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孟子作为中国古代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在价值观上尊从孔子的“和为贵”的理念,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解码和谐     
■从孔子的“和为贵”到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到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和谐始终是人类社会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正。和谐企业的本质,是文化和谐、利益和谐、发展和谐;而文化和谐是基础,利益和谐是关键,发展和谐是保证。■矛盾丛生、思想波动、牢骚满腹,建不成和谐企业;大起大落、发展失衡、决策失误,建不成和谐企业,只有实现了企业人际和谐与发展和谐的统一,才是和谐。  相似文献   

3.
《施工企业管理》2007,(7):14-19
从孔子的“和为贵”到苟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到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和谐始终是人类社会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正。和谐企业的本质,是文化和谐、利益和谐、发展和谐:而文化和谐是基础.利益和谐是关键.发展和谐是保证。 矛盾丛生、思想波动、牢骚满腹,建不成和谐企业:大起大落、发展失衡、决策失误建不成和谐企业,只有实现了企业人际和谐与发展和谐的统一.才是和谐。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作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新和谐公社”,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原油田作为一个拥有21万职工家属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油田的稳定和谐对社会和谐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增强构建和谐油田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创建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是石炼化党委着力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分配制度的变革和劳动关系的变化,给向来以“支柱产业”、“国家队”自我安慰的石化职工带来了种种不适应。特别是在改制分流、重组及移交办社会职能过程中,由于缺乏社区改革的配套支持政策等诸多因素.社区居民一度怨气怨言不绝于耳,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对企业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石炼化党委根据形势变化和职工的需求,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乃至每个人的心理和谐,在消除不和谐因素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萧正清 《轴承工业》2009,(12):17-20
孟子作为中国古代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在价值观上尊从孔子的“和为贵”的理念,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的论断。  相似文献   

8.
《武钢政工》2007,(10):14-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这一论断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也为和谐企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9.
“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是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1992年之后 ,这一论断成了各行各业的口头禅 ,成为一些问题争论的结束语。“发展才是硬道理” ,使我们在诸多矛盾中看清了前进的主攻方向 ,使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往理想的彼岸。那么 ,“发展才是硬道理”究竟硬在哪里 ?为什么这一论断一经提出 ,就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很值得探讨。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在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 ,在这两对…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作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  相似文献   

11.
复光  良子 《广西电业》2006,(12):1-1
2006年话题颇多,对于电力,无疑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年份。然而,一年365日沉淀下来的“话题”仍是那个点击率最高的双音节词——“和谐”。于是,本刊今年的收尾一期,还是“和谐”为题——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袁懋振在“和谐电力论坛”上发表讲话时的图片记录:袁董事长在论坛中再次庄重提出的“建设和谐南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表率”的论述掷地铿锵,反响赫然。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科研院所,工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谐成为各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目标。那么,在建设和谐科研院所中。工会组织应如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谐社会是由无数细胞——社区组成,无疑社区的和谐便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个社区和谐了,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电力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为了促进电力和谐发展,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增加“和谐电力”栏目,就创建“和谐电力”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为供电企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欢迎大家涌跃投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好生活,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民族价值取向,也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要求和我国现阶段的新特点新趋势,与时俱进地提出和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在扬弃民族文化中“和谐”精神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必然要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和谐企业为基础,巩固改革成果并逐步深化促进发展,创造更加充裕的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和谐才有发展。2005年初,山东华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构建“和谐电厂”的发展理念。为保证“和谐电厂”理念的顺利执行和落地,华聚能源通过职代会、班前班后会、干部会等对全体员工传达贯彻,使2000余名员工明确了华聚能源构建“和谐电厂”的实质是提升企业文化内涵,打造企业整体形象,追求“品质无上限”的具体体现,使“和谐电厂”理念成为激励员工自我超越,企业大跨度发展,实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8.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构筑和谐企业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瓦轴集团在建设和谐企业中,以“为企业创造市场价值、为用户创造增值服务、为员工创造幸福生活”为企业宗旨,努力创造四个和谐,即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企业与客户的和谐、企业和供应商的和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以此推动企业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方颖 《中国石化》2007,(6):69-70
对于企业而言.以“和谐”为核心内容和目标的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和谐”企业文化应当是“尊重规律、协调有序”的文化。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存在于社会,受制于自然。作为道德范畴的和谐企业,它要承担社会责任。处理好与社会、与自然环境、与员工、与政府、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企业内部要构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遵循企业运行规则,维护良好的秩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这是中央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提出的战略构想。两年来,“和谐”成为社会各界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在复杂格局下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和谐企业?如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和谐发展的成果?日前,本刊记者专程奔赴山东肥城矿业集团进行采访,试图通过对其“和谐建企”成功模式的解读以求得答案,为行业提供一个转型时期煤炭企业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