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危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问题.这需要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特别需要在法学视野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研究.以利益为理论基点,在对"民工荒"现象有所诠释和成因剖析,并进而构建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空巢村”的隐忧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出现了"空巢村"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虽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不可否认对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隐忧,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分析了"空巢村"现象产生的原因,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治理"空巢村"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1980~2010年安徽省的相关数据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虽然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从在长期来看,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折射企业管理缺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初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北方一些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纷纷出现用工告急现象。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仅珠江三角洲民工缺口就达200万人。这种用工短缺现象,大多发生在中小企业之中,致使许多企业手中订单很多,工厂却无法开工。从当年的"民工潮"一下演变成了"民工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民工荒"现象--偶然中的必然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推  相似文献   

5.
"经济转型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制度因素是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消除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加强制度创新,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以亿计,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始料不及的"民工荒"的出现彻底粉碎了这一幻想。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方面的缺陷和障碍,是导致"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因此,合理恰当的劳动力转移制度亟待制定和实施,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良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观点,这是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约5亿,其中1亿左右为异地式转移,另1亿左右为就近式转移.近年来,研究者大多关注异地式转移,对就近式转移论述不多.从我国国情看,就近式转移应当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本文拟对农村劳动力就近式转移问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伊犁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采取了有力措施,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伊犁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是相当严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伊犁州实际,要以积极培养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开发、利用、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为目标;以内转、外输、回引为基本转移途径;以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农村劳动力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伊犁农村劳动转移就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河南省现有农村劳动力4915万,2010年实际转移农村劳动力1843万,占比37.5%(河南省统计局,2011),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有很大的空间.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样化就业形式,是有效地解决"三农"的"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研究河南省景区边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满意情况和对未来工作的打算,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发展景郊型农家乐,从而有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该比重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个别国家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例如美国)。从整体上看,这些国家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但这些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仍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现状及维权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和劳动力第一大国,除了城市有大量以"富余"职工出现的过剩劳动力外,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据有关估计,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高达1、5亿.  相似文献   

12.
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增收,解决农民增收的难点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如果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着眼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快速、顺畅和稳定的转移就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型就业能力,才能把沉重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不可小看了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观点: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当前,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尽管这种现象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都会持续存在,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情感沟通、厌学现象、违纪行为、安全隐患等问题令人担忧.针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制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因素,必须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丰富留守儿童文化生活、构建教育监护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利用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的调研数据,分析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不和谐化的表现,结果发现,经济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催生"妇老农业",农业后继者不足;社会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转移劳动力难以融入输入地和转移劳动力家庭和谐度低;环境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输入地"大城市病"的出现和输出地化肥、农药污染严重。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重视农业、农民贡献,培养农业后继者;加快体制改革,消除转移效应和谐化的制度障碍;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促进转移家庭和谐;提高城市承载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决定性的部门,农村劳动力将逐渐向城市转移,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我国正在经历这一阶段.很多国外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我国有着借鉴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我国特殊的国情.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企业缺工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作为拥有800万人口的人力资源大市,盐城市开始出现企业缺工的现象,一方面说明近几年全市农村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需要盐城市改变劳动力转移模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更多的优质劳动力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为此,就全市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全市上下要切实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引导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我国最重要的问题.而"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把农村的经济搞起来,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使农民能致富.我国目前约有4.89亿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采取"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发展乡镇企业吸纳了1.3亿,农业部门有效利用劳动力1.3亿,外出务工和个体经营的约有7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34亿,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加上工业用地的大量增加每年导致新增的劳动力几乎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力.因此今后几年,我国每年需要转移劳动力约有1000万.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不能及时转移必将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积极寻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权利现状及其权利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曦晨 《当代审计》2003,(5):32-32,31
一、农民工问题的出现 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后,是经济和社会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据统计,1978年至2002年,累计向非农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1.4亿人,并且在今后的几年,每年将新增600万到800万人。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的劳动力涌向城市,主要流动方向是东南沿海一带,从事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来料加工和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作。90年代以后,由于农村改革的能量基本释放完毕,农民的实际收入持续放缓,并在上个世纪末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此时的城市由于发展相对迅速,用工需求量开始加大,农村的一些主要劳动力也开始向发展中的城市转移,除了以上所说的工种外,还主要从事房地产和道路桥梁建筑、装修、运输装卸等重体力工作。农民工也逐渐出现群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提供的一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缺工现象>的统计报告指出在2004年第二季度,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12个城市,有70.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但用人单位的招工名额则达到108.7万人,缺口38.3万人.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