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SPSS的农业功能聚类分区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贵州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聚类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农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数据标准化处理、层次聚类和K-均值聚类分析,将全省88个县分为4个区域;通过计算分区指标平均值,应用系统排序方法进行区域综合功能排序和各区域的功能单排序,确定各个区域的农业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指出各农业区域的功能拓展方向,为分区命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技术的湖南省土地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1:100万湖南省土壤图、地形图和地质图,以土壤类型、地形高度和地质类别为依据,运用MAPGIS空间叠置法,对湖南省土地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共划分为四个区,包括基本农业发展区、农业和工业发展区、保护和适度开发区、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区。结合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对各区进行了战略布局,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向,研究为全省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点,这里选取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建立包含产业用地结构、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产出以及土地利用潜力4个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先对因素层分析,再对准则层聚类的两步走的方法,对天长市区域土地用途分区作了尝试性研究.在对聚类结果调整的基础之上,划分出了天长市5个土地用途区,依据划分的结果,对各个区的发展作了简单的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该文结合四川省的基本情况,选取4组有代表性的指标,采取K-均值聚类分析和GIS空间叠加方法对四川省进行了农业功能分区。将四川省共分为6个区,即特大城市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区、盆西平原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区、盆地丘陵特色农业区、盆周山地林农牧综合发展区、川西南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重点发展区和川西北高原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文章还就分区的功能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各分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结果]根据聚类分区结果,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中心发达区,包括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和越秀区;综合发展区,包括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重点潜力区即南沙区;资源组合区是(新)黄埔区。根据各分区的差异性,提出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根据各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具有合理性,能为广州市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许昌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构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体系,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归纳对比法,专题图叠加法,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级体系,划分出5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和20个功能亚区.研究结论: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级体系框架下,对区域进行功能分区,可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演绎法划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保障区;以空间迭置法构建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结果:将江苏省划分为4个土地统筹利用大区、7个亚区。研究结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应将土地利用的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以土地统筹利用分区作为研究的空间依据,该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结合,属于区划性质,兼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统筹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目的:对甘肃省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和管制分区,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管制分区。研究结果:将甘肃省划分为7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研究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在综合分析与主要因子评价和地理区划相对一致性基础上,增加了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科学性和定量化水平。甘肃省今后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区管制措施及调控指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旅游镇的概念与梳理国内外旅游镇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旅游镇发展现状的普查结果,将陕西省旅游镇划分山水自然景观类、历史遗址与特色聚落类(含建筑)、特色农业类、社会风情类、红色旅游类及现代康体类等6个主类,并对陕西省旅游镇的功能分区与特色优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不仅旅游镇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而且资源在功能分区与组合上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陕北红色旅游镇特色发展区、关中平原休闲农业与社会风情旅游镇特色发展区、关中平原历史遗址与特色聚落旅游镇特色发展区、秦岭自然生态旅游镇特色区、陕南秦巴汉水风情旅游镇特色区、陕南历史遗址与特色聚落旅游镇特色发展区、陕南休闲农业旅游镇特色发展区)。研究结果有利于预测旅游镇发展方向,并对陕西省旅游镇开发、规划及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旅游镇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省级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分区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准确评价省级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特征,并在保证空间邻接性和区域完整性前提下实现功能分区,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支撑。研究方法:GIS空间评价法与两维图论聚类算法。研究结果:豫中、豫中北和豫东地区的国土空间生产和生活功能值偏高,但生态功能偏弱,豫西和豫南地区生态条件较好,生态功能值高,但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河南省国土空间可划分为8个功能区,Ⅰ区和Ⅶ区应注重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同步发展,Ⅱ区、Ⅲ区和Ⅳ区应有所侧重地利用与维持生态功能,Ⅴ区和Ⅵ区应分别以农业和工矿生产功能发展为导向,促进国土空间功能的综合协调发展。研究结论:两维图论聚类算法能够解决传统分区难以保证空间邻接性和行政完整性问题,同时分区因子明确、分区方法简洁清晰,易被推广,在省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农业资源利用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入手,文章以内蒙古12个盟(市)为研究样本,从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压力、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经济及社会发展等5个方面,选择18个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权重,测算农业资源利用综合指数,分析各盟(市)农业资源利用的差异,进而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辨别内蒙古农业资源利用的区域相似性。结果表明:(1)从农业发展因子得分来看,通辽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及兴安盟分别为1.870、1.275、1.136及0.165,是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农业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2)从草地利用因子得分来看,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及阿拉善盟分别为1.834、1.372、0.279及1.443,是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3)从社会发展因子得分来看,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及乌海市分别为0.906、1.342、1.493及0.401,是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区域,其农业资源保护面临双重压力。基于此农业资源利用相似性较高的区域可以分为3类,分别是农业主产区、经济高速发展区、草地生态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新型奶源供给组织模式应运而生,这是生产发展的必然。[方法]文章在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对当前内蒙古奶源供给组织模式的基本经营方式进行定性比较和定量的测量,分析了当前内蒙古乳品产业链奶源供给组织模式的6种基本经营方式。[结果]研究指出:当前内蒙古奶源供给的各种模式,这些组织模式均是经营者在生产经营中处于利益诉求理性选择的结果,其各具优劣势,但从无论从组织生产、利益分配、产业化程度、销售各个方面都能充分证明,合作社将成为内蒙古奶源供给组织的主要形式和目标模式。[结论]内蒙古"奶牛专业合作社"的奶源供给组织模式的完善和普遍推进还需长期努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在1998~2012年间的林业经济增长状况及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林业整体发展速度较慢,而且林业第一产业在结构素质、区域竞争优势方面问题突出,影响着第一产业的发展。其中二、三产业结构素质好,但竞争力较弱。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发展高质量的林业第一产业、推进第二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整合当地资源发展旅游业等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垂直管理体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岚  艾畅 《林业经济》2012,(8):76-79
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中央政府普遍采用垂直管理体制。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开展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重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政事企分开",破除制约林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突破口。从垂直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建立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中央垂直管理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规划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全省范围内的乡村旅游规划布局,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结果]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可以将乡村旅游资源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农耕生产型和特色物产经济型。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具有各自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具体可分为6个区:滇中湖泊盆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和滇西南低上山河谷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北高原山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乡村旅游资源区和滇东北红土高原乡村旅游资源区。云南省乡村旅游实行分区规划,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区域保持一致,也分为6个区域。[结论]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特点突出,全省乡村旅游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对提高区域经济收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品牌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概括性总结"以特色作物为主导、以龙头企业来带动"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发展模式,同时以该区赤峰市元宝山区为例进行农产品品牌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包括推行商标战略、助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战略、品牌宣传、品牌管理等4个方面。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为切入点,以区位商系数分析产业集聚水平,得出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水平近年来呈总体下降趋势。最后从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视角进行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品牌运行机制构建,从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农产品加工市场环境建设等3个方面展开。通过地区农产品品牌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分析研究,为研究区域未来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思路,最终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的高效与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区域草原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方法]以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通过加权函数法计算可持续发展指数综合评价值。[结果]要素层和指标层中权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要素层的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自然资源(0309)、社会因素(0278)、草原资源(0267)和经济因素(0146),说明自然资源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大,而自然资源中气温的权重最大(0115),社会因素中草原产权制度的权重最大(0104),草原资源中牧民草场面积的权重最大(0094),经济因素中饲草利用率的权重最大(0072)。而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428,说明目前该地区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以达到较高或高水平。[结论]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畜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该区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最典型的"双核"空间结构,试图将"双核"空间结构引用到内蒙古休闲农业的研究中,并为省域视角下休闲农业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思路。[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自身研究,在分析内蒙古休闲农业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呼和浩特-呼伦贝尔休闲农业"双核"空间构想。[结果]结果表明,呼和浩特以其突出的服务和集散功能作为"首核",呼伦贝尔以其超强的吸引力功能作为"次核",两市互补形成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但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产品单一,受季节影响较大;企业投资少,客源市场分散及服务水平偏低,生态环境有隐患等问题,进一步提出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休闲农业市场;政府引导,加大各方投资,创建独特的休闲农业,吸引游客及提高服务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解决方案。[结论]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的形成必将实现全省域休闲农业的整体升级,这也是一个区域休闲农业从欠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奶牛养殖业是奶业产业的起始环节,研究奶牛养殖区域布局演变规律和成因,是进一步优化奶牛养殖布局,提高奶牛综合生产能力,进而推进实现我国奶业振兴的现实要求。[方法]文章基于1996—2016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奶牛养殖区域布局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综合考察奶牛养殖区域布局重心变动的轨迹和特征,选取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奶牛养殖区域布局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计量结果表明,奶牛存栏滞后一期、奶牛存栏滞后二期、玉米年产量、大豆年产量、乳企数量、技术进步、财政政策支持和禁牧政策是影响奶牛养殖布局变动的主要因素,且影响程度有所不同。[结论]提出把握奶牛养殖区域变动规律、加强奶牛养殖生态环境建设、合理规划玉米与大豆的种植区域、加快奶牛养殖技术创新、优化乳制品企业布局、增加财政补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2000—2018年中国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轨迹、驱动因素及优化方向。[方法]文章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轨迹,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针对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各玉米种植区域的比较优势,探讨中国玉米生产布局优化方向。[结果](1)中国玉米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明显,以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为主的北方春播玉米区逐渐取代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布局变迁是玉米生长季温度、生长季降雨量、玉米生产成本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种植区域在这4个因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2)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非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地丘陵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青海、西藏;其余为较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部区域。[结论]我国应遵循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规律,因地制宜,优化玉米生产布局,并提高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确保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