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明显不均衡的背景下,2011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G20国峰会,初步确立了衡量经济内部失衡及外部失衡的指标体系。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发现当今国际经济的外部失衡主要是由国际贸易分工、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及美国国内经济失衡所导致。而结合这些指标分析中国的贸易顺差,不难看出,其成因主要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居民储蓄率、财政赤字等因素相关,之前被夸大的人民币汇率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在国际经济走向“再平衡”的进程中,中国应进行有效的战略调整,促进内外均衡,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持续的贸易失衡自1994年开始,持续至今已有二十年,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巨大的贸易顺差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对贸易失衡问题的深入探讨,贸易失衡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逐渐清晰。本文通过我国1994年~2011年的贸易和国内宏观经济因素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贸易余额与最终消费率、储蓄率、政府财政收支和汇率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他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最终消费率和储蓄率对贸易失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归纳梳理了国内外对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中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最先引起广泛的关注,实体经济和金融制度层面均存在导致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因素.美国经济的调整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多国协调行动有利于失衡的有序调整.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包括亚洲地区盈余的可持续性、失衡政策原因的考察等等.  相似文献   

4.
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正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贸易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不平衡和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美国偏低的储蓄率、中关两国不同的产业结构、中国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双方不一致的统计标准等有关。中国可以通过政策鼓励美国进口、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等方式来正确处理中关贸易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国际贸易的回升,全球的不平衡格局正在发生着积极变化。就中国而言,通过强力刺激政策实现率先复苏之后,一方面,以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再杠杆”政策正在进行灵敏主动的动态微调,从而避免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同时也预警性地调控可能的通货膨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另一方面,为了增加经济持续复苏的内在动力,实现平衡的、可持续的复苏,中国也在根据全球化的新趋势积极调整对外经济金融政策,以促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从国际范困观察,全球“再平衡”进程也在前进之中,世界总需求中的消费正在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同时国际资本也开始从复苏较慢的西方发达市场流向复苏较快的东亚新兴市场。  相似文献   

6.
2006年全球经济金融虽然处于增长周期之中,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冲突和风险,如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美国的经济增长有减速的趋势,全球经济发展持续性失衡,股市风险,美元贬值,疯狂热钱四处游荡等.2007年我国应对美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高度关注、研究和预测;采取措施,对失衡进行有序调整;及早采取有效监管措施,严格防范境外投资者大量拥入,避免我国房地产泡沫;金融主管部门应及早做好应对国际疯狂热钱冲击的预案;等等.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上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系列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但目前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仍然较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条件趋同”假说前提下,借鉴Solow-Swan经济增长模型和WRM经济趋同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经济增长p趋同模型.分析发现2000-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物质资本储蓄率、人力资本储蓄率和R&D资本储蓄率的提升对我国经济增长条件β趋同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能有效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其中,居民储率平稳增长,政府和企业储蓄上升明显。储蓄率的上升给中国经济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现有理论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性别比例失衡、政府和企业收入增加、房价快速上涨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储蓄率的畸高和上升。而本文认为,其根源在于中国的权力(资源)结构失衡和地方政府之间为GDP而展开的竞争,因为以GDP最大化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竞争会导致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重资本、轻劳动"、"重城市、轻农村"、"重投资、轻民生"、"重国企、轻民资"等问题,并且权力结构失衡会导致这些问题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社会系统性风险增加,国际社会进入动荡变革期.应对复杂形势,需要牢固树立前瞻性整体观念,妥善处理六个关系、坚持六个原则.六个关系是:应急措施与长期战略关系;国家发展与全球合作关系;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以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关系.六个原则是:坚持互助互信,促进全球金融合作共赢;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全球产业调整转型;坚持普惠金融,促进全球减贫;坚持信用建设,促进全球资本市场安全发展;坚持绿色金融,促进全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开发性金融攻坚克难,促进全球平衡发展.因此,需要从生态系统视角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探讨金融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全球健康发展的融资融智体系,积极探索全球交易新媒介,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全球发展内在关联性,突出世界经济有机协同性,揭示国际社会创新多元性,深化全球金融合作,支持社会经济康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际收支平衡,对国内经济稳定和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我国持续高增的资本和经常项目的双顺差,不仅使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也加速了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本文就结合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结构分析表做出以下阐述.  相似文献   

11.
银行业规制,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双重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我国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中,银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虽然不高,但在我国资本驱动型二元经济转型中,因银行业规制而带来的极强储蓄动员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论证银行业规制是形成高储蓄动员能力的根本原因,然后对城乡储蓄率与二元经济转换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开放经济内外失衡的类型,要综合考虑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两种状态的结合。在经济实际运行中,开放经济内外失衡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内部过热,外部顺差;二是内部萧条,外部顺差;三是内部过热,外部逆差;四是内部萧条,外部逆差。为了对开放经济内外失衡的四种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应分别从固定汇率制下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调整中,逐一通过货币政策的效应和财政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全面落后的外围国家,而2007年金融危机则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高度发达的中心国家,但两者都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断裂导致的,都是对制度模式、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调整。两次金融危机成因的共同点在于金融监管缺位、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相对较低的居民收入、过度的国家干预、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流动性泛滥、技术创新衰竭和市场经济进行周期性调整。两次危机成因的不同点包括引发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震源、技术创新衰竭具体类型、具体制度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4.
结构失衡与体制变迁对需求的制约及其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经济的需求不足 ,是现阶段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复杂而特殊性的供求不平衡 ,其制约因素在于收入分配结构、储蓄结构、供求结构失衡以及改革过程中的体制变迁。对此 ,单纯刺激消费、降低储蓄不会有更大的扩张余地 ,必须从实现整个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角度 ,通过积极调整结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在深层次上调整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和谐增长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贸易不平衡加剧及消费、储蓄、投资不合理等问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及实施就业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产品出口档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调节居民收入,构建消费政策体系,使经济增长源相互协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6.
广义的储蓄率能够全面反映一国的积累情况,对于宏观经济调控具有广泛的政策意义。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变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储蓄率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以及短期波动性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经济制度变迁与人口结构是长期影响储蓄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而且经济增长对于储蓄率的影响在1995年之后显著增强。短期内,我国储蓄率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储蓄率将进入持续下降阶段,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7.
瓦尔拉斯新古典一般均衡体系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由简单的生产交换经济到扩大的包含资本形成方程在内的经济体系的分析,指出一直标榜为现代主流新古典理论支柱之一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内部存在着一系列逻辑矛盾,从而表明它描述的只是一种差别利息率下的实物经济一般均衡,而并不是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下为获取统一利润率竞争的货币经济均衡。  相似文献   

18.
东亚金融危机后,在该地区出现了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安排,而自2000年以来,多数国家或地区出现了正式或非正式地向钉住美元复归的趋势.但是,日元与美元之间的过度波动严重影响了东亚其他经济体实体经济的稳定.内生于东亚生产网络的巨大生产能力带来了出口扩大以及“三角经贸结构”的形成,这种经贸结构内含着巨大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态势眼下似乎愈加严峻.东亚地区近年来兴起了缔结FTA的热潮,而FTA的运行客观上要求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货币稳定.  相似文献   

19.
金融系统固有的亲周期性,在自我实现机制和加速机制下,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失衡:金融失衡多以金融危机的方式释放。次贷危机就是金融系统过度亲周期性失衡的结果,并凸显出以美国为核心的“虚拟资本主义模式”和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奉行“规则优于相机抉择”和以显性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率为最终目标,以利率操作规则为特征的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对金融风险、金融失衡的积累表现的是无奈。因此面对这一挑战,需要革新现行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