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果我们的城镇化,成为回不去的乡村、记不住乡愁的城镇化,这样的城镇化,无疑就是一个断根的城镇化。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用了极富诗意的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特别是"记得住乡愁"这句话,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论。为  相似文献   

2.
现代城镇化是一种以与自然对立和对乡村排斥为理论基础,"城进农退"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必然带来传统文化消失、人文精神匮乏等弊端,因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记得住乡愁"的论断,不但为今后的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有可能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3.
郭雅琼 《发展》2022,(1):73-75
<正>近年来,甘州区把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抓手,取得了一定成效。以甘州区发展经验看,西北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有地方特色的"田园"、放飞心灵的"乐园"、品浓郁乡愁的"心园"、涵文化气息的"家园"、可吸人眼球的"游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2020年,湖北省英山县全年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3亿元。近几年来,英山县走出了一条践行"两山"理念、促进产业融合、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全域旅游新路径。英山按照全县三条流域自然条件,构建"一区四带"的发展格局。西河十八湾已建成山水风光、旅游要素、产业融合、乡愁文化、美丽乡村集聚带,走出全域发展一盘棋,走活一条旅游产业深度集成融合的立县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以漳溪河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为发展带,以五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为发展核心,着力创建"一带两区"示范,打造山水、田园、人文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富民经济、美丽家园"景观长廊,致力于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养生旅游综合体,打造"放飞梦想、留住乡愁"目的地。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慕名来到该镇参观学习、旅游的人数达40多万人次。实施"联动五村,一村一策,振兴发展"思路以来,西河镇  相似文献   

6.
正返乡笔记应该承载着我们的乡愁。可当返乡笔记站在所谓的优越者的角度,居高临下地审视乡村,就容易对乡村中的封闭、落伍、贫穷、丑陋,生出逃避、轻蔑、厌恶和"尖锐的批判"。其实,乡土提供了繁衍生存的处所,更提供了厚重、宽广的道德基因和文化基因,我们永远切不断和老家——这个精神故乡千丝万缕的纽结。如果能换一个观察视角,我们还能挖掘到不少"精神亮点"和"跃动的力量"。比如,封闭的乡村,也因此保留了人性中最宝贵的如热情、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现实背景介绍和样本选择的基础上,分析了农家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路径及建议。要以美丽乡愁为魂,"差异发展+整体合作",增强农家乐发展的活力;以现代元素为纲,"现代生活设施+现代生活理念",提升农家乐的魅力;以系统产品为链,"特色产品+游客创造",串起农家乐的吸引力;以传统文化为根,"地方特色文化+文化礼堂建设",增强农家乐的塑造力。  相似文献   

8.
三年后的今天,700多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文化综合体遍布宁波乡间,乡村公共文化和公共生活空间得以重新构建和合理优化,使之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阵地,成为凝聚人心、传承文化、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正河南省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速度",在探索实践中描绘"留住乡愁新画卷",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森林乡村""河南省生态文明村""河南省水美乡村"。强组织,筑牢乡村振兴之基光山是红色土地、革命老区,帅洼村毗邻中共鄂豫皖省委旧址所在地,这里民风纯朴,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  相似文献   

10.
走马江湖,早听说"民营企业有三通",我现在是人万通、观恒通、看运通,果然是波诡云谲,气象万千。三个"通"的运作虽有手法各异之变,但却尽收异曲同工之妙。"运通"已易名为"尊荣",掌门人赵志国先生在大学主修的是国际金融,他执掌下的尊荣在资本市场中自然是好戏连台,高潮迭起,其资本运作颇多精妙之处,值得反复品味。首次打通与资本市场的通道,主动收购深圳华新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深圳华新股份有限公司原有股本5237万,总股本不大。原主营业务为纺织品贸易,资产结构相对简单,流动性较佳。1993年底宝安对延中的成功收购完成了对中国…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及的"乡愁"一词,触动了很多人,美丽乡村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但在大多数地方,政府规划缺位、农村无组织状态,高成本低效益的模式,美丽乡村似乎还很遥远。本文报道的正在建设中四川西充县九头湾村的乡村社区,可以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散布在广大农村的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承载着我们的乡愁。很多人住在充塞着摩天大楼、现代文明的的霓虹都市,却向往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生活。而这些村落正在快速地衰落甚至消亡。该拿什么来保护你,我们的乡愁?本刊编辑部请到中国旅游研究院、四川省社科院、云南省社科院、四川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的专家共同探讨西部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江北近年来大力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绿色都市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望山看水忆乡愁的休闲旅游好去处,日前荣获"2017年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区县。荪湖花海、洪陈蓝莓……吸引着游客前来。江北利用特色的乡村景观、农事体验,引导企业、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积极打造特色  相似文献   

14.
<正>"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大命题。今年以来,鄞州区东吴镇紧紧围绕文化振兴,着眼天童老街文化IP塑造,通过将文化的物化、活化、转化三阶段融合,深耕厚植老街慈孝文化、海丝文化、匠心文化等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绘就"万年山水干年寺、寻禅养心在天童"的乡愁小镇画卷。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位于重庆中心城区的南岸区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南岸在主城都市区中的优势得天独厚,农民收入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9年全市第一。面对"大城市"带"小农村"的现实,南岸对稀缺的乡村资源格外偏爱,各种资源纷纷向乡村倾斜,凡是城市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农村居民一样都不少。如今,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出门见绿的乡村风情,早已转换成了撩动城市乡愁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6.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重要的环节,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依托乡村自然田园风光、当地民风、周边旅游景点为资本,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做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旅行;体现乡村"天然、质朴、安静"满足走出钢筋水泥城市,亲近自然的旅游方式。农家乐消费相对不高,符合十八大提出来的节俭要求,而且可以满足舒缓人的精神,受到城市人的欢迎和喜爱。体验农家乐是建设美丽新农村,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正>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宁波在建设乡村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宁波乡村文化振兴的特色做法坚持文化惠民,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一是推进文化"下乡"。通过政府购买、市场运作和群众点单,全市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万多场,送电影下乡3万多场、送戏下乡6000多场。二是完善设施网络。截至2018年底,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戏好要靠唱戏人。"通过"能人回引"工程,从空军某雷达旅旅长岗位上退休返乡担任福建省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党支部书记的林上斗,用三年的时间带领村民把半山村建设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致得了富"的美丽乡村,成绩斐然。三年间,在半山村的发展中,林上斗翻越了许多"山",政策"山"、人情"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为乡村振兴营造更好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借此契机,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以古建筑群和广阔的山林资源为依托,秉承"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开展"六月·文化遗产走进生活"系列活动,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化古迹到乡村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从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找寻深藏于人们心中的城乡记忆,不仅让一批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国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让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李鵾  郑晓如 《黑河学刊》2015,(4):142-144
转型期的乡村文化"公共性"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遭遇着消解的命运,其在农村的社会层面表现为传统民间精神信仰的缺失、农民互助合作意识的淡漠、公共文化生活的衰微和社区共同体的解体;在农民精神层面表现为宗教信仰的增加以及农村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家庭教会的发展。针对农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带来的基督教文化蔓延趋势,我们面临着双重任务:在解构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及其带来的基督教蔓延的同时,实现现代乡村文化"公共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