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旅游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文章从跨文化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特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和旅游消费行为比较、求异文化的旅游动机和跨文化旅游中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以及跨文化旅游中文化冲突的表现和融合的趋势等四方面对跨文化旅游进行了研究,试图探讨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及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浅议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化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旅游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文章从跨文化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特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和旅游消费行为比较、求异文化的旅游动机和跨文化旅游中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以及跨文化旅游中文化冲突的表现和融合的趋势等四方面对跨文化旅游进行了研究,试图探讨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及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宗教旅游是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当今世界旅游业飞速发展,跨文化交流就成为发展宗教旅游的核心内容。旅游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所造成的影响就越来越大,要避免宗教旅游中跨文化交流的消极影响。此外,宗教旅游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正确处理宗教旅游与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适应旅游业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规范"旅游文化"课的教学是当前旅游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工作。该课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门文化知识课,同时也是一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传授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开发创新旅游文化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敬业精神。其教学内容结构可分为8个部分,涉及到旅游文化的界定、旅游主客体和企业各方面的旅游文化内涵,以及区域旅游文化的建设和旅游跨文化区域交流。"旅游文化"课还要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主、选修关系。  相似文献   

5.
金岩  宋永生  杨欢 《全国商情》2007,(11):102-104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突飞猛进,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旅游文化范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繁荣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享受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本文对文化旅游进行研究,对文化旅游及其产品的开发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若想有效地发展文化旅游,则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旅游文化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跨时空、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有着特殊的要求和目的。目的论契合了其要求和目的,提升了译者的主体性。要顺利实现旅游文化翻译的目的,需要构建译者的主体地位,使译者成为翻译中的"读者"、"创造者"、"跨文化专家"及"研究者"。  相似文献   

7.
论旅游主体消费行为的文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作为旅游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消费行为,这种文化消费行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即文化过程.文化无论在旅游主体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上,还是旅游消费行为的具体实施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在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中也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过程及特征.另外,从旅游主体消费行为的发展趋势看出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走向更趋主体化、多样化、自然化.  相似文献   

8.
塑造明确、积极的国家旅游总体形象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旅游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的软实力。中国国家旅游形象传播理应成为跨文化传播学的关注焦点,应充分整合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在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理论路径和学术范式,对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这一课题进行理论挖掘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活动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旅游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也得到了重视。在旅游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越来越多地交织在一起,文化休克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在对旅游跨文化交际现象作介绍的基础上,探析了文化休克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旅游景观是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真实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的基础。运用景观生态系统理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凤凰旅游景观塑造进行实证研究,对凤凰古城的环境和现状进行了景观生态评价,提出其景观塑造的基本原则和未来发展应把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吸引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文化活起来,不仅符合文旅融合大势,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也能促进乡村旅游地文化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调研地314名乡村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从消费价值观和感知价值的角度,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的旅游消费者类型和研发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文创产品研发时,外部感知性应作为吸引乡村旅游者消费的基础,行为功能性作为刺激购买行为的助推器,文化承载性可以成为保障旅游消费的必要条件。乡村旅游者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功能理性型(35.4%)、积极享受型(40.4%)、潜力发展型(11.8%)和面子感知型(12.4%)。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应避免产品同质化,创新民俗乡村特色,在注重实用功能性的基础上保障价格匹配品质,延伸文化传播链,促进文化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12.
淡季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基于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典型代表——江西婺源的个案研究,借助ROST CM6软件网络文本分析功能,挖掘与剖析婺源游客的淡季出游行为。淡季游客画像显示:游客主要选择秋冬季出游;多数游客在婺源逗留1~3天;结伴同游、家庭共游现象比较普遍;出游方式更倾向于自助自驾。高频词排序与聚类分析表明:游客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地方依恋倾向;游客审美行为具有乡土乡愁元素情结;游客权衡取舍行为取决于对服务势能的评估。最后提出制定淡季景观提升计划,促进全域全时旅游发展;文化赋能淡季旅游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与迭代;打好淡季旅游产品组合拳,培育淡季个性化出游市场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是乡愁寄托的重要场域空间,提升游客乡愁体验质量成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焦点。以记忆理论为基础,选取阆中市五龙村为案例地,从文化、情感、记忆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运用游客体验IPA分析模型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游客对乡愁文化旅游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的差异。研究表明:(1)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体验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对文化维度的乡愁体验满意度高于情感维度和记忆维度的满意度;(2)游客旅游体验的实际满意度模糊值均值低于预期期望度模糊值均值,说明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的开发还未达到游客期望;(3)IPA指数等级中的非常不满意等级题项与第4象限重点改进区域的题项一致,说明五龙村乡愁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乡愁文化符号的挖掘还需要加强。依照研究结论,提出从保护乡土文化、凝聚情感记忆及赋能媒介营销三个方面构建乡愁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旨在深化乡愁体验、拾遗乡愁寄托和提升乡愁感知。  相似文献   

14.
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地形象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目的地旅游形象塑造至关重要,是目的地对旅游者最为重要的拉力之一。从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旅游感知形象与目的地旅游形象塑造紧密相关。旅游感知形象受观看方式、文化环境、媒介、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是社会文化熏陶的结果。只有认真研究不同的旅游地形象感知图式的属性,才能塑造出满足旅游者心理期待和想象的旅游地形象。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者需求的乡村旅游住宿类型研究——以阳朔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住宿产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其发展的程度影响着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深度。通过对阳朔住宿旅游者的调查,根据其住宿要求进行聚类分析和一维方差分析,发现旅游者的住宿要求可分为高、中、低3种类型,且不同需求类型对应不同的旅游者群体。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阳朔乡村旅游住宿产品的战略调整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旅游真实与游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类学研究旅游有3种视角,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出发,人类学家认为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的形式,它会引起目的地社会文化发生变化.但在游客的旅游行为中,历来以追求“原汁原味”的原生文化为目标,这样就产生了旅游真实与游客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旅游人类学对旅游真实的研究都侧重于对东道主社会进行研究,在学界颇有影响的“舞台真实”理论也是如此,引发了不少争论.试图从游客的角度,以游客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对游客与旅游真实之间的关系作以粗疏阐析,以期能对此项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游客体验的家庭旅馆经营策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随着“体验式旅游”的兴起,使游客更加关注旅游过程中的特色体验.这对于国内刚刚兴起的家庭旅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而,有必要从游客体验的角度,来探索家庭旅馆的经营策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游客投宿家庭旅馆体验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研究结果。据此,从家庭旅馆的市场定位、选择并创造优良的区位和环境、完善家庭旅馆的设施设备、提供基于某一文化主题的体验式服务、注重对外宣传促销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基于游客体验的家庭旅馆经营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乡愁”是乡村旅游者的情感诉求,也是影响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重要前置变量。本文基于“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理论,构建感知价值、“乡愁”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影响机理模型,以张家界乡村民宿旅游者的300份有效调研问卷为样本,利用SPSS22.0和Amos25.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验证性因子以及中间调节效度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炫耀价值、便利价值、美学价值及设施价值是影响张家界乡村民宿旅游消费感知的重要因素;炫耀价值、便利价值通过“乡愁”情怀的中间调节作用对乡村民宿满意度及行为意向有显著直接影响作用;设施价值对旅游者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但对行为意向影响不显著;美学价值对旅游者的满意度及行为意向影响均不显著。文章最后指出,“乡愁”情怀是乡村民宿旅游者消费感知的重要体验,只有在硬件设施及环境营造上增加“乡愁”要素,在文化建设上丰富“乡村性”表征形式,在服务链上强化“乡愁”情感服务体验等,乡村民宿的满意度及重游意向才能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9.
乡村体验性旅游项目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是人们获得某种独特体验的经历。旅游业不再是简单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还必须为游客塑造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和旅游产业的结合物,面临体验需要的考验,在当前关于乡村旅游的文献中,从体验角度进行探讨的非常少,这显然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从乡村旅游的直接载体——乡村体验性旅游项目进行讨论,并探讨其一般性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年出境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和老年旅游市场的发展,对老年出境旅游市场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对老年出境旅游市场的研究尚待深化。该文通过比较2006年上海市对老年出境旅游者的调研数据与该年总体出境旅游者的调研数据,分析了老年出境旅游者在人文统计特征、消费决策制定阶段特征、实际消费阶段、消费评价与消费意向等方面的消费特征,为开发老年出境旅游市场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