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聚集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聚集特征;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并形成了由东往西逐步递减的梯度。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0912,介于运用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得出的弹性值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然。 相似文献
2.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聚集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聚集特征;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并形成了由东往西逐步递减的梯度。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0912,介于运用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得出的弹性值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然。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从投资乘数原理、区位可达性和生产要素流动等视角,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然后以协整理论为基础,选取四川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检验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支持前述影响路径。为此应进一步强化四川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并促成四川省交通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中,交通基础设施是个助推性因素。本文试图从理论溯源中寻找交通基础设施研究的经济学基础,从现代文献的进一步拓展中梳理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外部溢出效应、效率改进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区域发展效应和现代化效应等5个方面。最后,本文认为,现代化交通体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率量化等方面的影响是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8,3(4):585-597
This paper develops an empirical model to test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It uses spatial econometric techniques and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from 1993 to 2004 to analyze the contribution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local province and it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other provinces. 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 (1)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show an evident pattern
of spatial clustering. They largely congregate in developed eastern coastal regions, forming a gradient gradually diminishing
from east to west. (2) Output elasticity of local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s 0.106, between the values calculated by early
researchers with time series data and panel data. (3) Spatial output spillovers from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re largely
positive, but evidences of negative spatial spillovers are also found with population density spatial weights matrix model.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财政分权促进经济增长的若干实证分析文献大多忽略基础设施的作用.本文认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不但具有基于制度层面的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财政分权还通过影响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为此本文采用我国1998-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综合使用因素分析法和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分权显著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但上述两类分析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弥补了传统的估算方式因忽略基础设施而低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不足,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也为政府优化地区基础设施的结构投入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中国近代出口与近现代铁路建设的历史经验,探讨国际贸易与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综合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近代出口贸易与铁路建设均能够显著促进区域人口长期增长,两者的影响具有替代性,该替代性在邻近历史口岸或较早开通铁路的地区相对较强。进一步分析表明,铁路一方面能够提升贸易区位劣势地区的企业出口参与度,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出口福利空间溢出,增强贸易区位劣势地区对劳动力迁移的吸引力,从而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起到替代性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在国际贸易的资源空间配置效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当今中国统筹对外开放布局优化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交通运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性产业,综合交通设施网络的建设规划,不仅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更是维持区域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两者之间必须协调促进,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影响交通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以产业经济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联性,并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 相似文献
9.
10.
1978—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超过9%,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超前发展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实现奇迹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利用1978—2011年数据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存在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为基础,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来描述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表明: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应把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保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政府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13.
Riming Cui Lijing Chen 《中国经济评论(英文版)》2004,3(9):16-24
With gradually deepening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and frequently developing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rocessing trade has been a major tren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paper mainly Seeks for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s ,to processing, trade. Meanwhile, it ,shows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processing trade in the world and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ing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find,the problems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1-2010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区域经济增长细化为三次产业经济的增长,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区域研究环境规制对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环境规制水平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对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东、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和西部地区的第一、三产业的增长无显著影响。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各区域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2009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当期人均实际GDP对当期人均实际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前一期人均实际居民消费对当期人均实际居民消费也均具有显著影响,但各地区的消费习惯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地区人力资本溢出与经济增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加入空间变量,利用1997年~200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分析中国地区人力资本溢出与本地区经济增长和邻区经济间可能的相互作用。结论显示:来自邻近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人力资本指标每增1%,本地区经济增长分别平均增加约4.79%和0.64%,然而,邻近地区中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负外溢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间序列动态均衡关系分析方法,利用1989—2009年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对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某种均衡关系,且R&D投入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R&D投入的拉动作用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国际贸易和FDI因素的对外开放指标和综合考察4类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规模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8个省份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以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研究基础设施规模、对外开放与省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基础设施规模是否提高了对外开放对省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和基础设施规模都显著地促进了省区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和基础设施规模每提高1%,将导致人均实际GDP提高0.379%和0.251%;基础设施规模提高了对外开放对省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基础设施相对发达的地区,其对外开放对省区经济增长的偏效应明显地高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最后从动态过程看,对外开放对各省区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而基础设施规模对省区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在部分地区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理论,对西部地区从1979年到2005年的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且当滞后两期时,经济增长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原因,而外国直接投资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从长期和短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给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