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玛氏揭秘     
逸轩 《环球财经》2003,(11):56-57
玛氏公司和玛氏家族也许是全球商界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大型跨国公司,它们依靠其高质量的产品、独特的管理方式及极高的工作效率,造就了一个庞大的食品帝国。  相似文献   

2.
玛氏公司是全美第三大私营公司,仅次于嘉吉公司和柯氏工业公司.去年玛氏全球收入高达330亿美元,在财富500强里能排到进前1 00名,在麦当劳、星巴克以及通用磨坊之前.这家公司有72000位员工,超过三分一在美国.在弗吉尼亚州麦克林的总部工作的只有80人.玛氏公司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的品牌,比如备受欢迎的巧克力产品M&M' s和士力架,箭牌的黄箭和Lifesavers,还有宠物用品宝路和伟嘉以及Uncle Ben's的速煮米.这家公司声称每天和2亿消费者做交易,但是它确实最神秘最不为外界了解的跨国公司之一.  相似文献   

3.
巨通 《中国经贸》2013,(24):100-101
作为近年来世界第一大食品制造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瑞士雀巢公司的年销额达到了800亿美元以上,远远领先于同行业的强大竞争对手,同为大型跨国公司代表的卡夫食品公司、达能集团、百事可乐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玛氏公司等等。其中,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在雀巢公司庞大的销售额中,有98%来自于国外市场,并且在包括全球五大洲60多个国家设有500多家工厂,其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可谓是“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以及我国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走向并参与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对雀巢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跨国发展模式进行剖析,并分析其国际化发展形势,对我国企业是很有借鉴和参考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蔡春丽 《今日重庆》2006,(3):124-127
“开办传媒公司和我所学的专业有紧密的联系。我希望我的公司能尽快在英国主流社会立足,向所有人证明我们华人不是只能来国外开餐馆。我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在不同领域的眼光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周青 《中国经贸》2014,(17):121-122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公司发展从根本上讲靠的是文化,公司最根本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公司的一切是由文化派生出来的。”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简单阐述了企业文化的意义,分析了企业文化的特征、主体,研究了其主要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就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存在的矛盾展开分析。旨在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快讯》2014,(20):43-43
我在北京电通就职已近14年,按说在广告行业,在一个公司打工这么长时间算是少数了。可是这在我们电通公司里并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我们公司里工作十年以上的员工有95人,更有与公司同龄的20年员工。从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就可以看出电通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公司。不管是本土员工或外籍员工,能在这个大家庭里让不同文化和谐地融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做到了。这应该是电通成长、壮大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动、认真地去做事情,积极、热情地为客户提供周到、细致地服务,是我们电通重要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重要标志的“鬼才十则”是我们电通人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7.
詹程 《东方经济》2003,(7):56-57
案例 某会计师事务所为A贸易公司出具虚假验资证明,证明中明确承诺“以上货币资金及固定资产业经逐项验证属实,如有虚假,由我单位负责承担证明金额内的赔偿责任。”A贸易公司注册成立后在经济活动中与B厂发生了纠纷,在双方的诉讼中,B厂发现A贸易公司的验资证明是虚假的,B厂要求追加会计师事务所为诉讼当事人,并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引航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把引航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根据全国交通系统“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领导指示,我们提出“十二五”期间引航文化建设总体思路,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9.
轻钢建筑行业的新星──记上海龙威轻钢建筑工程公司本刊记者余承农“我们单位使用该公司生产的轻质夹芯板所建造的厂房、办公楼,经过各种考验,证明工程质量及使用性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而且该公司拥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及较好的人员素质,完全能胜任各种轻钢结构建筑”。...  相似文献   

10.
周子琳 《宁波通讯》2011,(20):13-13
和盛文化演艺公司作为“天天演”工程的执行者,其在运作中的宝贵经验对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有着不同层面的借鉴意义。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和盛公司总经理沈瑞龙。  相似文献   

11.
两家生产巧克力的重量级企业传来消息。先看拥有德芙、士力架等品牌的玛氏箭牌,其中国区总裁麦伟坚任职一年半离职;再看被誉为“美国巧克力工业标志”的好时,其大中华区总经理胡庭洲也宣布辞职,同时好时还在中国区大面积地裁员和精简经销商网络。  相似文献   

12.
无数的国内外经验已经证明上市公司的治理根本没有捷径可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尽管在一定程衰上可以大大加快引入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步伐。然而,借来的东西毕竟还是要还的,不会内生为我们的机制,我们的文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怀着对创造了“十年磨一剑,锋芒毕露,十载创‘爱乐’,名满神州”奇迹的“爱乐人”的仰慕之情,我们来到中外合资舒尔美鞋塑有限公司。一踏入公司大门,我们便为一股浓厚的“爱乐”文化所吸引:优美整洁的环境;紧张有序的工作秩序;高速运行的作业工序,勾画出一幅美仑...  相似文献   

14.
一人公司注意什么? “一定要把公司的财产和个人财产分离清楚,否则,一旦公司出现问题,无法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个人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且,一人公司需要每年都进行财务审计。”  相似文献   

15.
金河 《沪港经济》2013,(1):62-63
“我们是专业的腾笼换鸟公司,将老厂房等城市既有建筑变废为宝,通过创意改建,做成深受文化创意企业欢迎的产业园区,形成政府、业主、中小企业、自己四方共赢的独特商业模式。”上海锦和商业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和商业”)总经理汤丹沁,这样向记者解释锦和商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产业》2009,(2):178-182
高原公司在打造高原品牌的同时,初步确定了高原文化内涵。在胜利文化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高原文化体系”,包括“用高新迎接挑战,从胜利走向世界”的高原精神,“诚信严细,优质高效”的经营准则,“科技领先,追求卓越,人才至上,用户至尊”的经营理念。高原文化的核心内涵为“竞争、创新、团结、奉献”。文化体系的构建为高原的大发展初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跨国公司在华人才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木 《开放潮》2002,(2):11-13
有人这样描述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野心”:先“吃人”,再“吃市场”,最后“吃企业”。显然,入世后中国面临一个突出的危机就是人才竞争加剧。当国外公司、银行等机构进入中国后,基于成本和文化融合的考虑,必然要实现人才本地化,实施“吃人”战略,利用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争夺国内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源。从目前已获准进入中国人才市场的外国猎头公司来看,据说这些公司还未在中国上岸,手头就已持有一份国内企业优秀管理(技术)人才的“黑名单”了。资料详尽得令国内企业闻之不寒而栗,“人才危机”的预感愈发强烈。在“人才危机”重压下,我们是该到采取务实态度,切实转 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用人机制的时候了。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入世后中国面临“人才危机”所指的是精英人才。我们不能因此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视而不见。贾保华博士的《中国人才是“不足”,还是“过剩”了?》一文或许能给我们以 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一问题,为此,本刊特意编发此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有人这样描述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野心”:先“吃人”,再“吃市场”,最后“吃企业”。显然,入世后中国面临一个突出的危机就是人才竞争加剧。当国外公司、银行等机构进入中国后,基于成本和文化融合的考虑,必然要实现人才本地化,实施“吃人”战略,利用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争夺国内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源。从目前已获准进入中国人才市场的外国猎头公司来看,据说这些公司还未在中国上岸,手头就已持有一份国内企业优秀管理(技术)人才的“黑名单”了。资料详尽得令国内企业闻之不寒而栗,“人才危机”的预感愈发强烈。在“人才危机”重压下,我们是该到采取务实态度,切实转 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用人机制的时候了。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入世后中国面临“人才危机”所指的是精英人才。我们不能因此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视而不见。贾保华博士的《中国人才是“不足”,还是“过剩”了?》一文或许能给我们以 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一问题,为此,本刊特意编发此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冉 《理论观察》2008,(5):31-32
面对“国学热”的风生水起,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解读,则可透视出“国学热”体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是浮躁时代的精神寻根和现实要求。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学”不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主流,“国学热”的意义只在于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自觉”。因此,对“国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而应宽容平和的理性认知这股“国学热”。  相似文献   

20.
有人这样描述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野心”:先“吃人”,再“吃市场”,最后“吃企业”。显然,入世后中国面临一个突出的危机就是人才竞争加剧。当国外公司、银行等机构进入中国后,基于成本和文化融合的考虑,必然要实现人才本地化,实施“吃人”战略,利用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争夺国内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源。从目前已获准进入中国人才市场的外国猎头公司来看,据说这些公司还未在中国上岸,手头就已持有一份国内企业优秀管理(技术)人才的“黑名单”了。资料详尽得令国内企业闻之不寒而栗,“人才危机”的预感愈发强烈。在“人才危机”重压下,我们是该到采取务实态度,切实转 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用人机制的时候了。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入世后中国面临“人才危机”所指的是精英人才。我们不能因此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视而不见。贾保华博士的《中国人才是“不足”,还是“过剩”了?》一文或许能给我们以 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一问题,为此,本刊特意编发此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