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磨憨口岸站作为中老铁路运输的重要物流节点,其通行效率提升对充分发挥中老铁路国际运输大动脉优势,加速释放“黄金线路”辐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运量的持续增长,磨憨口岸站设施设备能力将提前达到饱和。车辆在口岸站通行效率低,现车超过车站合理保有辆,会造成车站调车及接发列车作业组织困难。通过分析磨憨口岸站运输能力、出入境货物通关等方面存在问题,从扩大海关监管场所运输能力,加快推进口岸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加强与海关、口岸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提升中老铁路境内境外段协调联动,优化磨憨口岸站生产作业组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优化举措,可有效提高口岸通行效率,提升口岸站运输组织能力,为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铁路口岸站的功能需求基础上,认为铁路口岸站除了主要技术作业功能要求外,还应具有客运作业和物流作业等功能.通过对霍尔果斯口岸站平面布置方案的研究,提出纵列式站型方案、分场纵列式之正线外包方案、分场纵列式之正线一侧式方案3种方案.经过对3种方案的比选,推荐采用分场纵列式之正线一侧式方案,阐述了推荐方案的主要技术作业和物流作业功能设置.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理—瑞丽铁路拟与缅甸国的木姐衔接的规划,对瑞丽口岸站货物换装的3种方案进行比较,得出铁路分散作业的较优换装方案。并对瑞丽铁路口岸站建设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较优的芒令站址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4.
口岸站是国际货物联运的关键核心节点,打造现代化口岸的重要核心要素之一,构建完备适用的口岸站国际货物联运信息系统对其至关重要。我国铁路已陆续开展国际货运、口岸通关等信息系统试点建设,但目前尚无统一的铁路口岸站国际货物联运信息系统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以中老铁路磨憨口岸站设计为切入点,对我国既有国际货物联运相关信息系统现状、中老国际货物联运业务特点和信息系统需求进行分析,聚焦口岸站货物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口岸以及数据互联互通等关键技术开展应用研究,并对铁路国际货物联运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应用进行展望,从而为我国铁路口岸站国际货物联运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设计提供成功案例,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我国铁路口岸站现状和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加强组织领导、构建联劳协作机制两方面强化生产组织管理,从加快货运计划改革、优化列车编组计划、加强调度集中管理3个方面优化运输组织,并通过加强与路外部门的协调配合和优化国际联运办理方式,提高货物的报关检验速度和铁路口岸站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西宁地区铁路客货运系统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西宁站既有客货运设备,针对西宁站客货运作业集中一站、客货列车作业交叉干扰大、货物列车通过客运站产生噪音及影响旅客乘车环境等问题,依据西宁站客货运量预测结果,研究提出了三大方案。方案Ⅰ:客货列车通过西宁站;方案Ⅱ:旅客列车通过西宁货站、货物列车绕避客运站;方案Ⅲ:客货自西宁东站疏解。建议采用方案Ⅲ。  相似文献   

7.
我国铁路口岸站(换装站)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现有口岸站普遍存在车辆在站停留时间长,边检时间长,一关两检夜间不放关,对运量波动适应性差等问题。为此,提出应重视口岸站的发展规划工作,并在统一指导下分步实施;加强口岸站运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简化作业程序,提高作业效率;完善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欧国际铁路运输是"一带一路"陆路通道建设的核心,而铁路国境口岸站是运输通道的关键节点。随着运量提升,铁路过境口岸站运输组织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以提升口岸站作业效率为目的,在口岸站作业流程分析的基础上,以全作业流程平均周期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口岸站作业流程的Petri网模型,利用ExSpect软件对口岸站作业流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口岸站作业流程优化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大虎山站的组合分解能力,需要将通大铁路的幺荒站扩建为万吨列车组合分解站。在阐述新立屯地区铁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幺荒站概况,通过预测幺荒站运量,提出通大铁路幺荒站扩建为万吨列车组合分解站的一侧改建、两侧改建和右侧新建站3个设计方案,从工程投资、行车组织、城市规划和工程施工干扰等方面对各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推荐采用一侧改建方案。  相似文献   

10.
泛亚铁路建设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第五届首脑会议提出修建昆明—新加坡的“泛亚铁路”,以加强相关各国的联系。经过对6个线路走向方案的比选,各国一致认为线路1方案即东线方案为优。线路1方案的国内铁路建设部分,也提出西线、中线、东线3个方案,经过比选,推荐东线方案,即新建玉溪—蒙自准轨铁路和近期利用蒙自—河口既有米轨铁路的方案。该方案既是泛亚国际铁路的一部分,又能为加快云南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还可完善云南的铁路网布局。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满洲里口岸站既有设备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车站近远期运量,研究推荐了准轨场改建、宽轨场改建方案和新建集装箱及货物落地场方案。并结合口岸站的作业情况,对设计特点和体会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对新建厦深线引入汕潮揭地区提出3个方案:引入既有车站方案、集中新建车站方案和分散新建车站方案。同时对厦深线与广梅汕线的运输组织分工方案进行比选,经综合分析,推荐既有站办理厦深线始发终到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技术作业,新建车站办理厦深线通过列车技术作业的集中新建车站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满洲里口岸中俄贸易持续升温,出入境的国际客流不断增长.在分析满洲里铁路口岸站旅客通关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功能需求分析,通过设备改造及通关组织优化,改善了满洲里铁路口岸站的旅客通关环境,有效提高了通关效率,对过境旅客运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4.
德国柏林中央客运站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快轨和地铁于一体,日接发列车1300多列,是欧洲铁路网中重要的客运枢纽。柏林铁路枢纽的东西线和南北线在该站交汇,东西线方向设有2个独立的铁路车场,南北线方向设有1个共用的铁路车场,3个铁路车场均为贯通式布置。为提高车站接发车能力,该站主要办理通过列车,兼有部分始发终到列车。每个车场设置各有特点,列车作业组织紧凑有序,到发线利用率高。柏林站车场设置及作业方式可以作为大型铁路枢纽车站设计与作业组织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银川铁路枢纽既有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银西高速铁路的引入方案,对包银高速铁路、宁东城际铁路引入银川铁路枢纽布局方案进行研究。经过综合比选,推荐包银高速铁路采用并行既有包兰铁路引入银川站方案,宁东城际铁路采用沿银西高速铁路接既有包兰线引入银川站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车站的能力检算、动车存车场的设置等因素,提出银川铁路枢纽客运系统的分工方式,即银川站集中办理客运作业,银川东站办理短途动车组通过作业的分工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宝鸡铁路枢纽能力紧张及既有设施能力不足等问题,研究提出宝鸡枢纽南环线建设方案。根据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宝鸡铁路枢纽现状,以及运输能力和投资情况,提出南环线设于渭河南岸,西兰客运专线南侧,并一次建成双线铁路;根据地形、地势、工业企业状况及投资,推荐编组站选址在溪镇站;由于陇海线上运行列车将以客为主,为保持其平顺性,提出南环线在蔡家坡站疏解引入。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全国铁路建设18个集装箱中心站的规划,结合深圳地区铁路现状和集装箱运量的特点,确定集装箱中心站站址选择原则,并对深圳枢纽集装箱运输组织的分散作业方案和集中作业方案进行优缺点比选,最终推荐在平湖南编组站下行出发场东侧,准高速线向东改移的站址方案。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十四五”铁路规划的逐步实施,湛海高速铁路作为海南岛对外客运的陆路主通道,建设必要性日趋紧迫。在阐述了跨海通道实施分为2个阶段的基础上,对第一阶段采用轮渡方案,并设计“摆渡人”“(4×4)摆渡车”“(8+8)摆渡车”3个方案,经多方面分析推荐“摆渡人”方案;第二阶段考虑通过修建桥梁或隧道工程形成固定跨海铁路通道,先对跨海铁路通道位置进行了东线、中线、西线3种通道方案比选,综合比选后将中线、西线通道位置与桥隧方案结合,重点分析西线桥梁方案和中线隧道方案,综合考虑后推荐中线隧道方案作为未来琼州海峡跨海铁路通道的首选方案,最后结合超高速磁浮、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对远期建设方案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沈丹客运专线引入丹东地区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丹东地区铁路现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地区客运量、列车开行方案及特点等提出沈丹客运专线引入丹东地区方案研究思路,确定引入安民新丹东站和引入丹东站两个方案。综合考虑工程投资、线路方案、行车组织、运输通道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对相关工程的干扰和与规划地区第二客运站的衔接条件,对各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最终推荐沈丹客运专线引入丹东站采用客货分线金山湾编组站东线位方案。  相似文献   

20.
根据城际铁路运营组织特点和城际列车的技术作业要求,在分析城际铁路中间站到发线数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城际铁路中间站不设置到发线的条件,以及不同车站分布和列车间隔条件下,开行大站直达列车和站站停列车的合理匹配关系。在一定车站分布条件下,根据线路系统设计能力或需要能力,计算得到中间站的合理到发线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