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企出海的一长串名单中,万通不是投资最大的,但无疑是最早的一批。出海的潜台词是,打通海外融资渠道,从而真正成为"符合国际管理规范的专业房地产投资公司"。为纪念明朝学者王阳明而改名的台北阳明山,明年将迎来一群大陆住客,这个取名"万通台北2011"的项目,是内地地产商赴台开发的第一个项目。自诩喜欢看琼瑶小说的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成为陆资房企登陆台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融资渠道单一和市场环境巨变的双重挤压下,无论企业大小,去海外找钱是房企最可行的选择。在这一轮中国房企海外投资潮中,更多的还是以年销售规模超过500亿的国内的大型房企,或经历过完整一轮宏观调控的老牌房企为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销售额300亿左右的中型房企,除了中坤集团租借冰岛土地没能成交这一案例,鲜有涉足海外市场的冲动。  相似文献   

3.
随着政府"地根严控、银根紧缩"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的相继出台,90%以上的房地产企业都陷入了融资困境。对绝大多数房企来说,银行融资已越来越难。在集体缺钱的行业背景下,如何破解融资难题成为房企必须解决的要务。  相似文献   

4.
招商地产明年将进入"三十而立"之年,这几乎与万科一样。作为房地产指标股"招保万金"中的一员,这家老牌房企,在发展历程走到30年这个当口,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跻身第一集团的目标:千亿销售额。叩开海外融资的大门显然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一环,而这将从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开始。确保千亿目标4月23日,招商地产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A股、B股股票即日起停牌。因为其香港控股公司东力实业也同时停牌,市场普遍认为,此次停牌十有八九与东力实业控股有关。4月25日的公告证实了市场的猜测,据公告,招商地产拟将全资子公司香港瑞嘉属下三家公司100%  相似文献   

5.
2008年,整个房地产融资市场似乎被一种躁动氛围笼罩,各家房企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圈钱,曾经困扰房地产公司的"地荒"问题转为了"钱  相似文献   

6.
5月10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与华远顺安(北京)国际会议有限公司、澳中财富集团正式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继此前万科、碧桂园、绿地、万通等10余家房企相继在海外有房地产项目或确定投资后,国内房地产业界针对海外市场的又一次行动。此次协议的签订意味着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在组织中国开发企业赴境外投资工作的正式启动。两家战略合作伙伴的确立,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加纳、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与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融资渠道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由于国家银根收缩,房地产融资难度增大,加上中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尚未完善,融资渠道狭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新的融资渠道,如信托、基金、债券等取代传统的银行贷款融资模式。针对新的市场现状,各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资本运作能力,扩大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  相似文献   

8.
目前,很多开发商和海外投资者联手开发项目,后续到A股或H股融资。政策消息扑朔迷离,但从两地股市的比较来看,港交所依然是房地产企业的一个不错选择。香港股市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进入港交所的内地企业可以直接接触海外资本,也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问题已前所未有的被集中关注。资产证券化这个融资渠道,极有可能成为今年房企融资的最热话题,不论规模大小,拥有商业物业的房企,尤其是上市房企将率先因资产证券化而赢得先机。首吃螃蟹海印股份,这家在行业内并不算太起眼的房企正在尝试新的融资渠道——资产证券化,并有望成为首家实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地产公司。5月17日海印股份公告披露,计划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拟募集资金16亿元,这也是继华侨城A和隧道股份之后,又一家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上市公  相似文献   

10.
张帆 《中国石化》2002,(9):30-31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石油化学工业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新阶段,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同时,也为国际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石化集团在多年积累的境外合作经验基础上,正认真贯彻“走出去”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在新形势下,为使各企业实现海外工程项目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转变,以及海外施工作业由工程技术服务向油田勘探开发与工程技术服务并举的转变,切实提高我石化企业在海外投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竞争力,加强海外工程的装备能力已迫在眉睫。在这方面,借助融资租赁业务,在海外工程承包中采用融资…  相似文献   

11.
市场效率更高、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和海外华人市场壮大,是促成中国房地产企业投资海外市场的三个主要理由,分别对应的是,发达市场的开发管理经验的学习、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反哺国内市场的真实存在的国内延伸到海外的细分市场。但无论是整合产业链,或是战略布局的需要,抑或是对细分市场的追求,这一轮出海潮,在不同企业眼中是不同的一片"蓝海"。房地产的海外业务,成功的经验几乎没有,就连失败的经验都少得可怜。而过去10年来,中国房地产的暴利式发展是建立在中国廉价的劳工、低价的土地成本、粗放的经  相似文献   

12.
从当前房地产再融资政策执行情况看,促进房地产业融资市场化、多元化和规范化将是政策方向。大致格局是:一是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二是增加权益性的融资。一边是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泡沫正在破裂的言论,一边是房地产行业融资开闸预期。就是在这样相互对立的矛盾中,市场焦急的等待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给出的最终答案。日前,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与高和资本联合发布的《2013年民间资本与房地产业研究报告》显示,房地产直接融资资金总额8年间增长了6.5倍,所占比重已经由2004年的30%上升至201 2年的40.5%。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目前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直接融资时代。房地产企业逐步探索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将面对一个富有弹性、灵活性和多样住的融资市场,一方面为企业进行融资结构的改善提供了客观可能,企业有了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不同融资渠道和方式具有不同风险性、约束性、弹性和融资成本,企业在考虑用各种融资方式筹集资本时,一般要首先设计出筹集到所需资本总额的几个不同资本结构的方案,然后将几个方案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改进该方案的资本结构,逐步使其达到最优。这个过程便是该资本结构的优化过程。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是企业理财活动的重内容,它能降低企业平均融资成本(平均资金成本),使企业的综合或总的财务风险最低,提高资金效益。本文就此作些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豪"再一次震惊了"华尔街"。万科、万达、绿地、SOHO中国等房地产企业今年轮番发布海外投资构成了第一波出海潮之后,进入1 0月,中小房企接棒,裹挟着百亿美元登陆海外市场,出海潮第二波上演中。10月18日,复星国际发布公告,宣布以7.25亿美元从摩根大通手中买入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区地标建筑物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该大厦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企业家大卫·洛克菲勒于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多家内地企业拟在香港借壳完成IPO,还有目不暇接的各类在国外落地开发项目的消息,中国房企投身海外在最近不停发酵。但截至目前,国内房企出海还没有一个称得上成功的案例。国外地产行业有着自己的开发模式,从融资到销售,再到运营管理模式,很多与国内大相径庭。海外发展同时也意味着要去一个陌生的市场去适应、竞争并获得实战经验,这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管理模式的变化。出海扬帆过程中机会与风险并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这个具有里程碑式的阶段我们能做出什么推测呢?  相似文献   

16.
对一些非地产主营企业或中小房地产公司来说,"弃房"已是必然的选择。但是,经历了房地产行业暴利的这些公司,很难找到收益率接近地产行业的投资标的。是"弃房"逃亡,还是坚守求生?众多的中小房企正在被迫做出选择。受限于土地储备、去化速度、现金流、筹资渠道,眼下中小房企的发展可谓步步惊心。一些深陷"手中无地、手中无钱、手中无房"泥潭的中小房企,正被迫选择退出房地产行业。近期,万方地产宣布退出房地产开发的消息,  相似文献   

17.
对那些排队上国际板的跨国公司来说,市场营销、推进本地化、取悦监管者的用意似乎远大于融资的用意。数次吹风后,这一次,国际板真的要来了。国际板制度设计的初衷,是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吸引海外优秀企业来中国上市,拓宽国内居民的投资渠道,使境内投资者以人民币参与境外直接投资时锁定汇率风险;同时,在国际板上市的外国企业将所募集的资金转移到境外使用,把募集到的人民币资金兑换为美元,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外汇储备存量,从而  相似文献   

18.
郭洪业 《董事会》2010,(12):58-59
詹纯新曾经形象地比喻,按照中联重科的全球化战略思路,海外业务和融资租赁是两个"兄弟",一旦联手,在国际市场完全可以实现大翻身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国际资本市场演变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初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动方式多样化,虚拟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证券化融资不断创新,电子货币与网络银行的兴起提高了国际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传统的绿地投资黯然失色,跨国并购一浪高过一浪,国际资本加快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流入.面对国际资本市场新的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国际融资渠道,大力推进跨国并购,增强吸引国际资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刘鲲 《工业会计》2006,(12):38-39
近些年,国内一批优秀的网络科技公司跨洋融资,境外上市,造就了中国概念股在海外资本市场上的神话与奇迹。然而,这些价格飙升得足以让国外风险投资者都咋舌的中国股票,会那么轻易地被国内的个人投资者买到其原始股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