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这种审美倾向就已经显露出来,所以在《诗经》中有些篇章歌咏了“以大为美”,而且这样的审美范式在先秦其他的典籍中也有所体现。究其原因还是古人对于生命的崇拜,对于自然的崇拜,物化为对人“大”的崇拜。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笔者拟以林语堂的“美”的标准和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指导,从“音”、“形”、“意”三个方面来赏析他们的翻译名篇《声声慢》,探讨二人是如何将原文的“美”用英语的形式再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意境美是我国古典诗词所独具的审美要素之一,从美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渊源进行探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老子》、《庄子》、《周易》等论述意境的萌芽,形成“意境美”的基础理论;唐代正式提出对于诗词意境美的追求,因为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和诗人的人生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佛家唐代在我国的大范围传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周玉 《黑河学刊》2010,(6):42-43
死,是文学艺术中唯一能与生并存的永恒的主题。《三国演义》中,作者在铺陈"事后方知"的曹操、"一见便知"的周瑜、"未来先知"的诸葛亮之死时,用多红的艺术之美,诸如神奇的虚幻美、独特的缺陷美、阴柔的秀丽美,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是非善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物不同的态度及感情。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小说艺术及电视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穿越小说及穿越剧繁荣昌盛,达到“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境界,值得我们思考.探析当下穿越小说及其穿越剧的审美艺术效果及其艺术之美,彰显其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璀璨足迹,传达给世人鲜明的艺术思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解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通过朱先生修改郭沫若先生的戏剧对白用词,阐述“是”与“这”的区别;批评王若虚在《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的修改,阐明咬文嚼字的意义,让我们看见了文字不同应用中的美感,不同文字的应用那怕是一个字的不同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对现代人为了使用方便对汉语汉字的随意臆造而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7.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与全国十大美院掌门人交流时曾说,城市建设需要仔细研究土木建筑的布局,要让人看着舒服,能体现出自然之美。城市建设要有艺术感觉。城市的建设者要把城市当作自己的作品关键是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使其有个整体的艺术感觉和自然环境。如何把城市形象建设搞好,为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形象宣传理念,应葡萄牙葡中合作发展促进会、西班牙VILLAVA政府邀请,市委宣传部赴西班牙和葡萄牙城市形象宣传及城市文化设施考察团一行6人于2010年2月19日至3月1日先后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萨拉戈萨、马德里和葡萄牙的里斯本和艾佛拉市进行了考察交流活动,拜访了科里亚多比利亚尔瓦市政府和西班牙第三大报纸《道理报》,同时考察了葡萄牙《新闻日报》。融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正是西方城市形象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重庆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相似文献   

8.
张慧茹 《魅力中国》2010,(26):277-277
“中和”是我国最古老、最传统、最具有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基本涵义是谐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相济。而蕴含诸多文化意蕴的“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是古人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其内在特征是刚柔相济,外在表现是文质彬彬。因此这种传统的中和思想对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乔亚兰 《新西部(上)》2007,(7X):153-153,150
《大长今》在我国的热播让人们看到一种新的艺术创作路径,疲惫而浮躁的当代中国人看着这来自韩国的电视剧,为那至情至美的故事而深深打动,其实真正打动我们的是自己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回归人性本源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韩剧《大长今》坚持高尚的审美情趣,却同样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原因是它不只是在形式上,更主要的是从心灵里贴近电视观众,让人在娱乐中提升精神品格,升华心灵境界。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广大民众,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人生教益。  相似文献   

10.
刘建萍 《魅力中国》2010,(31):219-219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及对孔子"仁"的学说的发展,使孟子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孟子形象背后的儒家之美,历来具有重要的美育意义,直至今天仍在感染着人们。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的范读、讲解、板书、教态等是一种教学的内功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其美感作用 ,使听、说、读、写在美的旋律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使之具有较高的审美观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庸"作为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由孔子提出。孔子不惟提出了这一个概念,还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其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在孔子看来,"中庸"首先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与古圣先王的道德和人格紧密相连的,同时又是一脉相传的治国经验,是指导人们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中庸"既具有道德哲学的内涵,又具有生活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客家民居建筑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对美的本质、内容美和形式美都有深入的理解.客家民居内容上的传神美、形式上的对称美、与物同化的建筑美以其辉煌的成就和独具特色的体系构筑了东方建筑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倪筱菊 《魅力中国》2013,(17):115-115
英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54首描写并赞美了真玫瑰和野致瑰的美丽。二者虽外表相似,但真玫瑰因它的芳香而更加速人。谊研究通过分析和对比这两种玫瑰的外表、花香和各自的价值,论证了忠贞和真实让美丽更迷人,更值得珍惜。研究表明,真玫瑰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因象征着永恒的美丽与真实,忠贞将会永存于心。  相似文献   

16.
论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关系的和谐,具有客观性、超越性,是易变性和恒久性的辩证统一。人化美的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美学是指向未来、开放发展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社会的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教的"天人合一"等思想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受到道家思想长期影响的淮河中、上游地区的文化场表现出鲜明的道性特征.花鼓灯作为这一文化场的汉民族歌舞艺术,具有艺术语汇的原生特点、即兴而作的抒情方式和天造地设的艺术形式等等本真和谐的道家审美文化特性.花鼓灯所体现的道家思想文化对缓解当今人们的浮躁心理具有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由结构的变形与整合组成,可以打破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一维性。结构的符号化是后现代艺术得以客体化,从审美意识到美的客观物的演变,通过生产与媒介来完成。后现代艺术符号化的过程,是经过媒体传播、媒介传播、符号化、符号的媒介化四个过程进行演变的,从而确立了一个仿真与虚拟的世界,并通过批量生产,使后现代艺术迅速覆盖全球。  相似文献   

20.
倩文  渠晋湘 《走向世界》2011,(22):78-78
曲阜孔庙位于曲阜城区的中心,是中国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又称至圣庙。孔庙的匾额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规范的。由于各朝代统治者关注祭孔活动,从而减少了匾额楹联的随意性。一般来说,在如此庄严的地方,楹联是极少的,除各朝统一规范的匾额外,统治者较少专门为文庙御赐楹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