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依照的是庄子本人留世的有限的著作文本,经过作者多年来的潜心钻研和知识积累,采用层层召唤、诱读深入的"召唤式"结构,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由结构的创新实现了在传记文学审美创造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图式化观相层是英伽登文学结构理论的第四层次,它以人的意识为前提,是主体对外部感官的洞见,但投射的内容是实在客体。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质。作为文学作品的骨架,图式化观相层参与了整个作品的复调和声,对作品的审美把握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模糊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性 ,其作用在于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文学模糊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句法模糊等方面。对文学翻译应把握原作的意义 ,适当保留模糊性 ,以让读者去创造 ,发现原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唤起读者愉悦的审美机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和意象性,具有概括社会生产的广阔性与表现内心世界的丰富性等特点,所以欣赏文学作品必须进行再创造,又自由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必须是自觉自愿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完成,所以它同时受到欣赏者自身素质的制约。理清关系,把握规律,充分发挥文学欣赏再创造的作用,才能保证文学作品应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召唤结构。文本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赋予了这篇小说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根据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包含着许多"不定性"和"空白"的召唤结构存在于每个文本之中,这些空白都召唤者着读者来填补,而这个不断填补空白、更新视域的过程正是赋予文本意义的过程。本文重点分析了文中主要缺失意象"玫瑰"的意义、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及文本的结构。通过分析,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理解,同时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的科学美是其内在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学术期刊在表现科学美方面应注重表现真善之美、哲理之美、新颖之美。为此,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审美主体与审美中介须注意解决好几个相应的问题:正确处理审美主观性与客观性关系;提高审美素质,加强审美判断与选择能力;不可为美而单纯追求美;引导作者与读者去培养科学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记者,在亲眼目睹了诸多读者上当受骗的经历后,我竟然有些盲从,真想帮帮他们,给他们一双慧眼,去识别真假善恶。然而,这种虚无缥缈的想法却被现实冲击的支离破碎。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推荐给他们那些还未被开启的新的商机之门,让他们重拾信心,相信这个社会还是真实的多。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记者,在亲眼日睹了诸多读者上当受骗的经历后,我竟然有些盲从,真想帮帮他们,给他们一双慧眼,去识删真假善恶。然而,这种虚无缥缈的想法却被现实冲击的支离破碎。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推荐给他们那些还未被开启的新的商机之门,让他们重拾信心,相信这个社会还是真实的多。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只有在读者积极参与下才能成为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源语文本在译者积极动态的介入下,将未定性和开放性的文本形成并不完全对等的目的语文本,两者之间同中有异,互补互足.  相似文献   

10.
接受理论首次提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研究范式,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和作者的共同创造;提出文本具有"空白"和"未定性"的特点,召唤读者开放式地解读;强调"期待视野",读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来实现文本意义的确定和具体化.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两个主体,重新界定教师、学习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尝试构建一个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的英语学习环境,以此来实现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略.  相似文献   

11.
“事赝而理亦真”,即作家所写的事物可以虚假,但情理却必须真实。这说明,文学可以虚构,但读者对此虚构不能拘泥较真,而应当于作品语言文字之外,寻其精神灵妙。虚构必须要在“理亦真”(情理真实)的范围之内。“理亦真”与“不涉理路”、“无理而妙”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活跃着一批颇为引人注目的年轻女作家们,她们以其惊世骇俗的文本内容和高傲不驯的反叛姿态,让众多评论家和读者为之侧目、震惊。本文主要从主体性在文本中的凸显性、在城市中蜿蜒盛开的菟丝花、意义好似扎紧口的气球、在女性艺术世界中的审美探幽四个视角切入,来探究当下女性文学创作话语建构的个性化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西方《圣经》汉译者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时期西方《圣经》汉译者的译作及译论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他们在翻译忠实观、"归化""异化"观、文化观、语言观、读者观和主体性意识上的变化。这对宗教经典或其他精典文献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屈原辞赋在表现手法上给后世提供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前引",其作品表现出爱国爱民情怀、深深忧国忧民思想,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屈原是中国文学之一"源",他养育了中国文学,陶冶了炎黄子孙,其作品的影响力量是巨大而难以估量的。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自译作品时,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从主题到写作策略、创作特色,对原作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动,呈现出了与原作不同的风貌。正是这些变化在另一种语言中为原作找到了后起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三毛的作品属于大众文学,其大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于写作动机与传播过程。文本描述中的大众文化特征——造梦,读者接受方式的大众文化特征——圆梦,使三毛拥有众多读者、热爱者和痴迷者。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认为好的作品应如冰山,有藏有露,有虚有实。通过对其代表作《老人与海》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艺术形态、艺术手法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这一重要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8.
论翻译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接受美学理论和翻译的内在实质强调译文与原著、读者的和谐统一,是动态的、共时的和历时的统一;翻 译的审美原则有共时审美原则和历时审美原则;在审美共时原则中,突出了同一原著的重译的作用,翻译标准应随时 间的变化而不同,应是译文与原著、读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本文以瘦、硬、冷概括了鲁迅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了鲁迅在人物塑造、景物描写、语言运用、气氛营造等方面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晚期,以徐渭、李贽、汤显祖和袁宏道等人为代表,针对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推行的复古主义思潮,特别提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表现发自本心的真情实感,以不受闻见道理蒙蔽的“童心”和不受世俗和格套束缚的“性灵”,去创作属于真我的作品.由于艺术创作中的诗人作家以表现不得不表现的情思为根本出发点,所以对于文学艺术的既成法式,当以意役法,不为格套所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