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斐  王虎刚 《中国水利》2021,(2):61-62,58
渠道泥沙淤积是镫口扬水灌区运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通过工程和管理两方面措施可有效降低渠道淤积程度.对镫口扬水灌区骨干渠道沉积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引黄灌区渠首泥沙淤积影响灌区正常运行,而灌区特有的来水来沙特性又影响着渠道的冲淤变化。以镫口扬水灌区总干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5年不同灌水期含沙量沿程和垂线分布、泥沙颗粒级配等特性进行研究,结合张红武泥沙沉速公式及起动流速计算方法,分析了总干渠泥沙沉速及起动流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沙中73.7%以上为冲泻质,沉速均小于0.002 m/s,春灌期含沙量在渠首段明显降低,导致泵站出水口至伊泰桥段淤积严重;春灌和秋灌中粗颗粒泥沙含量高,导致含沙量垂向分布较夏灌一水、二水明显变化大;受水温及粒径影响,春灌期泥沙起动流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水利》2004,(4):116-116
位于大青山南麓土默川平原的内蒙古镫口扬水灌区管理局是黄河流域内蒙古西部最大的电力扬水灌区。灌区耕地面积9.7万hm^2,引黄设计灌溉面积7.7万hm^2。泵站总装机容量5520kW,提水能力为60m^3/s。灌区主体骨干工程有总干渠、民生渠和跃进渠,总长132km。目前,灌区承担着包头市九原区、土右旗和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共21个乡的农田灌溉任务,有效灌溉面积为4万hm^2,灌区人口约20万人。  相似文献   

4.
镫口扬水灌区是1928年兴建的老灌区,改革开放以来在水价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灌区农业结构的调整,灌区的水价和水费计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水价改革的思路和建议,以适应本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黄河内蒙古镫口扬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前发生淤积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工程设计运行过程中得到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2~1968年、1978-2002年实测水文资料,从河流学和河床演变学出发,考虑防洪、防凌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了黄河上游干流主要站近期洪水、径流、输沙特性、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揭示了黄河上游径流泥沙年际年内及地域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流域综合治理对水沙特性的影响,建议注重设防“小流量、高水位”的大洪水。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崇仁县宝水渠灌区为例,基于所收集到的灌区运行资料,对灌区引水引沙条件及渠道断面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干渠不同渠段引水特征及泥沙长距离输送特性进行了分析;依据断面实测流量资料,得出了输沙渠道不同渠段水深、河宽、流速、水力半径、流量等水力几何形态指标,进而得出灌区不同区段水流挟沙力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宝水渠灌区设计流量下输沙渠道沿程输沙能力比较均匀一致,仅部分区段水流挟沙力稍弱,这与渠道运行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小开河灌区渠道的输水输沙特性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小开河灌区运行10 a来的资料,总结灌区引水引沙条件和渠道断面特性,研究干渠不同渠段的引水分布特征和泥沙长距离输送、淤积特性。根据断面实测流量资料,给出输沙渠不同渠段的河宽、水深、流速、水力半径等水力参数与流量关系的水力几何形态指标,进而得出小开河灌区不同渠段的水流挟沙力与流量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设计流量下小开河灌区输沙渠沿程输沙能力变化不大,输沙渠中段由于渠道宽度较大,相同流量条件下的输沙能力较上、下段偏小约2 kg/m3。  相似文献   

9.
李万寿 《人民黄河》2004,26(8):13-14
黄河源头的泥沙不仅是黄河源头的水文要素之一,而且也是反映黄河源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在统计黄河沿站实测输沙量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源头泥沙的来源和分布,认为:黄河沿站泥沙主要来源于鄂陵湖出口—黄河沿站区间;年平均进入扎陵湖、鄂陵湖的泥沙量为13万t左右,其中大部分淤积在扎陵湖内。依据黄河源头年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呈自东向西随海拔增高而递减的分布规律,认为鄂陵湖以上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一般为510t/(km2·a),鄂陵湖出口以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2040t/(km2·a)。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河道阻力与输沙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阻力与水力特性、综合阻力主要组成单元、床沙组成的水力特性和运动特点,阐明了超低阻力的产生与床沙细、不均匀、含沙量较大、分布不均匀,使流速分布不均匀、卡门参数变小有关,是构成“大水出好河”、“多来多排”和远距离输沙的主要动力;超高阻力是大面积的沙波阻力所为,是造成“小水淤坏河”,河床不断淤高的重要原因.S<200kg/m^3时,细沙河床阻力用公式(4)和(5)联解,可获得良好的结果,最后指出开发超低阻力输沙技术,消除和避免渠、槽超高阻力的出现是根除黄河河床不断淤高,引黄渠道淤塞、沙化和发展远距离输沙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灌溉要求,引黄灌区渠道沿程通常设置不同形式的分水涵闸进行分流。渠道分水分沙机理及分流对渠道原有输沙能力的影响研究是灌区系统水沙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分流水流流态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含沙量垂线分布理论公式,推导得到渠道自流分流时分沙比与分流比呈0.9次幂关系式,并利用灌区引水含沙量与大河含沙量的统计数据进行了验证。此外,根据建立的分沙比关系式进一步分析了分流条件下保持渠道原有输沙能力的临界条件,说明了渠道分流通常会增加原渠道的淤积,进而在分沙比关系式及输沙能力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渠道淤积比与分流比的关系式,经数值分析可知淤积比随着分流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2.
通过渭南市东雷抽黄大型灌溉泵站的更新改造设计,提出泵站在改造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以期为其他大型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5,(5):143-148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泵站工程运行现状,结合泵站建筑物老化、破损等影响因素,构建4个层次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定义对应的指标评分标准,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建立安全评价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宁夏地域特点划分了工程安全类别,并给出了相应类别的维修养护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宁夏引黄灌区渠系建筑物抗冻性差的问题,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测试了混凝土强度并优化选择样本,进而进行了抗冻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素纤维,能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对混凝土强度影响不大;掺入0.6kg/m3纤维后,混凝土经50次冻融循环后强度少损失79%,100次冻融循环后强度少损失6.4%。SEM扫描图片显示,纤维素纤维与混凝土没有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可以缓解混凝土冻融循环过程中微裂缝的扩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引黄灌区基础信息的特征,按照专业类别、主题、动静态3个分类层次,对引黄灌区基础信息进行分类与组织,把引黄灌区基础信息分为13个专业大类,37个主题,110个动态信息类。引黄灌区基础信息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是引黄灌区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对引黄灌区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振民  刘月 《人民黄河》2005,27(10):55-57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有13条大型骨干排水河道。自20世纪60年代复灌以来,由于引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大量引黄泥沙流入农田,加上降雨地表侵蚀,致使泥沙不断积累,土地沙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灌区水沙平衡人手,建立引黄退沙、降雨地表侵蚀计算数学模型;以近期引黄水沙资料为基础,定量计算泥沙的区域分配规律,预测土地沙化发展演变趋势,为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梁济运河系近年来南四湖生态、生产引黄用水的主要补水河道,也是今后南水北调东线的干线输水通道。通过对梁济运河引黄河水补南四湖泥沙淤积的实验研究,根据实验资料,采用建立引黄水量与输沙量的模比系数的方法,分析了引黄泥沙自梁济运河入南四湖各要素的沿程变化情况及对南四湖的淤积影响,并与河道行洪泥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引黄泥沙对梁济运河中下游河槽及南四湖淤积影响甚微,远远小于河道行洪带来的淤积影响,该分析结论对于研究梁济运河及南四湖淤积,进行工程治理,以及今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黄河流域实行可交易水权制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技术基础的建立和技术手段的完善。其中包括开发各种适用的引水测量技术,建立引黄灌溉渠网流量自动监测体系等。目前,对干渠和支渠流量的测量主要采取4种方法:①采用流速仪和水尺量水;②利用水位一流量关系曲线量水;③利用现有水工建筑物量水;④利用特设量水设备量水。引黄灌溉渠网流量自动测量技术包括:干渠流量自动测量,支渠流量自动测量和斗渠、农(毛)渠及以下渠道流量自动测量。GSM/GPRS网络功能的不断增强,为引黄灌溉渠网流量自动监测管理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宁夏灌区渠道衬砌后输水损失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衬砌渠道减少输水损失量是宁夏水权转让水量计算的关键因子,关系到节水量的计算、节水工程规模的确定等。采用动水法和静水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宁夏灌区典型区衬砌渠道减少输水损失量进行估算,动水法试验结果表明:干渠衬砌后减少渗漏损失量为0.054 m3/(s·km),占未衬砌渠道渗漏损失量的55%,支、斗渠衬砌后减少的渗漏损失量占未衬砌渠道渗漏损失量的比例与干渠相当,约为56%;静水法试验结果表明:斗渠衬砌后渗漏强度是土渠渗漏强度的27%,即通过衬砌可减少73%的渗漏损失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