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虚拟经济创造的财富在世界财富中所占的比例也日趋增高,国际经济虚拟化程度日益加深。但是,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尤其是2007年爆发的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美国金融危机为虚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各国敲响了警钟,引起了学术界的深切关注。如何有效的发展虚拟经济,并防范金融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证券业、房地产业开始兴起,虚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虚拟经济的影响也很严重。文章探讨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证券业、房地产业开始兴起,虚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虚拟经济的影响也很严重。文章探讨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无以估量的损失,随后全球经济一直被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着。这致使疯狂发展金融产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虚拟金融产品的金融家们开始冷静思考,人们再一次开始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这是金融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文章先简要介绍我国金融风险的背景及现状,进而分析了我们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将虚拟经济等同于投机,等同于"泡沫",因而对虚拟经济持怀疑、否定甚至反对的态度.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被误认为是虚拟经济的产物.那么,究竟什么是虚拟经济,其发展又经过了怎样的历程?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诠释,以揭开"虚拟经济"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6.
百年来全球主要金融危机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人们开始关注此次金融危机是否是一次全球新型金融危机?它是否以一次全新的模式爆发?它与以往的金融危机相比有什么不同?本文以历史的视角,从百年来全球主要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经济指标和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恢复的速度等角度对20世纪以来全球主要金融危机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每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其主要经济指标都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次贷危机也遵循了这一模式.除此之外,本文还对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指标的恢复时间上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是广义经济危机的一种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会发生重合,但又不能简单地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等同。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体经济失衡、需求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是因为虚拟经济的发展不能与实体经济相适应。金融危机的肆虐会映射到实体经济,导致整个经济陷入衰退;反之,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往往与金融危机形影相随。  相似文献   

8.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理性之争与再思考。本文对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更好的运用公允价值,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美国长期繁荣的虚拟经济,虽然不是本次经济危机的元凶,但也是本次实体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探讨虚拟经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对中国未来虚拟经济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对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迈入下行通道。为了更好的研究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并找到一条有效解决途径,本文对金融危机前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研究,由此发现金融危机爆发前潜在危险的酝酿,有助于今后更好的规避类似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1.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并逐步向实体经济渗透,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物流业的影响很大,由于现在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经济不景气而对物流产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和从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来总结出我国物流产业应怎样避免类似的问题,对将来物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文中根据官方及行业协会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对物流行业的影响,并对未来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制定了物流行业今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程凤菊 《物流科技》2010,33(7):93-9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冲击。青岛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沿海开放城市,实体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早,感受也较深。从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来总结出青岛国际物流业应避免的类似问题,对将来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通过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对青岛国际物流业的影响提出了在金融危机下青岛物流业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桐  徐荣贞 《价值工程》2011,30(10):128-129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始于一场信用危机,最终演化为一场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金融系统脆弱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总结出金融系统脆弱性的生成因素,包括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与羊群效应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缺陷等内在因素和金融自由化、金融同质化、经济虚拟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外在因素。因此,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管,舒缓金融系统脆弱性,保证金融系统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4.
战强 《价值工程》2013,32(5):154-15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加之日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紧急发展方式转变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便重点从多方面阐述如何加快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红卫  刘艳  王友青 《价值工程》2012,31(17):14-16
近年来,发达国家把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作为摆脱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本文在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围绕陕西物联网产业链发展规划,分析陕西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对陕西区域经济有参考价值的创新体系及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广告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对扩大需求、有序竞争、企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受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经济紧缩的影响,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但仍保持一定的增长,广告产业环境发生诸多变化,变化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城镇居住用地价格持续高涨给地方政府带来可观收入,但其引发的弊端广泛而深远,包括助长房价高涨和贫富分化、地产投机与土地闲置、城镇化战略受阻与区域竞争力下降、虚拟经济膨胀和金融风险加大、政府行为扭曲和公共形象受损等五个方面。充分认识这些弊端的消极影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房地产调控思路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实体经济陷入困境,尤其是产品附加价值较低的大量民营经济遭受重创。民营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力和就业增长的源泉,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当务之急。基于价值链视角,可以为民营企业分析自身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进而为采取正确的策略提升竞争优势奠定基础,引导民营企业从追求利润最大转变为追求价值增值最大,强调价值管理,塑造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This essay calls for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financial‐economic crisis as a source of new urban governance rationalities across Europe. We propose combining an understanding of neoliberalization as a variegated social phenomenon with a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sensitive to the discursive dimension of variegation and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discursive variation is translated into geo‐institutional differentiation. We illustrate how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may help 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the crisis on urban governmental rationalities. Rather than offering a complete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account of the responses of European cities to the financial‐economic crisis, we analyse how the crisis and the responses to it have been represented in discourses on urban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by focusing on two discursive sites that ar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namely OECD LEED and URBACT. Our preliminary findings suggest a re‐assemblage of existing discourses rather tha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post‐neoliberal urban government ration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