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农地整理中的环境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人类发展史依次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逐渐向生态文明迈进。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虽以刀耕火种的方式向自然界索取生产和生活资料,但自然的容量尚大于人类的需求量,自然界尚能自行修复人类对它造成的伤痕。当然,美洲玛雅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应属例外。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凭借其掌握的科学技术,贪婪地向自然界索取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欲望,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原始森林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大气恶化,臭氧层耗损;淡水污染,酸雨加剧。人类中心论在人类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万物一体是宋明儒学的基本精神,在一体“不忍”之仁心的推致过程之中必然涉及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的问题。在面临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的困境下,儒者不得不“忍心”选择牺牲某些生命,“忍”与“不忍”背后牵涉到宋明儒动物伦理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决定了宋明儒“生杀得正”、“不可太生拣择”的对待动物的态度。从现代的语境重新审视这些原则,其中知性的缺憾与不戒杀的理据皆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文明之舟,自古依水而行。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生命的摇篮和象征。如今,水质的管理也成为人类关注的问题,引起城市供水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孙梅 《经济导刊》2011,(4):47-48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社会存在模式,是构建以生态可持续原则为基础的社会存在模式,它是对工业文明所倡导的物质性文化进行的一种转向,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智慧传统是我们最大、最奥秘的财富,渗透和传承于世界各民族的神话、历史、经济、文化、哲学、信仰——即人类的一切文明中,它是人类生存发展曲折而辉煌进程的经验结晶,总是不断地引领着人类突破黑暗走向光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对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应用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三个层面,并与劳动概念结合用来解释自然界内部、社会内部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物质变换的本质关系.通过分析物质变换理论的深刻内涵、物质变换裂缝的形成和物质变换过程的空间属性,有助于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寻找解决当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约束的冲突与矛盾,启发我们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及措施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发现之窗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8):F0004-F0004
据国外媒体报道,动物王国向来就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世界,其中很多成员都是人类眼中的“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和“大力神”。除了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本领外,一些动物与生俱来的特性也同样让我们叹为观止,比如说主打“透明牌”。以下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透明生物。  相似文献   

8.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地伦理学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创立的一种以整体主义为价值核心的环境伦理思想。该思想为人类拯救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伦理价值导向。其核心概念“土地共同体”改变了人在共同体中的地位,确立了伦理整体主义的最高原则,与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主义形成三级对立模式。考察大地伦理自身,亦存在自然主义的谬误、“环境法西斯主义”、反文明倾向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自然界外部性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外部环境,自然界的负外部性严重制约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应充分利用市场与政府的双向施力,力促自然界负外部性内部化。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里,动物是以直接或间接噬食植物来维持生命的.而植物则是依赖自己的能力,从无机界直接摄取和制造维持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的。不过.也有例外,有少数植物会捕捉动物来补充自己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我国加入WTO后,为我国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按照我国国情作具体分析,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腾飞、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绿色、自然与人类发展刘清泉,赵森新绿色、自然与人类三者互相依赖,共存共荣,互相制约,协调统一。绿色象征着生命,人类生存的希冀。自然是人类生存的资源库和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则是自然界的特殊组成部分。人类离不开自然,离不开绿色。绿色浪潮是人类生存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经济类型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食物结构及其地区差异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迄今为止,人类的食物主要来源于植物与动物,获取食物的方式则不外乎采集、渔猎、畜牧以及种植。吃什么、怎么吃以及怎样获取食物,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文明发展史,并成为人类进化与文明发展之重要阶段的标志。同时,人类的食物构成及其获取方式,还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面:人类获取食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向自然界索取和斗争的过程,而畜牧与种植则无疑是对自然的改造。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获取食物的手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类适应自然为主;农业的发明,标志着…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的思想理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或者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髓、灵魂是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人们所关心的,而且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 文明并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文明是一种进步状态。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它的显著特点是比前一社会形态具有更高的文明;后来的社会形态所以而且必然取代前一社会形态,是因为它创造了高于前一社会形态的文明。这是全部文明史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要创造更高的文明,必须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必须有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以及对人类思维的更高、更科学的认识。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有赖于我们以人类最先进的思想体系为指导。马克思曾经把真正的哲学称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认为在未来的新时代,真正的哲学将成为文明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对动物、动物产品按照规定采样、留验、抽检;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动物产品及相关物品进行隔离、查封、扣押和处理;通过对现场的调查,记下与违法活动有关的一切情况及活动,这是办理动物卫生监督案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培育弘扬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本身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不断出现,这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而且强调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并始终坚持自我批评的精神,善于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科学文明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以实现理论上的自我超越。这种实践性和开放性,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本体论,其核心方面就是关于人与自然存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论的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对于自然来说,人具有从属性,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论深入分析了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也处于这种普遍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19.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自世界17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发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宣言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前“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一步形成共识。指出“水不仅为维持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尔后,我国率先制定出《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写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九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之中。因此。节水工作也被列入了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节约用水的观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人类经历了无数次惨绝人寰的瘟疫,鼠疫、天花、霍乱、黄热病、登革热、流感……。瘟疫夺去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数以万计的生命,蹂躏着人类创造的文明和财富,但没有任何一次瘟疫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也没有任何一次瘟疫让人类陷入如此惶惶的惊恐,这就是“艾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