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6月14日,瑞士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圆满结束。此次贸易政策审议,中国收到了来自超过50个世贸组织成员的1720个书面问题。这一数字远超欧美日等大国在贸易政策审议时接到的提问数字,也在中国历次审议中再创纪录。此次审议,中国以令人赞许的努力,在两周内首次完成了对海量问题的全部回复,以更为坦诚和负责的成熟姿态,展现出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开放的作为与成效,获得了世贸组织成员的普遍认同与赞誉。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贸易政策审议(2006年):首次"大考"得高分2006年4月19日,WTO对中国的首次贸易政策审议在日内瓦举行。这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次面对全面的贸易政策审议,犹如"大考"。会前,WTO秘书处发布了一份长达303页的《中国贸易政策审议报告》。如此长篇幅的报告在WTO并不多见,大大超过了对其他成员审议报告的篇幅,加之中国收到的创WTO纪录的1100多个问题,足以彰显中国受关注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由于目前我国贸易排名已升至全球第三,世贸组织对我国的贸易政策审议今后将每两年进行一次。据悉,贸易政策审议是WTO对全体成员适用的一个永久性机制,所有WTO成员都要定期进行贸易政策审议。贸易额在全球排名前4位的成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审议;排名5至20位的16个成员,每4年一次。  相似文献   

4.
第三次对华贸易政策审议是在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进行的,WTO 成员充分利用 WTO 机制,全面表达了对中国的关注。中国接到的问题清单共有1500多个问题,创下了贸易政策审议机制(Trade Policy Review Mechanism,以下称TPRM)创立以来的纪录。那么,这样的审议对中国贸易政策会产生什么效应呢?  相似文献   

5.
7月3日,WTO对华第五次贸易政策审议在瑞士日内瓦落幕。此次审议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后首次接受审议,因此备受外界关注,共收到世贸组织成员提出的1700多个问题。会上共有47个成员代表发言,对中国经贸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等进行广泛评论。总的来说,对于中国过去两年的表现,世贸组织成员给予了高度评价。贸易政策审议机构主席萨利赫当天在审议总结发言中说,"此次审议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了解中国贸易和投资政策的绝佳机会",并表示审议"非常成功"。  相似文献   

6.
贸易政策审议对于每一个世贸组织成员而言,犹如是一次"年检"或"大考",其目的是确保各成员贸易政策和措施的透明度,加深其他成员对其的理解。2012年6月12日和14日,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了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在本次审议中,各成员提出的问题之多、范围之广,都超过前三次审议。对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在融入多边贸易体制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贸组织的规则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相似文献   

7.
《WTO经济导刊》2010,(7):32-37
中国加入WTO已经有9个年头了,经历了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世贸组织成员和秘书处对中国的情况越来越了解,而中国的应对也更加成熟。从秘书处的报告和各成员代表对中国的提问和看法中可以看出,这已不是简单的贸易政策审议,实际已经涉及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由于本次审议问题庞杂,本文摘选了部分成员对中国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和看法。中国的努力及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得到了成员们的一致认可,但显然,成员们对于中国有更多更高的期待。对于成员提出的不失尖锐的问题,中国没有回避,而是做出了详细而坦诚的回应。  相似文献   

8.
WTO对华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于6月2日在日内瓦落幕,今年的审议,中国创纪录地收到了1500多条来自各成员的问题,因此被媒体称为"WTO史上最难大考",中国从容地回答了海量的问题,再一次以开放、积极的姿态赢得了绝大多数世贸成员的高度评价。同时,经历过3次贸易政策审议的中国也更加成熟,更加懂得利用这个平台与其他WTO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展示自己负责任贸易大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5月31日-6月2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进行了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中国政府派出了由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率领的精干代表团,主动宣传中国的政策,耐心回答成员的疑问,有效地参与了审议。记者亲历了审议的全过程,有几点深刻的切身感受,在此同读者朋友们分享。  相似文献   

10.
《WTO经济导刊》2012,(8):26-31
加入WTO十年后的中国迎来了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世贸成员普遍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环境下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与努力表示了赞赏,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国家反复强调中国入世十年来获得巨大收益,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面对再一次创下纪录的1720个书面问题,对于这些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贸易政策而已经涉及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问题,中国以全部回复的积极方式正面回应了成员们对中国越来越大的关注度。本文选取了中国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对中国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和看法,从中国的答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份成熟与真诚,如中国代表团团长、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所说,我们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相似文献   

11.
WTO/FTA动态     
《WTO经济导刊》2012,(7):8+10
世贸组织结束对中国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世界贸易组织6月14日在日内瓦结束了对中国的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与会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经贸发展和相关政策对世界经济、其他成员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评论,对中国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给予积极肯定,并期望中国在国际经贸领域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是世贸组织的一项中心工作。所有世贸成员都要接受审议。受审的频率视各成员贸易份额大小而定。中国属最大贸易国之一,每两年审一次。今年6月12-14日刚刚完成了第四轮例行审议。工作组主席在综合会议成果时指出,对中国的这次审议是在全球金融货币危机仍在蔓延的背景下进行的。世贸成员踊跃参与并认真提出大量问题,充分显示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艰难环境下,中国当机立断采取财政刺激政策,  相似文献   

13.
<正> 根据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议机构提供的年度计划,今年世贸组织将对加拿大等16个成员进行政策审议。为及时解决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充分有效地参与今年世贸组织对成员的贸易政策审议,外经贸部日前发出通知,向社会各界征集对被审议成员的贸易政策的评论及我国与其双边外经贸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见,使我国在参与世贸组织对成员的贸易政策审议中知己知彼,有备而去。  相似文献   

14.
《WTO经济导刊》2006,(4):60-60
本刊讯 3月22-24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美国进行了第八次贸易政策审议,也是我国加入以来第二次参加对美审议。两年一度的对美审议备受成员关注。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WTO将对中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WTO秘书处为审议准备的报告尚未形成终稿,本文仅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辅以美欧等发达成员近年来对中国的重点贸易关注,就报告中可能涉及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贸易政策审议(2006年):首次"大考"得高分 2006年4月19日,WTO对中国的首次贸易政策审议在日内瓦举行.加入以后第一次对中国的如此全面的贸易政策审议犹如一场"大考",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率团参加了当天的审议.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贸易政策审议(2006年):首次“大考”得高分 2006年4月19日,WTO对中国的首次贸易政策审议在日内瓦举行。加入以后第一次对中国的如此全面的贸易政策审议犹如一场“大考”,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率团参加了当天的审议。  相似文献   

18.
12月16-18日,世贸组织(WTO)举行第12次美国贸易政策审议,尽管临近年关,又是WTO各成员今年的最后一次会议,但由于会议涉及世界头号强国,此次审议引发了成员的广泛关注. 贸易政策审议是世贸组织的三大职能之一,根据各成员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确定其接受审议的频率.审议犹如“体检”,结果虽然没有约束力,但经常为媒体和各方广泛引用,对被审议成员的国内政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已经成为各方角力的重要平台.尤其是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四大经济体的审议,更吸引各方眼球.  相似文献   

19.
WTO咨询台     
《大经贸》2003,(4):90-90
1.贸易政策审议有没有时间性? 答:世贸组织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审议是有一定时间性的,既会经常进行,也会在定期的基础上进行.目前,按各成员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决定进行的时间间隔.对最大的4个贸易实体: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每2年审查一次;对其后的16个成员则每4年审查一次;对其他成员每6年审查一次.特别的,对最不发达国家进行审查的时间间隔可能更长一些.如果某一成员的贸易政策与措施经常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其他成员产生重大影响,则在其他成员提出要求后,贸易政策审议机构可提前对该成员进行审议.  相似文献   

20.
据商务部介绍:WTO对华第二次贸易政策审议于5月21日和23日在瑞士日内瓦WTO总部举行。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于19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审议。中国代表团全面介绍了过去两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所做的工作,中国经贸政策的变化及时多边贸易体制的立场,并现场回答WTO成员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