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股东占款问题成因分析(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大股东权力不受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并未实现真正独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独立性的规定很明确,即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机构、业务方面的"五独立"。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问题公司"的独立性存在较大问题。这种状况在民营上市公司表现得较为突出,上市公司财务、销售、采购等核心业务完全控制在实际控制人手中。在一些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我国  相似文献   

2.
<正>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出现问题后而引进的一种制衡机制, 是公司内部股东与经理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博弈的结果。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的目的是要有效控股股东和监督经营者,从而确保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目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引进独立董事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支撑,导致独立董事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出现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一、"五分开"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和核心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及中国证监会有关上市公司运作的规范性文件规定,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的"五分开"是指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要健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弄清公司治理尤其是上市公司治理的内涵,把握其内在重要特点,认识公司治理与工厂制治理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正> 上市公司是各行各业各地区的代表,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几年,上市公司造假、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重大案件不断增多,在全国及证券市场都引起强烈反响,严重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引发"信任"危机,这些现象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股份公司与控股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的三分开,业务、机构二独立及关联交易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邯郸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上的一支蓝筹股,在公司机构独立及关联交易两方面与证监会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股份公司及控股股东邯郸钢铁  相似文献   

5.
张仁建 《会计之友》2007,(6S):82-82
本文结合家族企业情况,通过对股权结构与控股股东的相关理论的回顾,分析了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指出了基于控股股东利益的中国家族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结构的关系 目前,我国很多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明显的“一股独大”,由于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这些大股东的权利缺乏必要的约束,在许多公司中董事长兼总经理,即使某些公司中董事长与总经理是由不同人员担任,但由于控股股东在人事、财务等方面的大权独揽,也会轻而易举地操纵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7.
一、独立董事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 (一)独立董事选聘的缺陷。缺陷一:由上市公司聘用独立董事导致独立董事很难保持独立性。独立董事的工作在于代表广大股东监督公司管理层,防止他们做出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事情。然而,尽管持股1%以上的股东就可以对独立董事的侯选人进行提名,但决定权握在大股东手里,他们之间本质上是雇佣关系,很难保持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李峻 《财会通讯》2009,(1):34-35
“掏空”是指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Johnson等,2000)。大股东掏空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还会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减轻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一、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资金借贷之限制 在有些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中,常可见到公司控股大股东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导致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有的控股股东甚至成了上市公司的最大债务人。由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在控股股东手里,控股股东动用上市公司的钱只是一句话的事这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控制在控股股东手里,控股股江动用中小股东及债权人的权益,也违反了相关法规及《上市公司章程引导》规定。《公司法》第60条第1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第214条第2款规定:董事、经理挪用公司资金或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的,责令退还公司的资金,由公司给予处分,将其所得收入归公司所有,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上市公司章程导引》也作了相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上市公司股东权利行使方式对经营层会计行为的影响。由于诸多因素,不同股东会形成不同的权利行使方式:即小股东“搭便车”和大股东积极行使其股东权利参与公司治理,这不同的权利行使方式对经营层处理、生成、输送会计信息的行为动机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会计行为表现为受“一股独大”的控股股东超强行使股东权利的影响显著,因此弱化控腔股东的超强控制、保护所有股东的利益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一个公司的神经系统,指导着公司各个方面的工作和运行模式,一个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将对这个公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受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上市公司需要对自我的治理结构进行调整,以便在市场发展中占据有利的局面。我国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非流动股股东的控股权利分化缓慢、股权结构畸形、股东权力分配不均、对经理人员约束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解决股权过于集中的问题推动上市公司内部权力的平衡,对股票市场进行逐步的统一,从股权分配和职务分配的角度加强对经理的监督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化企业如何调整公司治理结构以应对资本跨国界流动带来的经营复杂性难题?本文以2009—2012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国际化程度使公司治理在薪酬机制、领导权结构以及独立董事方面出现了调整,而拥有管理权的控股股东在此基础上会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侵占动机的治理机制,这进一步调节了国际化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另外,考虑控股股东身份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民营企业国际化下公司治理机制的调整行为。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代理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萍 《企业经济》2005,(9):191-192
自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问题就成为我们的话题。本文想通过分析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介绍一下个人观点,即在现有的股东—董事会———经营者的基础上,另设一流通股股东权利行使机构,与大股东、独立董事共同行使对经营者的监督,明确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而形成保障股东利益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 1.在独立董事选举方面 虽然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名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而且《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规定“在董事的选举过程中,应充分反映中小股东的意见。股东大会在董事选举中应积极推行累计投票制度。控股股东控股比例在30%以上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5.
“一股独大”是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主要现状,由于股权集中在控股股东手中,保护小股东利益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控股股东有足够的权力控制上市公司,通过多种利益输送行为来掏空上市公司,攫取控制权收益,侵害小股东利益。本文以上市公司科苑造假案为例,剖析控股股东接力掏空上市公司的多种利益输送行为,包括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指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严重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及妨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股权集中、控股股东普遍存在以及国有股比例较大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两类代理问题即"大股东掠夺"和国有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的广泛存在。鉴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代理问题的特殊性,机构投资者作为外部大股东要参与公司治理,应从两方面发挥功能:一是对控股股东进行制衡;二是在国有公司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对国有股东进行"补位",代表股东监督"管理者腐败"。  相似文献   

17.
时代科技(000611)在现任大股东浙江众禾投资有限公司进入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关联方交易和资产重组,其均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的"恶意"掏空行为,系前后控股股东的利益共谋并体现出小股东控制的股权结构下民营资本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等一系列特点。为抑制此类行为的发生,笔者认为应从制度环境、监管体制和声誉机制入手,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1.股权结构不合理,“超级股东”控制一切。主要表现在:(1)国家股所占比重过大,从上市公司来看,据资料显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是由国家控股的公司占全部公司总数的65%,第一大股东为法人股的占公司总数的31%,两者合计占比例96%。(2)股权过度集中,即“一股独大”。这种股权结构的不合理,缺乏多元股权制衡机制,导致公司无论从竞争力、灵活性、对股东的责任感以及公司的生命周期来看,均缺乏竞争的实力。2.董事会机构职责不清,独立性不强。尤其是集团内部的多级法人制度。集团公司大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从控股股东与非控股大股东的绩效函数出发,建立股权制衡的公司治理绩效模型,用以分析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和公司股权制衡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公司股权制衡受到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操纵,表现为控股股东侵占对股权制衡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股权制衡能够提升公司治理绩效,表现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侵占的负向影响。另外,非控股大股东具有与控股股东相互合谋的动机,以实现对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联合侵占。  相似文献   

20.
王静 《现代企业》2012,(6):32-33
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危害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还会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Morck et a1.(2000)对股票价格信息含量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大股东的“侵占”行为降低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证据。在我国,由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而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如猴王股份、三九医药、幸福实业、济南轻骑等都是鲜明的例证。因此,如何防范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