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从法制角度看,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就是以担保制度和证券制度为架构,将原本存在于特定主体之间不具有流动性的债权资产转化成资本市场上具有良好流通性证券的一系列权利义务的安排.本文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中信用增级的相关设计,重点探讨了我国资产证券化中信用担保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作为最具活力的金融创新工具这一,自上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以来,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壮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资产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应加以发展和利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5.
信用风险,信用工程与资产证券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风险是金融活动中的基本的风险类型,也是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必须正视并应着力控制好的一种风险。信用工程(Credit Engineering) 正是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技术。其代表性产品———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并极大地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内在结构。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信用风险及其基本特征,信用工程在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中采用的主要技术,资产证券化在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微 《经济论坛》2006,(12):134-135
资产证券化通常就是指,将一组资产较差的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能产生可预计且稳定的现金流收益,再通过一定的中介机构的信用加强,把这些资产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债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是使资金的需求者能够不需要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就能直接从资金的供给者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资产证券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采取复杂的交易结构。首先,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将其一部分资产转让给一个中介机构,使拟证券化的资产与发起人的其他资产隔离;其次,中介机构以被转让的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最后,由信用增级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支撑证券进行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从而使资产支撑证券能够在证券市场上出售流通。由这一过程可见,作为一项融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以我国2010—2014年的企业债和公司债为样本,构建了新的声誉指标,分析了声誉机制和评级机构竞争对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声誉的评级机构出具的债券信用评级具有较高的评级质量;评级机构竞争加剧了评级虚高,降低了债券信用评级质量;声誉机制能够抑制评级机构竞争导致的评级虚高,提高债券信用评级质量。本文为衡量我国评级机构声誉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竞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产品较单一,市场规模较小,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而直接融资比重太低,银行过多的承担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资产证券化自身的优点刚好符合解决上述问题的要求。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为资产证券化奠定了一定基础。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重点解决信用问题及足够的投资者及资金等问题,加强风险管理,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自2005年起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构建了从货币市场通往资本市场的桥梁,对于加快我国银业行发展甚至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韩玎  鲁篱 《财经科学》2014,(4):32-41
基于对信用评级结果的依赖,评级机构的错误评级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评级机构因评级中的欺诈、重大过失而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日渐增多,美国、欧盟的相关判决表明其开始不断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的民事法律责任。但在设计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机制时应当确保各方都有审慎的激励、确保权责相一致。而诉由的选择、对评级机构的过错认定等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13.
深圳中集集团的资产证券化案例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锋 《新经济》2005,(10):40-45
一.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 1.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资产证券化一般是指本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它是使从前不能直接兑现的资产转换为大宗的、可以公开买卖的证券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在此国际大背景下,如何客观的看待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风险,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集中力量为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与环境,促进我国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尽快使我国信用评级业上一个新台阶,不断增加我们自身的竞争力,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成为我们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王蔚 《时代经贸》2013,(20):159-159
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在此国际大背景下,如何客观的看待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风险,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集中力量为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与环境,促进我国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尽快使我国信用评级业上一个新台阶,不断增加我们自身的竞争力,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成为我们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赵国君 《经济论坛》2011,(2):185-187
次贷危机将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暴露无疑。本文将讨论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试图探讨其表现欠佳的深层次原因。针对2006年《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的相关规定,提出了可能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开始加大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存在监管立法层次低、监管权力不统一、准入标准失效、利益冲突难以规避等问题。为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计算与内部信用评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日益剧烈的经济波动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国际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决定对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Capital Measure and Capital Standards,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进行彻底的修改。2001年1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协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协议》),并计划于2003年以前推出正式文件,以取代1988年通过的《巴塞尔协议》。1988  相似文献   

19.
孙海容 《经济研究导刊》2011,(10):85-86,290
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发展至今,行业的发展和监管越来越规范,但目前仍存在信用评级明显偏高的现象。通过剖析美欧信用评级的监管制度及其发展趋势,对比中国信用评级的监管现状,指出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做好评级机构的准入和监管工作,并建议从评级流程、独立性、责任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董旭升  丁祥华 《经济论坛》2005,(14):132-135
信用评级也称资信评估或资信评级,是对企业、个人等市场参与主体在市场经济的交往过程中,就其履行与资本项目、融资、合同、契约取得某种服务有关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的综合评定,以确定信用等级。而信用评级机构则是做出信用评级的社会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