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赵晓云 《理论观察》2022,(10):92-96
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互联网为公众及时获取和掌握社会热点事件、热门人物、最新时事等信息提供了平台和渠道,也为人们在社交网络中“吃瓜”提供了场域。网络“吃瓜”行为有其独特的生成机制与心理动因,在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更为突出,需要党和政府、企业、社会和网民等“五大主体”运用法律、价值和理性等多维手段形成综合治理格局,从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吃瓜”现象,理性发布公共言论,合理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网络秩序,营造出健康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绵延性和鲜明的扩散性,它深深地扩散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状态、道德情操之中,构成当今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其许多精华,仍可为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提供智慧和启迪: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第二,“立德立功”与“以义制利”,作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第三,用“普遍和谐”与“知人善任”的观念培养人才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资本到底是什么 “资本”一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我国,人们普遍熟知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界定,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定义,首先揭示出资本是一种价值,是能用货币反映的价值;同时,该论断揭示了资本的本质习性和根本要求——增值性。这一定义,无疑是高度抽象的结晶,适用于一切市场  相似文献   

4.
周晓娟 《特区经济》2007,(5):152-154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是最明显的特征。人们基于网络参与经济决策与市场交易活动,道德理念、行为准则和行为安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技术: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行为的隐蔽性,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人的趋利避害和机会主义倾向更容易诱发蓄意性诱导行为。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界定“经济人”的行为模式,怎样减少经济行为负的外部效应成为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网络环境中“经济人”经济行为边界的确定。  相似文献   

5.
谢刚  李文鹣  崔翀翀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6):148-150,160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众多方便的同时,也使得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威胁.网络隐私保护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对什么因素将影响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隐私保护意识和隐私保护行为意向进行研究.通过204个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网络隐私重要性认知和隐私风险感知对网络隐私保护意识产生正向影响;网络隐私保护意识和隐私风险感知对隐私保护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韩旭 《中国集体经济》2008,(13):112-113
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生存中的一支主体力量,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受网络固有特点、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环境的影响。网络环境在伦理与道德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网络的功能和特征使网络成为一柄"双刃剑",而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了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奎刚  韦珂 《理论观察》2015,(3):137-138
当前,互联网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大学生是网络应用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因此,它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和对策,期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趋利经济.反映在人们的义利观上,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讲法制、讲秩序、讲道德、讲文明的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在处理义利关系时,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实现要有规范,要体现社会利益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即必须符合社会的共同利益,坚持以社会利益为重,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同时,提倡“见利思义”、“大义大德”、“天下之利”的高尚思想道德,以义创利,把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转化为有利于社会效益的义利互济行为,升华为造福于社会和人民的奉献精神,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相似文献   

9.
曹艳 《中国经贸》2010,(24):162-162
高校是网络起源、推广、发展最广泛的地方。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与日俱增。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朱晓征 《魅力中国》2010,(32):127-127
从“虐猫事件”到“华南虎照事件”,从“史上最牛的小三”到北京市朝阳法院审理的“网络暴力第一案”,网络人肉搜索时时吸引着公众的眼球。人们既对“人肉搜索”的网络力量惊叹不已,也对它的狂轰滥炸退避三舍。本文将从刑事立法的角度展开对“人肉搜索”行为的分析,并对其应否追究“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从称谓语的变化透视社会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语言折射着社会文化的变迁 ,从称谓语的变化可见一斑。传统的、曾经引以为豪的称谓语“同志”受到挑战 ;腐朽的、带有封建意识的称谓语重新在社会上有所抬头 ;同时 ,为适应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而被选用的多样的称谓语正在社会广泛流行 ,从中也反映着人们的行为、思想以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深刻变革引起的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读者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其网络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的价值内核,图书馆应从多方面引导广大读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杨涛 《西部论丛》2009,(5):26-27
2008年,是“网络议政”蓬勃发展的一年,也是“网络反腐”高歌猛进的一年。从“腐败书记”董锋的落马,江西新余、浙江温州“出国门”事件,到网民挑翻周久耕,无不昭示着网络反腐的威力。进入2009年,网络反腐不但风头不减,而且正在以摧枯拉朽的气势要将反腐进行到底,举凡大小官员的各种违法、腐败行为,一经“上网”,就会遭到网民的穷追猛打。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伦理道德,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与规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诚信行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健全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嘴巴理论”本是指人们要充分发挥嘴巴的第二个功能——说话,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要倡导言论自由。本文将结合网络的特性,分析了“嘴巴”在新的环境即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嘴巴的说话功能,并在探讨网络“嘴巴”自由的同时,来分析网络传播中“嘴巴理论”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伦理道德,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与规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诚信行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健全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傅震东 《宁波经济》2005,(7):14-16,34
虚拟社区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因而其道德的构建也具有特殊性。网络行为的失控不但需要具体的规制措施,同时也需要一种新道德来约束和指导,对规制机制形成一个很好的补充。构建网络道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网络道德建设面临着各种困境,本文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一些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8.
在跨语际词源研究和话语分析视角下对经济学意义的“价值”“价格”两个概念的历时研究发现,由于东西方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value和price词源和翻译演变既有交叉重叠,又有区别和联系,各具语境特色,汉语和日语相互借译各自的“价值”和“价格”,近代英华字典对这两个概念的翻译和严复的翻译也深受英和字典的影响。马克思等欧美各学派对“价值”“价格”的命题和论述都包含了计算、断言、推测情态、认知情态、比拟等的言语行为,是言语发话(论述)者所处的民族、社会、历史语境中为实现交际(争鸣)目的使用语言的行为,而言语行为既反映了马克思等欧美各学派对“价值”“价格”概念语义的认知过程,也反映了言语发话(论述)者实现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9.
尚彦镔 《魅力中国》2013,(11):324-324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能否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已成为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一、网络舆情的成因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事件,它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导火索,其性质往往决定着网上舆论的热度和影响力。2.社会心理,丰十会公众的不同心理趋向决定着同样一个事件可能引发的舆论强度,如当前社会中“仇富、仇官、仇警”等情绪较突出,一旦发生相关事件,就更容易引发网络关注。3.重点网站,其如果集中、突出报道某个事件,便会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网上热点,对于形成主流舆论具有重要作用。4.传统媒体,相较于网络,它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所以,传统媒体是否及时介入,介入后的报道力度或者言论倾向如何,对网络舆论走向具有重要影响。5.政府应对,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对措施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部分网络事件之所以会引发负面炒作,甚至从网上走到网下,与地方政府应对措施不当有着紧密关系。6.意见群体,以资深网民为主体的网上意见群体,是影响网上舆论热度或走向的重要因素,许多“意见领袖”的博客、论坛等对网络舆论的走向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7.网民参与,网民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网民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网络舆论的生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20.
马佳明 《新西部(上)》2013,(11):120-120,112
本文以李天一案的网络爆料人为例,论述了提高网络爆料人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及意义。指出爆料人对待事实的理念直接影响着爆料的真假,那些认真负责、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爆料人必定对事实有着严谨的态度。因为媒介素养决定了人们能否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来分辨“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所以,希望爆料人能不断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