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已有的数据、研究成果及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干预实践,对有关改善中国女孩生存的研究和实践进行回顾式的评述和展望.中国一直存在对女性的歧视,近年来中国持续升高的出生性别比和偏高的女孩死亡水平,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和女孩生存风险恶化.对女孩的歧视包括出生前和出生后的歧视.描述了中国高出生性别比和偏高女孩死亡水平的水平、趋势和区域差异,分析了女孩生存环境恶化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及其引发的人口和社会后果.通过比较国际社会的经验和中国政府及社会的认识与行动,讨论了改善中国女孩生存的前景及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过往二十余年伴随总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且居高不下,女性婴幼儿死亡率亦呈相对偏高之势,致使女性人口缺失和“失踪女童”事件浮出地表,不时成为境内外人口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政府的“关爱女孩行动”之类的干预举措。中国女  相似文献   

3.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偏高问题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口学家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发表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升高更是成为国内外人口学家聚焦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各级政府对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治理也予以了高度的关切。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范围(正常范围为103~107)。根据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和1‰、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4.
“关爱女孩行动”可以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孩死亡水平偏高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失踪女孩”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重视,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进行治理,特别是在2003年启动了国家“关爱女孩行动”的试点工作,预计在2006年在全国推广,进行高出生性别比的综合治理工作。“关爱女  相似文献   

5.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12(3):37-38
截止2005年9月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的省级试点市(地)达到122个,试点县有325个,还有569个县在本县自主开展这项工作。总体上看,超过全国总县(市)数三分之一的县(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通过关爱女孩行动的不断深入,一个遍及全国、连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局面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了缓解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出生性别比升高趋势,2003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2005年底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2个部委和社会团体联合发布《2006—2010年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意见》,并将2006年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主题确  相似文献   

7.
北北 《华商》2014,(6):61-63
一个在餐馆洗盘子、背着沉重邮包四处送报的中国留学女孩,从书海中淘金,靠着经营中国文化和“中国名人书籍”,一举淘得了一百多万英镑的惊人财富……  相似文献   

8.
过往二十余年伴随总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且居高不下,女性婴幼儿死亡率亦呈相对偏高之势,致使女性人口缺失和"失踪女童"事件浮出地表,不时成为境内外人口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政府的"关爱女孩行动"之类的干预举措.中国女童生存与发展的前景亦喜亦忧,而何去何从则仿佛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9.
周南 《现代商业》2013,(30):41-41
中国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手,阐述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举世闻名的美国希尔顿酒店,在全世界拥有2800多家分店及47.5万间客房,除南极外,它气派的身影遍及全球,堪称“旅店帝国”。那些经常来往于国际大都市中的巨商、明星乃至国家首脑,都把下榻在希尔顿看作一件幸事。一位中国兰州女孩,是怎样闯进纽约希尔顿酒店当“金钥匙”的?她在这座神秘而奢华的“宫殿”中,会有怎样的遭遇和见闻呢?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胎次-激化双重效应”理论模型,解读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另q比关联的潜在机制,并利用宏观数据予以检验。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存在直接和间接双重关系;生育政策的刚性制约和一孩半生育政策赋予胎次和激化效应特殊含义:(1)一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一孩半政策地区二胎及以上胎次的出生性别比极度失衡,显现“激化效应”;(2)政策的多样性使部分低位女胎与男胎一样受欢迎,使一孩半政策及二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产生“胎次效应”。可见,政策越强,低位和高位女胎都不受重视,均会遭遇人工流产;相反,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低位女胎所受的歧视程度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关系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回顾了我国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的变动趋势 ,论证了当生育率从 3.0下降到更替水平过程中 ,出生性别比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我国 90年代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偏高是客观事实 ,是产前性别选择的结果 ,也是农民不愿多生但想生儿子的生育意愿的反映 ,而农民想生儿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只有建立新型生育文化 ,削弱人们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观念 ,才能实现低生育水平下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婚姻拥挤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婚姻拥挤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面临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分析模型 ,对婚姻拥挤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探讨 ,并在实际人口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婚配性别比测试对中国曾经与即将发生的婚姻拥挤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本文从终身不婚比例、初婚年龄和夫妇年龄差三个方面对于婚姻拥挤的后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我国现阶段出生性别比失调对未来婚姻拥挤的影响不可忽视 ,但是并不像一些传媒所宣传的那样严重  相似文献   

14.
未来择偶男性比女性究竟多多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人口年龄递进模型,分四种方案对男性择偶拥挤态势作了预测,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影响择偶的重要时段在2040年前后,届时男性比女性将多出2000万左右,而壮年未婚高峰亦将以同样的规模出现在21世纪50年代。从2020年以后的几十年间,我国婚配比例将始终处在男多女少的状态,男性择偶拥挤的状况将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5.
从新的角度对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现象的原因与表现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生育率下降)与社会(生育中的“性别偏好”)因素均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妇女曾生(或存活)子女性别比偏离正常值和具有不同孩子性别组合的家庭分布与构成发生变化,是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另一类“积累性”和“后果性”表现。同时,它们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主要原因在于胎儿性别鉴定与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从无到有与由少变多。但伴随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歧视性性别偏好逐渐失去赖以存在的土壤,那些诱致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因素不是被消除就是被弱化,从而为出生性别比在高位的回落创造了条件。促使中国出生性别比回复正常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逐渐具备,这意味着出生性别比由上升转而下降的转折点已经或将要来临。  相似文献   

17.
生育控制下的生育率下降与性别失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育控制的视角,运用孩次性别递进理论,分析生育意愿与生育率、生育性别比的关系,得到了在生育性别自然规律下达到生育目标最低生育率YFR唯一存在的结论。给出了生育目标YFR的计算方法。探讨了YFR在生育性别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来源于实践,是因为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矛盾,需要科学给予指导.这种来源于实践的社会需要,又构成推动理论、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 ,新千年 ,我们为我国步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欢欣鼓舞的同时 ,却发现我国的人口学发展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有人认为人口学研究处于“萎缩”的趋势 ,也有人认为人口学研究面临“第二个春天”。我们常常说人口学不等于计划生育 ,那么 ,人口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人口学是朝阳学科还是夕阳学科 ?我国的人口学研究到底该如何发展 ?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从事人口学研究工作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2 0 0 1年 9月 2 4日 ,《市场与人口分析》编辑部在北京大学交流中心组织召开了“中国人口学现状、问题与发展”学术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口学会等教学与研究机构的 2 0多位人口专家应邀参加了座谈。这是新世纪关于我国人口科学发展问题的首次专题学术研讨会。会上有鲜明的观点 ,有激烈的争论。与会者认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次富有学术和争辩气氛的研讨会。本编辑部现将会上发言整理成文并按发言次序摘要刊登。刊登时除努力表达清楚作者的观点和认识外 ,还尽可能地保留了作者发言时的语气。本编辑部热切希望能通过论坛这一形式 ,一方面尽可能地表达诸多学者从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