全与稳定,而机动、立体的危机沟通体系,则可以有效地树立政府或企业的公信度,正确引导公众的主流思想,使公众理性的面对危机,规避危机演变成灾难的潜在危险。尽最大可能减少危机发生后媒体舆论造成的公共利益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社会问题频繁发生的历史阶段,正确合理地处理随之而来的公共危机事件,成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宁波镇海Px事件为例,从政府与媒体的舆论导向为视角,来分析公共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舆情管理以及其中政府、媒体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商》2015,(35):218-219
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份,面临危机频发的严峻形势。突发事件已经引起社会非常严重的物质和精神损失,进而牵连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由于新媒体广泛的出现和普及,其对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强大,新媒体对许多重大公共危机的处理也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影响事件的进程和危机的解决。因此媒体必须提供及时的信息,减弱或消除公众的恐慌以解决这类危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政府执政能力测试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务新媒体在正确引导舆论,安抚公众情绪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务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李德平  王江伟 《商业时代》2008,(6):65-66,40
日益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需要政府进行危机管理,有效地做到信息公开对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信息公开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探讨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危机事件不断进入中国社会,成为舆论热点之一,与此同时,我们的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应对这样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最近发生的青岛石油管道爆炸为例,探讨政府以及中石化面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阐述了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以下是我从中所获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肖瑶 《商》2014,(19):122-122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中,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正确处理新媒体与政府危机公关的关系已经成为政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只有加大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增强信息公开的力度与速度以及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才能在危机爆发时及时有效的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