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市场导向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和农村开始。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创造了世界奇迹,然而,农民人均收入尤其是务农收入仍然很低,而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呈逐渐扩大之势,加上农产品大量进口的现实威胁,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自  相似文献   

2.
基于托达罗模型的理论内核和政策含义,本文认为在目前中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加快转移约1.6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概率。为此,除了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以外,还应该注意改革教育制度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避免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的双向脱节。  相似文献   

3.
我国改革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对农村居民减贫、增加非农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增加资金向农村的流动和促进农村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没有缩小,而是继续扩大。本文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这项工作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内生选择性转换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农民工收入的微观数据,构建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意愿的决策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的动因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预期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的主要原因,年轻、未婚、文化水平较高、身体健康的男性城乡转移概率较大,父母教育水平与其子女城乡转移正相关,父母收入水平与其子女城乡转移负相关,农村劳动力的生活状况对城乡转移概率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应绘 《农业经济问题》2012,(6):35-43,110,11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推算相结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重新估计。结果表明,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收入的差距远大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城乡居民在住房公积金及补贴收入上的差距最大;如果考虑社会保障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11.6%,但如果考虑所有的社会收入则城乡收入差距将缩小3.4%;各种社会收入差距在西部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保障收入还会对西部地区城乡经济收入差距产生间接影响,西部地区城乡社会保障收入差每增加1%,将引起城乡经济收入差平均增加0.168%。因此,增加农村居民社会收入是缩小西部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径之一,可以从大力增加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收入、稳定政府部门的收入比重、制订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优先序、构建农村住房补贴长效机制、尝试建立农村居民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支持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发展、实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差异化战略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2021,(6):41-49
文章采用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短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YS-GMM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及其构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三种收入类型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较大.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粮食产量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对工资性收入影响不显著。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通过粮食产量产生"部分中介效应"和劳动力转移产生"遮掩效应"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地区差距,本文利用2000年到200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体系,分别按照三大经济地带和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方法,对2000年~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构成整体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且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法中地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要大于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法中区域之间的贡献率。区域内部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是发达的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法)和北部沿海地区(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1995~2009年中国糖料作物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糖料作物生产呈现出以下特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省区不断减少;糖料作物优势产区表现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这主要是由规模优势决定的;甘蔗逐渐占据糖料作物生产的主导地位;糖料作物生产向优势地区集聚.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加强糖料作物优势产区建设、提高糖料作物单产和含糖率、采取甘蔗和甜菜并重发展的措施将有效提高糖料作物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农村正规金融及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理论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间长期呈倒U型关系;实证上,综合农村正规金融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关指标,利用我国1980—2011年相关数据检验显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符合库兹涅茨效应假说,但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尚不满足倒U型关系,而更倾向正相关关系;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上述结论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农村金融规模较小且效率较低,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实际,因此二者关系应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地区差距,本文利用2000年到200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体系,分别按照三大经济地带和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方法,对2000年~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构成整体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且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法中地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要大于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法中区域之间的贡献率。区域内部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是发达的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法)和北部沿海地区(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法)。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大规模的转移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诸如土地利用率低、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农业从业劳动力不足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负面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算了陕西省1990—200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实证分析了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不同部门劳动力从业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逐年提高,但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显滞后;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农业部门劳动力从业数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农村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从业数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科技进步将促使农村劳动力分配结构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即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大量转移。农村经济结构可能将随之由农业主导转为非农业主导,此时农业很可能会由农村主导产业退变为农村非主导性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区域中心转移造成传统农业地区出现农村经济"边缘化"和农村人口"空巢化"的危机,因此文章利用河南省60个传统农业县域2000~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ESDA空间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动态DOLS回归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传统农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城乡差距、城镇化对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力度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以河南省60个传统农业县为例,受空间近邻效应的影响,传统农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格局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其地域差距在逐步扩大;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心-外围"地区转移模式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城镇化水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就地非农化最主要的外核拉力,且高值集聚区处于高水平均衡状态;区域中心城市"空间溢出"的非均衡性是造成劳动力就地转移出现极化特征的潜在诱因。上述研究结果意味着,可以通过工业化重心下移、鼓励城乡联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措施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长期作用的结果。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本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以及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技术研究了城镇居民收入、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对农民收入有短暂且较弱的"切蛋糕"效应,但更主要的是其长期持续增长的"做蛋糕"效应,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总体上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在短期内比较弱,而长期内可以推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自身对农民收入增长有巨大影响,这意味着当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便可能产生一种自我增进机制;反之,如果农民处于贫困状态,或受到冲击(如灾害、疾病)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减少而转入贫困,这就可能使农民陷入贫困"魔比斯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对安徽霍山县和山东牟平县农户的调查资料 ,就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及其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对发达地区 ,农户的外出打工和非农业经营相得益彰 ,推动农户家庭总收入提高 ;而在相对落后地区 ,外出打工只是农户非农业经营欠缺的一种替代 ,对提高农户家庭收入优势并不明显。在相对落后地区 ,农民外出打工对提高农户低层次水平内的人均消费水平影响明显 ;农户的基本消费 (吃、穿、行 )随着家庭打工人数增加而比例下降。因此 ,农户外出打工人数的多少对提高农村家庭消费层次影响更大。流动人口外出就业对促进农村消费水平 ,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市)136个县(市、区)1502位劳动力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从个人素质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体质与健康方面差别不大,但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因素低于城镇劳动力,导致他们在就业单位、就业行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保障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笔者认为,这些差异既有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又是由不平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遗存或惯性影响造成的,具有不公平性和非正义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1978-2017年55个经济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利用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劳动力投入效应、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劳动力投入效应和转移效应明显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陕西、甘肃和宁夏地区的农户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重点分析了西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和培训状况.通过分析发现:西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素质距离中央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比较远;农村女性劳动力培训现状与女性劳动力的培训需求之间还存在一些缺口,主要表现在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上还不能满足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西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