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被称为"王国维难题"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这个悖论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哲学文化中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形式与内容、外在与内在、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立、矛盾所致。王国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早自觉发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这种矛盾并中西求索以解决之,其成果便是时空交融、意与境浑、入内出外的境界论时空美学。其实,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就是对中西传统文化、现代主义进行的现代转化,从而使他的美学超越了美在形式、美在社会实践的现代主义哲学与美学范式,而进入美在生命时空的美学与哲学前沿。  相似文献   

2.
人文主义哲学在高等教育史中的文化角色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自我到他者的变易过程。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矛盾演替,不仅影响了其文化角色的历史变迁,也造成了其在高等教育当下时空中的异化与悬空,其价值、理想、教育与空间正逐渐被科学功利主义及其衍生的"科学至上论"、"效率第一论"、"现代优越论"和"适者生存论"文化所异化。未来高等教育所亟需的,并不是人文主义哲学的虚幻繁荣,而应该是其文化角色的真实复归。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人本—艺术美学的结构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王国维创立了迥异于西方,却又中西合壁、古今融会的中国人本—艺术美学。作为一种准体系结构,其内含为“天才说”、“无用说”、“古雅说”与“境界说”四大板块,而他的再创性贯穿与依次展开的各个板块,处处用艺术美学的语言诉说人生的沉郁、凄美与醒悟。这种人本—艺术美学的学术意义在于文的自觉,人的觉醒和论的独立。因此说王国维对中国现代美学与中西美学关系走向的世纪性深远影响,在以后或许会更强烈地显现。  相似文献   

4.
BBC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时重点是需要妥善处理中西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差异性,难点是如何以西方"他者化"角度最大限度地还原其折射出来的中国听觉和视觉文化意象,从而构建"他者化"中国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美学理论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原有关学理论的动摇和颠覆;艺术实践(包括创作及审美两方面)对原有美学理论的挑战;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美学的形上追求正相反对.由于上述的原因,我们的美学理论必须重构:以整体论哲学取代科学认识论作为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文化本体论取代物质实践本体论构建我们的美学理论;以固有的美学思想为基础,批判地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尤其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做到中西融化出新.  相似文献   

6.
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把时空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他承继中国古典美学的理念,视宇宙为道德与艺术的境界,以生命为中心,宇宙、生命、艺术三者之间形成双向回流互创不息的积极互动关系。这种融道德与艺术为一体的美学追求,体现出中国生命美学迈向现代的独特形态,优劣都很明显。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西方理论为基础对《红楼梦》作了个性的解读,既提出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也对"欲"和"解脱"的问题提出了带有争议性的看法。但是王国维在运用老庄思想以及对艺术解脱论阐述时却出现了谬误。本文从"欲求"与"解脱"的角度提出这些谬误,希求以此对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作出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阐述了这篇评论之谬误背后所表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学海 《嘉兴学院学报》2011,23(4):51-54,86
中国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一大批坚守"活体传承"的坚韧守美者,徐为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徐为剧作选》既具有反封建意义和教育价值,又体现了多元的美学追求,让我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中国戏曲的走向:运用王国维的"以歌舞演故事"应有剧限,那才会不失戏曲的本质;寓当下性的戏曲性,与剧本要有严格的思想蕴涵是不矛盾的;戏曲的美学基础就定位在观众"接受美学"的欢笑与泪水之会通的共鸣中。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学中龙的隐喻及文化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例举了中西方文学中有关龙的典故、故事,并相应阐释了典故、故事中龙的隐喻与象征意义.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文学中"龙"的隐喻与象征意义的异同,探寻中西"龙"文化相异的哲学根源.西方以主客体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为主,而中国以天人合一的一元论的思维方式为主.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对"龙"的隐喻的不同,从而也导致文化误读.解决误读的方法有两个,其一是将"龙"在西语中的对应语改作"loong",以此来替换原有的对应语,如英语及法语中"dragon";其二是采用更开放的心态,对待文化差异,宣传中国"龙"的文化内涵,打造"龙"的多元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导向的不同,对于审美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文章从中西方哲学起源,中西方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中西方对美学(审美学)定义等差异分析,通过比较中西方理念文化的不同来简单分析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知分不知合是西方哲学的固癖。中国哲学则注重整体与本体,本质上是对宇宙价值、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肯定与体验。海德格尔试图用“思”、“观看中自身缘起”等来消解当代西方社会的诸种矛盾,从中国哲学中汲取与西方传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对中西哲学互诠互释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西管理思想存在各自的"文化悸论"分析,指出中西管理思想内蕴着各自的原创现代价值,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植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中西管理思想的现代融合是当前企业战略的新选择,即西方管理文化主导着企业战略的制定,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实施,而两者的现代融合决定了企业战略成败。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涵在于五个方面:"境界的‘真’","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造境"和"写境","三种境界"。总结起来说,"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也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能融贯中西.他的诗歌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与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结合体,弥补了新诗在对旧诗的抗争中忽视了艺术形式追求的这个大缺陷.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以一种罕见的姿态影响着东西方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不仅是因为他独特的小说内容和写作风格,也是因为村上在作品中注入了他个人对人生,对生与死等问题的独特思考。村上小说的死亡美学,既建立在传统日本死亡文化之上,又深受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显示出特别的美学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动学习西方新思想,对康德、柏格森、达尔文、罗素等人的学术专著均有涉猎.他的"趣味"说正是中西方思想融合后的产物."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他将"趣味"这一美学范畴从抽象的理论概念变成浅显易懂的实际应用,由传统的审美欣赏上升到人生观高度,同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美育思想--"趣味教育".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不仅是位饱学之士和颇具特色的作家,更是一位睿智的哲人.在为文治学的实践中,他始终致力于古今中外及多种学科知识的融合,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和谐.他的审美趣味和哲学思辩方式既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又兼容西方近现代哲学、美学思想,而将文学艺术的研究引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与鲁迅算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喜欢文艺和哲学。王国维早于鲁迅接触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思想,所以王国维的文论思想对鲁迅早期文论思想的形成有过一些影响;但是由于二人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意识上的差异,使得他们的文论思想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之处。具体表现:虽有不同的认识和思维角度,但都有对传统和外来文论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和革新的态度和行动;在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上,鲁迅汲取了王国维的重视文学特性的一面,但反对他完全排斥文学社会功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至上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鲁迅与王国维又都重视"感情"因素的作用。但是鲁迅更强调理性、客观的"神思"作用,因而纠正了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狭隘和错误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文论观。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人生思考和文学创作中都浸透着悲情观的影响,《人间词话》也不例外,笔者先从词话的审美取向、选词标准以及境界说中探讨了悲情观在作品中的体现,然后从王国维的家国遭遇、个人气质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方面探究了他悲情观的形成原因,从而对王国维的悲情观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0.
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不衰的话题。在西方,柏拉图最早提出“美是理念”的命题,但同时又认为“诗人”应该被排除在“理想国”之外。如何理性地处理美学与政治的关系,对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和动乱的当代世界来说,对需要建立和完善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从柏拉图的命题看似矛盾的地方人手,通过从哲学上分析美学与政治的理论起源和发展逻辑,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的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