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研究报告》2005,(2):13-15
“中国制造”“Z型链”的真正含义是表明我国仅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无论是从产业规模、竞争能力、国际化程度还是品牌度等来讲,还不能与“美国制造”“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当年所达到的高度相提并论。推动“中国制造”进一步升级,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康力”是中国民族电梯第一品牌,被誉为“中国电梯业的希望和骄傲”。“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这是王友林董事长毕生的信念和追求。民族品牌的成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国家和民族在精神上的站立!开创民族品牌时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彰显。希望更多像“康力”这样的民族品牌傲然崛起!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中国制造”以物美价廉受到全球民众的青昧,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弊端.本文着重分析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原因、可行性和途径,指出开发先进技术、创造特色品牌、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并通过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的案例分析提出制造产业升级转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确保2023年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突破“双10%”增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产业集团——中国一重将以“新作为、新担当”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作为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长子”,中国一重始终坚守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维护国防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初心使命,坚定挺起民族工业脊梁,助推我国“必需”重型装备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努力为构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加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奋发进取、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5.
<正>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作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领军企业,蒙牛肩负“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使命,秉承“草原牛,世界牛,全球至爱,营养二十亿消费者”愿景,集合全球全产业链优势资源为消费者打造“世界品质”产品和“完美体验”服务,相继启动并升级数字化战略,全面开展蒙牛“智慧质量”建设,打通从牧场到餐桌的全流程质量管理,实现管理业务横向互联,制造业务纵向集成,数据信息上下互通,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颇具规模优势的产业,入世后,在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家电业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在国际市场格局和产业链布局方面将有何变化,能否成长为世界名牌?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对这些颇为引人注目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家电制造全球成本最低 “现在全世界家电产品有40%以上是中国制造的”,黄宏生自豪又自信地说:“中国即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世界家电业新的制造中心,入世将使这一过程大大加快。” 他认为,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家电  相似文献   

7.
在公认为全球最落后的新能源产业,中国用自主知识产权制造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正销往全球,它正从根本上重构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印象。中国制造不再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不再是缺乏智慧含量的“公认”!明阳风电的发展史,是充满了中国想象的神奇故事,是证明人的潜能无比巨大的又一事例。  相似文献   

8.
提起“东芝”、“松下”。人们会赞誉电子技术领先世界的日本; 言及“奔驰”、“宝马”,人们会称道汽车制造技术高、精、尖的德国; 穿上“皮尔·卡丹”,人们会神往第一流“人体包装”设计制作的法兰西。 名牌产品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实力的重要度量衡。 然而在中国,创造名牌的意识,却经历了一个由昏睡到警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2005,(8)
中国的工厂在制造一切。是产品利润从制造向创造的转移,让中国企业在代工环节的获益微乎其微,而且世界市场能否顶住每个国家的政治压力持续地向中国开放? 这一质疑把专家们的争论焦点转移到了对英国经济学家称之为“中国的工业革命”的反思上——问题是中国制造走过了20多年,形成了所谓的“工业革命”,但是并没有产生统一的工业文明和工业文化。作为一个以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要方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向创造型大国转变并没有实质的进展。这是2005年7月8日,北京嘉里中心,《经营者》记者在“2005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上感受到的紧张氛围。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并组织,旨在为我国尽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献计献策,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创造”除了需要“中国技术”,还需要“中国创意”。  相似文献   

10.
王利平 《企业世界》2006,(12):28-29
最近,面对“中国制造”越来越陷入的迷局和困惑,更多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寻求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口号,甚至认为“中国制造”是最落后和赶不上时髦的做法,甚至是把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制造、创新、创造。无可否认。曾一度风靡全球“中国制造”,其实是以能源利益驱动经济发展的,我们的“中国制造”大都处于原始的、粗糙的、照猫画虎的来料加工,由于同行肆意压价竞争,中国生产企业赚取的只是“加工费”。得益甚至还不到商品价格的10%,  相似文献   

11.
过去20年来,各种各样的“MADE IN CHINA”几乎流遍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廉价”几乎就是中国产品的代名词,“中国价格”如同一只外人猜不透的魔盒,不管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无论各种原材料如何涨价,中国制造永远能够把任何成本的上涨消弥在国际同行看不到的地方,把价格一降再降,降到今后者只能望洋兴叹,流血退出。但是,2006年,中国制造不涨价的神话被打破了。10月,广州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中国制造出口价格平均涨幅10%-20%。而《中国企业家》记者近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集聚区走访了近10个城市、30家企业,见到的是一个个已经或者正在积极调高产品价格的中国制造商,以及他们身后正在发生着的群体性蜕变。此次涨价,究竟是一种在各种成本重压和人民币升值下的短期反应,还是与过去的20年挥手作别?一直被欧美代理商零售商奉为“全球制造商不可逾越的标志”的中国制造,如今开始主动调价,在国际市场上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是中国制造神话终结的征兆,还是中国企业转型的契机?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日本和韩国,曾经同样顶着“廉价货”的帽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的神话,但韩日抓住电子工业的两次枝术跃迁、产业升级的机会,最终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领头位置,成为“雁阵模式”领飞的头雁。现在,中国制造似乎同样在等待一次转型的契机。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个又一个蜕变、死亡、迁徒的故事正在上演。  相似文献   

12.
盈利曲线:从“馍头式”到“微笑式”过去是二十世纪的制造业,是企业主导型的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主战场是以本土为主,日本就以日本为主,中国就以中国为主。现在的情况不是了。现在是以全球为主。竞争的中心,以前一切都是制造单品为主,那时没有到网络化的概念,电视是电视,冰箱是冰箱。而且所有竞争的核心都是一个企业自身的竞争。一个企业不是按照上游、下游,组成一个大的产业链的。利润的源泉呢,靠什么呢,靠制造、组装。竞争力的源泉靠什么呢?靠企业日积月累的改善与为达成既定的目标而团结一致的力量,这是二十世纪。到了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13.
从材料到终端制造的整条价值链来说,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的20年中做了两件事:材料的初加工和制成品的组装。但是,这两件事也使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力量,使中国在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应有位置。虽然中国一直在做低水平加工,但是由于有了20年来材料产业的发展和低成本优势,为“中国制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以这样讲,“中国制造”的崛起是整个中国确立在世界上位置的潜能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朱镕基总理成功访美、美国表示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产品以民族情感为诉求的手法能继续奏效吗?媒体上出现的“中国人买中国货”、“以产业报国,以民族为己任”等声音会不会改变呢?目前,这种宣传方式又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呢?北京勺海调查公司连续三年在北京进行调查,得出结论是:人们倾向于把购买洋货仅仅看作一种个人的选择,而不把它与“不爱国”、“做洋奴”等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住宅与房地产》2023,(27):18-19
<正>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制造业回归”正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共同趋势。从国内来看,国家层面持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各地纷纷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等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如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用地提容增效、升级高容高密园区发展模式成为热议话题,其中“工业上楼”作为一种空间载体解决方案在全国掀起热潮。  相似文献   

16.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发展路径,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是实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红塔集团将智能制造视作做大做强的根本路径,也是其“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在人们头脑中还存在“自主创新”过早论、“原始创新”取消论、“自我创新”封闭论,“败者为寇”无用论等四种倾向,势必对我们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形成阻碍——前些日子,一家国际权威机构发布了年度“全球研发创新投入1000强”的名单,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吃惊之余,令人醒悟:为什么在市场上卖得火的东西都是国际品牌,即便有些国际品牌是一具“躯壳”,实际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贴牌产品。如一旦贴上中国自己的牌子,马上也无人问津。这给我们一个警示,其实我们已具备了相当的生产制造的…  相似文献   

18.
《企业研究报告》2008,(1):11-11
世界级品牌的出现往往依托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优势,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后进国家而言,推动优势产业中重点品牌国际化发展,进而提升整个“Made In China”品牌的国际地位,无疑是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的一条捷径。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的优势产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中国的家电、服装、鞋帽、玩具、食品等产业在全球占据最重要地位,多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是全球第一,中国制造的产品品质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杨雪 《企业文明》2022,(6):90-91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文化也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近年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所属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机公司),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协同发展,始终以“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建设者、全球资源配置的参与者”为使命,以“国际知名的工程承包运营商、世界一流的全球贸易服务商”为愿景,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而且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实力象征。提起“东芝”、“松下”,人们会赞誉电子技术领先世界的日本;言及“奔驰”、“宝马”,人们会称道汽车制造技术高超的德国。然而在中国,创名牌以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却经历了一个由淡漠到浓厚、由昏睡到警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