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政治-经济理论模型作了大幅度的改进,并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提出了初始收入不平等与后续的经济增长存在着不确定关系的假说.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使用中国21个省区的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收入分配不平等进行了结构分解,测度了农村不平等、城市不平等以及城乡之间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农村不平等在解释人均产出增长时比城市不平等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农村不平等程度越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越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城市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第三,城乡之间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城乡部门之间的不平等在解释城乡两部门的经济增长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区域公平和城乡统筹方法必须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1978-2004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分析框架,研究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稳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消费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FDI与中国经济增长:1998-2003年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我国1998-2003年FDI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结论: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正向均衡效应以及单向因果关系,FDI的增长是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由于利用FDI过程中存在外资利用结构引发的对国内投资的挤出以及国内储蓄的低效利用,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两方面研究了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协整结果表明,在衡量银行效率的实证指标中,我国经济增长与储蓄余额/GDP、中间业务收入额与总收入额的比值以及中长期贷款额与贷款总额的比值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与私人机构的贷款/GDP、国有银行以外的存款银行贷款/总贷款、私人贷款/总贷款没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实证结果说明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私人部门的贷款并未像想象的那样产生较高的资本回报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1978-2008年间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奇迹,我们试图发现并量化造就这一经济奇迹的因素。一般认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但是这样的说法不够精确。这里提出了两个假说:产权变革(民营化)和外资流入是中国经济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我们聚焦于产权变革和外资流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机制,并使用一个包括中国大陆31个省、1978-2008年的数据库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说。我们推测,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取决于进一步的产权变革和对外开放,而不是国有化。  相似文献   

6.
卢盛羽 《北方经济》2010,(10):27-28
本文收集了广东从1978-2009年共32年的GDP、投资和资本存量等数据,通过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和投资对GDP的拟合系数两种方法测算了广东宏观投资效率,并对广东在过去32年间的宏观投资效率进行阶段划分.本文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外部冲击等对广东宏观投资效率的影响,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资本存量并非宏观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本文最后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广东宏观投资效率的改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收集1985—2006年中国28个省市数据验证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然后运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来分析造成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自1985年来区域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收敛性。当我们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后,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收敛。Blinder—Oaxaca分解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实物资本投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开放程度在地区差距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教育和地理位置的优惠政策的作用则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利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数据,构造了区域经济生产函数,发现FDI从东至西经济增长作用依次递减。同时,本文考虑到FDI的外溢效应,对FDI的长期经济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1978—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两个角度对我国地区增长差异进行了探索性分析:1.地区增长差异的演进是否存在区域性及阶段性?本文发现在样本区间内确实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和区域性,且以1990年前后为结构性拐点,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沿海、内陆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变化。2.地区长期稳态产出水平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控制投资效率、人力资本、技术效率、政府作用、所有制结构等结构变量,发现地区间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及俱乐部收敛,并估算出各地区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要素配置的市场化:1978-1999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试图以反映资本/劳动力比例对其相对价格变化灵敏度的要素替代弹性衡量市场化程度,要素替代弹性随市场化程度加深而上升,在CES总量生产函数的框架下,讨论要素替代弹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替代弹性上升(从而市场化程度加深)推动经济增长,我们利用中国1952-1999年的分省数据,估计市场化(要素替代弹性的变化)对增长的作用,发现要素替代弹性在1993年以后有明显上升,证实了1990年以来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程度加深推动这时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三大地带为基本地缘格局的区域差距也丰不断的扩大与升级。并且,这种差距表现为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从三大地带来看,不仅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而且三大地带内部的差距也有不断扩张的趋势。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区域差距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现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区域差距会自行缩小。但是,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和相关的实证研究都已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市场力量不仅无法使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迹象。那么,区域差距与经济增长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以及区域差距-区域增长-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动关系,就成为了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倾斜政策被普遍认为是沿海和内陆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本文则认为,由于沿海与内陆外向型经济内在发展条件悬殊,贸易自由化对两个区域的影响迥然不同。本文首先就贸易自由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贸易政策的变化对产业集聚有重要影响,而不同区域贸易参与度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区域收入差距。继而从区域总体差距、区域差距的部门分解和制造业集聚三个方面,对实施贸易自由化以来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贸易自由化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1978~2004年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相关关系,民间投资也是引起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因素之一。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应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中西部地区要清除限制民间投资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引导其由东部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扩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建春  罗艳  张宗益 《改革》2004,(5):92-96
采用多变量VAR模型框架下的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中国总体以及不同地区的1978~2001年的GDP、进口和出口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结论不同,东部地区支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假说,而中西部地区不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从内部寻找动力;不同地区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制订发展战略,而不能生搬硬套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使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00-2012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的地区差距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DLI地理分布图直观地表明中国地区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呈现出西低东高的梯度分布态势;仅有11个省份同时实现了较高DLI和较高人均GDP的最优发展模式。(2)中国地区发展的总体差距呈缩小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以DLI衡量的地区差距要远小于以人均GDP衡量的地区差距。(3)在逐步实现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共赢”的最优发展模式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科技创新的总体差距以及民生改善的地区间差距。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运用中国2000年县域截面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设检验,首次对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的增长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地区间的财力差异与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区间财力差异在一定范围内有其合理性,但财力差异过大就会影响到政府职能实现的程度,进而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对我国地区间财力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对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平衡我国地区间财力差异的效应进行实证性评估的基础上,得出转移支付制度在均衡地区间财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98~2003:我国城市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包络技术对我国1998-2003年216个城市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在城市迅速扩张期间,城市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所改进,表明我国城市在良性轨迹上发展。二是我国部分城市在发展中缺乏技术效率或者规模效率,导致要素使用效率低下或投入-产出比例失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78—2008年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随机前沿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并对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我国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由投入要素的增长拉动,3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17%,TFP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很小,其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呈现相反趋势。2004年以来,技术效率提高的速度持续下降,技术进步逐渐成为TFP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生产效率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1998—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SFA模型估计了估算了中国各省和三大区域1998—2008年的TFP水平及其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指数,研究发现要素投入差异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西部在TFP方面要想和东部地区缩小差距在短期相当困难,西部能够缩小和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优路径就是使自身经济更开放,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以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并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动态提高区域TFP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TFP和经济差距,以达到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