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我国现在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一部分商品的生产完全由市场调节。采用现时的计划形式,一个企业生产的某一种商品,由国家调拨部分实行指令性计划,另一部分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当一个企业不只生产一种商品而是生产多种商品时,每种商品的生产都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种计划执行起来就很复杂。而且生产的商品即使属于指令性计划,不只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不能由国家经济机关全部按平价调拨给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往往不能全部适用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积压。因此,应逐步全面实行指导性计划,来代替指令性计划。我认为指导性计划的根本特征是企业有权根据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上为本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生产的  相似文献   

2.
<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与目标选择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调节形式和适当的结合方式来实现。我同意基本的调节形式是直接的指令性计划调节、间接的指导性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3种。我认为,基本的结合方式也是三种,即直接计划调节与间接不同程度的市场机制因素的滲透和制约相结合;间接计划调节与直接不同程度的市场机制的调节相结合;自发的市场调节与间接的计划控制或制约相结合。这几种基本的调节形式和结合方式,在我国将会长期存在。但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在总体上结合的程度,三种结合方式各自适应的范围和所占的比重,以及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一种结合方式中计划和市场调节力度的强弱等,是有条件的、可变动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影响和决定上述变动的基本条件是生产社会  相似文献   

3.
一、计划体制改革要求财政转轨变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应是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根据这个要求,应有步骤地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而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并重视市场调节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计划管理形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后果。建国以来,我国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基本采取的是苏联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实行以部门为主垂直式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调整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分配  相似文献   

4.
<正> 1984年以来,我国在指导性计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的计划体制改革并未出现实质性转轨,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在“指令性计划无指令,指导性计划无指导”的真空状态,产品积压、投资重复、停工停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指导性计划实施的深化已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指导性计划是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应该是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为此必须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这就表明,指导性计划将要阔步登上我国计划经济的舞台,成为计划管理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比例的调节机制有三类:第一类是社会生产比例的有计划的市场调节机制,它主要包括参数调节下形成的价格比例杠杆和利率差别杠杆。第二类是社会生产乩例的间接宏观调节机制,它主要是由指导性计划、国家直接掌握的税率差别和国家投资杠杆组成。第三类是社会生产比例的特殊调节形式,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还必须保留的指令性计划调节机制和单纯的市场调节机制。上述三类社会生产比例的调节机制,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了社会生产比例的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7.
1968年匈牙利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根据自己对补会主义经济性质的理解,针对过去实行的指令性计划制度的弊病,大胆地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制度,实行具有独创精神的指导性计划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匈牙利是第一个提出指导性计划制度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的国家。因此,研究匈牙利指导性计划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是很有意义的。下面,就匈牙利指导性计划制度的几个原则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计划价格的调整与供需关系 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实现计划经济的调节手段是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统一。相应地,社会主义的价格也有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市场议价。计划价格是社会主义价格的基本形式,它的存在,不仅是实现计划经济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一、进一步研究探索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计划体制模式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必须以指导性、政策性计划为主。以指导性计划为主,从全国来说,并不完全排除国家对一些重要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强制执行,有的甚至是通过行政立法手段来推行。但作为省级,除落实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外,应象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那样,基本取消生产领域里的指令性计划,在流通领域包括进出口在内,视市场发育情况,适当减少并及时调整计划管理的品种和数量,对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为了提高指导性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提高制定和实施计划的社会参与度,实行发挥计划系统的作用与发挥各种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系统的积极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计划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以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计划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任务和要求,这就是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建立起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把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作为计划经济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正>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无论指令性计划还是指导性计划,都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计划的要求。”本文试图就指令性计划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等问题,作一点粗浅分析。一指令性计划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可以从指令性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编制过程来看: 首先,要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市场机制,提高计划决策和计划本身的科学性。在广泛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条件下,人们的需要表现为对商品的需要,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反映,这一特点给社会需要的计算带来一定困难。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决策和编制指令性计划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市场信息,对市  相似文献   

12.
一、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 计划机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1、指令性计划要素;2、指导性计划要素和经济杠杆;3、政策性计划要素。  相似文献   

13.
一、生产资料市场在形式上具有了一定规模,但仍不发育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生产资料市场沿着缩减指令性分配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的基本思路,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扩大,从进入市场的品种数量扩大到从事物资流通的组织增加的道路,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在形式上已具有了一定规模。表现在:(1)国家计划分配的品种数量和比重减少,进入市场购销的范围扩大。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体制改革既是主体,又是核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搞了些计划体制改革,如开始推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等多种管理形式,开始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等等。但还没有把计划体制改革放在突出地位,许多霞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计划体制改革,头绪纷繁,如何有利于宏观经济平衡,是个关健问题。下而就此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5.
<正> 计划调节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通过制定并组织执行不同形式的计划对国民经济进行指导和管理,以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一种调节机制。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指令性计划,即国家通过直接下达具有强制性或约束力的指标来保证实行的计划;二是指导性计划,即国家的计划指标只作为参考,主要靠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实行的计划。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两种计划形式都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就是计划调节。有一种观点,把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说成是计划调节的第三种形式,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的自发调节,限于小商品的自发调节,是局部的,而且是小范围的。资本主义的自发调节是全局性的和大范围的”。这样把不  相似文献   

16.
“六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互不配套的消极影响说明,需要尽快地制定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目标模式。计划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明确计划体制的目标模式更为迫切。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主要是:计划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计划体制改革要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计划管理由直接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发挥多层次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更多地吸引国内外建设资金,湖北省提出以下投资体制近期改革实施方案:(一)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指令性控制为主转向指导性控制为主。从1992年起,年度投资总规模,按累积率、投资率等全社会总的资金供给情况来确定,各地市年度投资总规模测算后,报省计委同意后确定,不要逐级切块和按指令性计划的管理办法确定和考核。各地在审批项目时,必须根据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情况,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对资金来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体制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中央集权型的计划体制已经被否定了。把指令性计划转化为市场导向型计划,通过计划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实行以间接调节为核心的指导性计划,已成为计划体制改革的主要倾向。这对于克服原有计划体制的弊端,调动企业,地方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认识不够,改革中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加之某些错误理论观点的影响,某些方面的放权让利过猛,指令性计划缩减过多,过分夸大了市场调节的功能,宏观计划调控权力分散和缺乏应有的经济实力,使得一个时期以来,供需总量失衡,经济结构扭曲,经济秩序混乱,经济效益低下。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制度,在治理整顿期间必须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1994年以来,政府对外贸行业改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但这种指导性计划对外贸企业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外贸企业仍旧是为了完成出口规模和创汇指标,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抢货源、保出口上,走的仍旧是数量扩张的粗放式经营路子.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提高外贸企业竞争力,下面从政府营造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改革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四点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20.
铁耀敏 《经济师》1998,(7):76-76
关于取消贷款限额强化信贷管理的几点思考●铁耀敏从今年1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不再规定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由过去下达指令性计划改为按季下达指导性计划,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