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关村》2004,(5)
消息大学生毕业半年月薪一两千,冷门专业回升有望毕业半年,能拿多少薪水?一项调查表明,1000-2000元的居多,约占68%1000元以下的占22%,2000元以上的占10%。不少大学生从自身条件、所学专业、毕业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出发,待遇期望值普遍降低,不少本科生表示月薪  相似文献   

2.
勒川 《中关村》2007,(11):88-89
8月的人才市场,颇有承上启下的意味,大多数高校应届毕业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新一轮的招聘即将到来。而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薪酬由前几年的平均2500至3000元降到了1500元左右,媒体惊呼"大学生就业步入  相似文献   

3.
李琳  CFP 《中关村》2006,(12):80-81
厦门大学将高尔夫列为必修课,引得各方口水如潮,甚至被媒体列上“中国高校10大荒唐事件”。厦大校长朱崇实回应说,精英教育是厦大的责任,如果高等教育只为满足市场需求,这个社会就是危险的。数月之前,北大副校长放言“大学应该培养蓝领”,而教育部官员告诫今日的大学生不应再以“精英”自居。在“大学生是否应该定位为精英”问题上,中国大学似乎陷入了“身份迷茫”的境地。职业教育向左:让大学生学得一技之长,从蓝领定位开始走向社会;精英教育向右:在“必修高尔夫球”的背后,中国需要思考的是,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精英”?什么是真正…  相似文献   

4.
程桔华 《中关村》2006,(4):90-92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13万,按近两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计算,约有近80万人毕业后难以就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开始侵蚀高校学子。一些大学生开始研修《厚黑学》,丢下课本拿起酒杯,有的甚至还在校外做起了“三陪”……这些本不是在校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灰色技能,一时间却在某些高校悄然兴起,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就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让“灰色技能”远离高校!《厚黑学》:求职前的另类教材在“灰色技能”中,李宗吾所著的《厚黑学》以分析历史(…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2010,(1):70-70
丰台科技园“2010年北航校园专场招聘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来自丰台科技园区内的22家企业提供了涉及22个专业(工种)的553个岗位,600余名学生进场求职。包括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华美迅达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招聘企业大多把招聘目标锁定高新技术人才,对求职学生的专业要求以机械、电子、通讯为主。园区还聘请了3位专职就业指导师在现场为求职学生答疑解惑。此次招聘会主要招收应届毕业生。  相似文献   

6.
锡士  CFP 《中关村》2006,(7):100-102
2006年5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精英,而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要怀着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竞争。但是,中国20年来什么价格上涨速度最快?大学费用自然位列其中。20年前,大学学费只有200元,现在已经冲上5000元大关,涨幅高达25倍。这个惊人的数字,让  相似文献   

7.
阎晓军 《中关村》2006,(5):94-96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25万到2002年的145万,从2003年的212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5年的338万。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客观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发放大学生问卷4000份,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  相似文献   

8.
陈坤极 《中关村》2015,(3):38-39
虽然创业未来未知,但我知道,我终将实现愿望。有目标,有梦想,有意志。半年前我看到刘强东在人民大学的演讲,标题是"如何从500元做到1000亿"。读完后想到了自己的大学创业经历,联想到我现在的创业公司。去年刚创业时在一个创业活动上我宣布了4年后的梦想:创立的公司估值5000万。刘强东的大学专业是文科,后来自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06,(3):15-15
由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正式发布。报告描绘的前景是:2050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人均预期寿命逾80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人们居住可以自由合理流动,按2002年不变价格计算最低月薪超过1300美元,绝对贫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报告同时提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十项建议:一是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社会现代化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维维 《中关村》2004,(4):92-93
在中关村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中,王生安和他创办的华纬讯电信技术有限公司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企业之一。一个财政年度下来,华纬讯公司所销售的视频会议通讯系统产品和服务已近4000万元,员工也由5、6个人发展到70多人。成为中关村国际孵化器里的租房面积第一大户。圣诞节前见到王生安的时候,他正找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处的负责人,寻求帮助落实2004年安置14个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呢。一个月前就想写一个“王生安的故事”,讲述中关村的海归创业的事儿。曾经专门约王生安交谈了差不多2个小时,在结束的时候我发现又回到了开头:一如王生安一见面就给我说:“我没什么故事”。以后,又陆续和他见了几次面,渐渐地,王生安在我的头脑中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形象:专注和信心。赵塑摄  相似文献   

11.
苏锡民 《中关村》2009,(12):68-69
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是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被称为“蚁族”。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相似文献   

12.
王晓辉 《中关村》2003,(1):69-71
大学,诞生800多年来,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首先,大学是自由的王国。如果说现代大学的起源可以以巴黎大学的建立为标志,那么巴黎大学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寻求自由、实现自治。聚集在巴黎圣母院周围讲学的一些教师和学生,或许是感到“西岱岛”的窄小,或许不堪忍受主教的严密监视,总是跨越塞纳河到左岸开展学术讨论。最初,不过是单纯的学者们的集合,并无正式的组织机构,后来发展成一个团体:“巴黎教师学生团体”(universitas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 parisiensum)。“universitas”为拉丁文,含有“协会”,“团体”,“联合会”等义,亦为西文“大学”一词的起源。从那时起,大学学者们不懈的追求便是学术自由。其次,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大学自  相似文献   

13.
程桔华 《中关村》2013,(5):64-65
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怀柔园将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其中科技企业贡献60%。 作为京郊最美的开发区,上风上水的怀柔素有“近山而不进山”和“近城而不进城”的地理特性。离山体很近,但却没有进到山里边;离城区很近,但也不在城区范围内。在这片约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演着一个个现代工业传奇。2013年3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怀柔园正式授牌。在“中关村”这张“中国硅谷”金字招牌的护航下,雁栖开发区加足了马力,向着更新的目标远航!而本次纳入“中关村”范畴的7.1平方公里土地,将乘着科技与文化的双翅,驰骋翱翔!  相似文献   

14.
明子 《中关村》2006,(9):88-91
高等教育,因为离市场较远,所以表现得好像是清水衙门,真的是两袖清风,“君子坦荡荡”。但实际上,从里到外,从高校到社会,从教育部门到经济领域,高等教育的腐败非今日始,是不可以等闲视之的。垄断寄生,大学资源枯竭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念大学是孩子们的惟一正确的出路。而我们的大学,因为是众望所归,因为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所以形成了“教育垄断”,在这垄断的温床上,是可怕的寄生与腐朽的诞生。因为吃的是皇粮,而且是逐年增长的趋势,我们的大学可以躺在国家投资办教育的怀里睡大觉。即使不发广告,即使不用营销,学苗也十分踊跃,门槛还可以不断提…  相似文献   

15.
一次田野调查中,听到一个农村孩子的父母是这样说:“读书就是为了让孩子考大学,可我们的孩子上初中都没钱,怎么支撑到他上大学?读了初中不上大学,那是赔本生意,我们做不起,何况上了大学又怎么样呢?咱又没有关系,工作又怎么找?”最近,国家教育部的《从人口  相似文献   

16.
大学的异化     
徐山 《中关村》2004,(7):80-81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帽子,有奥黛丽·赫本这样的淑女戴的帽子,也有英国绅士戴的帽子,也有美国西部牛仔戴的帽子等等,本来没什么稀奇。可是如果把帽子戴错了,比如给美国西部的牛仔戴上赫本那种淑女的帽子,就会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不要以为只有喜剧电影里面会有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帽子”。最近,我国的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1所大学升为“副部级”大学,这是在清华、北大之后又一批升格的大学。给一个大学戴上“副部级”这顶帽子,也让人感觉不伦不类,这是大学的  相似文献   

17.
萧惑之 《中关村》2008,(8):55-55
囊中羞涩,养成一种淘旧书的“陋习”,不过也遇到过“便宜没好货”的尴尬;其实是自己“看走了眼”。上个星期天,在潘家园旧书市场上,觅得一部没开封的《中国……新思考》,装帧精美,原价79元人民币。翻开版权页,方知是去年出版的新作,16开本,洋洋63万多字。摊主要价10元,我砍价到5元成交,赢得摊主的一句“赞美”:“这先生可真够狠!”我笑而不答,  相似文献   

18.
制度的演变总是在时间中寻找突破口。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在教育领域是以废除高考为“突破口”的,当年的高等学校招生推迟半年,结果一推就推了六年。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推行“高等学校靠群众推荐,招收经过二年劳动的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办法。由于废除了考试,上大学没有客观标准,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泛滥,以致上大学“走后门”成风,大学生文化水平严重下降,国家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青黄不接。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相似文献   

19.
杨丽媪 《中关村》2006,(5):90-93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频繁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头顶的光环虽然暗淡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的数量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小得可怜,在很多人的眼中“,大学生”这三个字依然是鱼跃龙门的象征。而对于那些出身农门的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更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走出农村,寻求更好发展的惟一道路。然而从2002年开始,为解决大学生人才资源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急需人才的矛盾,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推行“大学生村官”工程。相当一批青年学子在同辈们拼命为留在城市而努力的同时,却纷纷走进乡村,担任起基层“村官”,从而颠覆了人们对大学…  相似文献   

20.
企业想简单的依靠“卖”一些“慈善”来“买”一点“美誉”,实在有些一厢情愿 2005年,摩托罗拉仍然康慨解囊: 7月11日,在“我要上大学——希望工程与您共同关注农村特困大学新生”公益活动中,摩托罗拉出资70万元人民币资助200名贫困大学新生;7月 30日至8月13日,对第78期希望工程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