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先放盐的菜。烧香酥鸡、鸭时,应在宰杀洗净后,用盐把鸡、鸭表皮和内腔均匀搓一遍,这样做出的鸡、鸭味道可口、酥烂。烧整鱼、炸鱼块时,先用适量的盐腌渍片刻,咸味能渗入肉内,还有助于防止做出来的鱼体松散。2、中间放盐的菜。红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许多不良习惯值得注意,特别是在一日三餐的烹调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会造成食物中大部分营养的流失.  相似文献   

3.
母亲     
母亲矮矮的,那是农活繁重的缘故,小时候刚能跑就拔草。拾柴,稍大点便跟着大人拉车平地,饥饿与苦累压在肩上,想长也没那个劲了。及至成了家,做饭、喂猪、领小孩,母亲的背弯了,显得更矮。而女儿却窜得老高,像挺立的小白杨,母亲笑了,嘴角流露出苦涩的满足。母亲爱说谎,她总说自己不饿不累,不苦她喜欢看孩子们大口地咬着馒头吃,她说大人们不兴吃这个;母亲爱偷吃,她躲在角落里吃孩子们吃剩的饭菜,她说好吃,扔了多可惜呀!母亲胆小,细微的声响能把她立时惊醒,漆黑的夜晚她却敢独自出门,一人把所有的麦地浇完。母亲不识字,不…  相似文献   

4.
母亲     
去年的最后半个多月,母亲病危。据她说,她见到厂去世多年的祖父和父亲。我们已经在暗地里给她准备后事了。后来奇迹出现,母亲的病有所好转,大家松了一口气。千年之交的子夜时分,母亲一直不睡觉,一过零点,她笑着对保姆说:“我活过来了!我活过来了! ”  相似文献   

5.
母亲     
关于母亲的许多大事,我都写过了。现在从头忆起,还觉得有许多微末细小的事,也值得我们学习。母亲从来不拆开我们收到的信件,也从来不盘问我们和同学朋友之间的往来。因为她表示对我们信任和理解。我们反而不惮其烦地把每封信都给她看,每件事都同她说。她从来不积攒什...  相似文献   

6.
母亲     
还在去岁仲春季节,我去苏南考察学习时,曾趁此机会回了一趟故里。这次虽然在家里仅呆了两天时间,但我分明感觉到母亲那两天格外的高兴,从早到晚都是围着我忙前忙后,只要一坐下来,便言语滔滔,似乎要把今后几十年的话都要说给我听。临走的那天,鸡刚叫过头遍,夜色依旧,母亲就起床为我包饺子送行。我知道的,这是母亲自我离家后一直奉行的惯例了,母亲曾对我说过,包饺子送行是要让我去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习惯     
父亲早早去世。母亲独自一人将几个儿女养大。羽翼丰满后。兄弟姐妹们一个个都飞往外地打拼去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离老家较近的省城。  相似文献   

8.
前些年,家里拆旧屋做新屋时,翻出了一把尘封的货郎鼓,母亲当时就用抹布抹去灰尘,拿在手里很娴熟地摇了摇,这鼓仍然作脆脆的响声。这响声使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母亲担着货架,摇着货郎鼓走村串巷的故事。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母亲只读了两年书便早早地歇了学,在家学种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母亲便想要做点什么事。那时,家里老老小小人口比较多,靠种田很难维持家庭生计,虽说父亲在江南驮树,但那样的苦营生一年也只能赶上几趟,赚点微薄的工钱买油盐。况且哥哥和我已相继走进学堂,弟弟尚年幼,家庭开支可想而知。母…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书信     
自从我当兵到了部队,远方的母亲最盼望的就是我的信。母亲并不识字,那个时代给了母亲耕种的经验,却没有接触文字的机会,但母亲能准确无误地分辨出儿子的笔迹。她说:“我儿的字写得硬实,就像他的性格。”这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特殊感应。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遗言     
在今年“五一”长假这个劳动人民的节日里,我年近八旬、劳累一生的老母亲永远地安息了。临终前,母亲反复叮嘱我们:丧事越简单越好,不要请客,不要收礼,除了家人外,只通知她娘家的几位亲戚。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书信     
自从我当兵到了部队,远方的母亲最盼望的就是我的信.母亲并不识字,那个时代给了母亲耕种的经验,却没有接触文字的机会,但母亲能准确无误地分辨出儿子的笔迹.她说:"我儿的字写得硬实,就像他的性格."这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特殊感应.  相似文献   

12.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今年已90岁高龄了。她慈祥、善良、勤劳、朴实。母亲从小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与邻里和睦相处。她常说:“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亏自己,也不能亏别人。”我的母亲一生中育养6个儿女,现已是五世同堂的老祖母了。儿子、女儿、孙子、外孙、重孙、重重孙近50余口,后辈们都很尊重、孝敬她。视她为家中之宝、家中之福。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头巾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记得母亲的头上总爱搭条头巾。头巾似乎是她身体的一部分。母亲的头巾很简单,是那种花9角钱就能从商店里买到的洗脸毛巾。但母亲搭头巾却很讲究,搭出棱角,里面还会衬张报纸,不像隔壁阿三婆的头巾总是耷拉着,活像童话插图里的巫婆。后来母亲有了头痛的毛病,就常常把头巾扎得更紧些。“扎紧些,痛就轻些。”母亲说。至今我仍记得,母亲的头巾曾经救过我一命。那是初冬的一天,我与小伙伴们在村后石板塘玩水,不小心滑了进去。那塘很深很大,传说里面还有水怪。我怕得要命,死死抓着泥岸,岸很陡很滑,怎么也固定不住。将脱未脱之际,…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心思     
崔立 《乡镇论坛》2014,(8):46-46
自我生了孩子后,母亲就住到我家,帮我照料。父亲则在另一个区的工厂上班。父亲爱花钱,于是母亲就一直管着父亲的工资卡,每个月给他500元生活费。母亲说,多给了他也会花掉。父亲总是讪讪笑着,也不反驳。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眼神     
焦喜俊 《乡镇论坛》2009,(12):48-48
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弟兄七个。有了我三个哥哥的时候,母亲决意再生个女儿,好帮她料理家务,可接下来她又生了我和三个弟弟。当乡邻们都在替母亲愁苦时,她却笑笑说:“小子皮,好养活。”  相似文献   

16.
我的母亲     
母亲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勤劳、朴实而善良,像许许多多农村妇女一样,一年四季都在故乡那片黄土地上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深深的皱纹布满了母亲那饱经岁月沧桑的脸。一双生满老茧粗糙的手,就像干裂的树皮,那是母亲勤劳的见证。  相似文献   

17.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一叶真正地理解、懂得母亲是在自己也做了母亲之后。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时,父亲在城里工作,我这个虽是吃着商品粮而实实在在生活在乡里的孩子经常被村里的大人戏弄为“黑人黑户”。由于父母以感情作为纽带的婚姻基础,母亲的命运也在感情的颠簸中摇荡不定,...  相似文献   

18.
我的母亲     
张维迎 《英才》2008,(7):112-115
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时间是2008年农历五月初三下午两点五十分,离端午节还有两天,离她老人家73岁的生日还有整整半年。母亲早走了两个多小时,没有让我见她最后一面。此为,我终身遗憾。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唠叨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存折     
<正>大前天,母亲忽然拨通了我的手机:林子,我有件事要让你办一下。母亲还是风风火火的样子。老娘有事,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得答应,我爽快地应下了:好,您只管吩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