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独享到国家、经营者和生产者分享的过程。虽然中间有一些反复,但始终是向分享方向发展。国有企业所有权分享安排分别是以剩余索取权安排形式和归属性控制权安排形式进行。国有企业所有权分享安排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效率。但还存在较大差距:分享安排进展缓慢,忽视人力资本产权,等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独享到国家、经营者和生产者分享的过程。虽然中间有一些反复,但始终是向分享方向发展。国有企业所有权分享安排分别是以剩余索取权安排形式和归属性控制权安排形式进行。国有企业所有权分享安排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效率。但还存在较大差距:分享安排进展缓慢,忽视人力资本产权,等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仍然是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进行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未触及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所有权安排问题,因而阻碍了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接。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试图寻找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徐义群 《当代经济》2009,(12):126-127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在企业所有权分享与安排的作用.会计信息不仅仅提供了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其中的收益表还反映了企业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未来的不确定性又决定了这种所有权安排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即什么状态下谁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5.
汪莹  李林 《经济问题》2005,(11):10-11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变迁趋势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通过对人力资本产权概念以及人力资本产权化含义的认识,提出了人力资本企业所有权的实现依据;并进一步探讨了人力资本企业所有权实现的共同分享和共同治理模式。揭示了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理论背景下企业所有权安排变迁的理论依据和人力资本企业所有权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6.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而企业所有权安排又是产权制度安排的核心。它直接涉及到公有产权的变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决定企业治理结构的科学性,是个理论上必须搞清楚、实践上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企业的契约性出发,对企业所有权作出规范:分析了决定企业所有权归属的因素;考察了企业所有权归属的历史演化和状态依存,它既是第二部分的证明,又是第二部分的深化;最后提出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政策建议。企业所有权的含义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典型的关系性契约,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契约是当事人在地位平等、意志自…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安排及其对金融审计的影响。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企业所有权包括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两个方面,具有不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安排要求政府股东与经营者分享金融会计信息产权。金融审计是金融会计信息产权的重要构成部分,应采取政府审计而不是民间审计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制度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尤其是从企业微观层面推进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权一揽子权利束进行有效地分割与重组,以实现在不损害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福利的前提下增加某些成员的福利,即通过产权结构的有效改革,实现企业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双重帕累托改进。具体到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所有权分享和管理权分享推动公有制经济的分享式性增长;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利润分享和所有权分享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分享式增长。从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家一直把声誉理论定义为一种隐性激励机制,是显性激励机制的替代物,没有从企业家声誉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企业家声誉投资。基于现代企业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前沿成果,认为声誉不仅是企业家的一种激励机制,更是企业家分享企业所有权的一种投资策略。企业家分享企业所有权是企业家进行声誉投资、和资本家重复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国企改革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企结构改革成功不能代替企业制度改革。要警惕各类“消解论”企图消除全民所有制的主张。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所有权制度,我国国有企业产权问题的特殊性所有权本身的制度安排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1.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所有权边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认为 ,企业所有权由股东及其它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 ,但如何界定企业所有权边界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入手 ,阐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下企业所有权的分配原则 ,是以股东为主导的所有权分配模式 ,股东分权策略是以分权为其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零作为所有权分配的极限  相似文献   

12.
企业所有权安排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流派:传统的物质资本股东至上理论逻辑下的单边治理模式和人力资本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逻辑下的共同治理模式。文章基于人力资本视角论证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可行性,采用谈判控制力与博弈方法研究在共同治理发展趋势下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配置份额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炳辉 《经济管理》2007,(23):89-92
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主要源于理论假设错误所导致的政府、市场和企业功能紊乱,从而在制度安排上混淆了产权、所有权和所有制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基于错误理论假设的刚性一元化意识形态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改变理论假设前提,重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在制度安排上确立国有产权的各类交易主体及其所有权,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去除僵化的模式.这三大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刘智勇 《技术经济》2004,23(10):17-19
<正>公司治理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制度层面的问题。普遍认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表现为一个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框架。现代企业契约论将企业视为一定契约的联结。那么企业所有权体现为一种契约规定之外的剩余权。具体化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公司治理变现为一个关于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框架。古今中外,基本上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企业所有权分配应该是一个在不同的股东之间进行的问题。这些股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全都是企业物力资本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5.
张琼 《生产力研究》2006,(7):16-17,27
劳动者持有劳动力产权是劳动者参与企业利润分享的依据。劳动者除了凭借劳动力使用权的让渡获得工资收入,还应当凭借劳动力所有权分享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初次分配中,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由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企业的二次分配中,劳动与资本同样参与利润分配。政府应当在劳动参与利润分享的制度安排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上,公司经历了一个由物质资本独享企业所有权,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再到利益相关者共享企业所有权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在公司治理方面,与其说是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逻辑下的单边治理模式,发展为现代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逻辑下的共同治理模式,倒不如说是,从单一的物质资本主导下的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制约,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主导下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相互制衡,再到利益相关者共同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平衡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吕津  马丽 《技术经济》2000,19(11):40-42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与其它方面的改革相比 ,国有企业改革显得相对滞后 ,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来 ,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方面 ,在国有企业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 ,让有经营管理专长的人支配控制企业。另一方面 ,由于对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不健全 ,导致了所有权约束软化。目前 ,在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主客体不明确1.委托代理链…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主体是与公司所有权相联系的一种客观存在,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基础.根据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和德鲁克的企业目标理论,我们能够得出结论:1<公司治理主体W<利益相关者的集合U.从西方国有企业治理主体安排的实践来看,国企治理主体的安排并没有趋向于同一种模式.这是因为企业制度是"嵌入"在制度环境当中的.中国国有企业治理主体的安排必须符合中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和使命,包括国家、经营者、员工和全体公民在内的所有者共同治理是其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从概念性企业到现实性企业转化过程进行历史性分析,揭示了企业所有权安排的逻辑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不同时期企业所有权归属,其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具有动态差别性。整体表现为从以"物"为主逐渐向以"人"为主转变。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不同时期市场上极具稀缺性和极不可替代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这一逻辑分析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企业性质与企业所有权安排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新制度经济学过分强调了企业的交易属性,忽视了生产属性,因而没有得出正确的企业所得权安排结论。企业性质具有生产性和交易性,企业结构是二维结构,即资本结构和制度结构,这决定了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不仅在形式上、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且在实质上也都应该分享企业所有权,追求自身利益,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应根据财产所有权原则和贡献原则享有其产权份额相称的权益;从多期模型看,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份额将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