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峰 《世界经济研究》2015,(2):88-95,129
文章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基准模型和拓展模型,利用世界主要经济体1998~2012年的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支出对贸易平衡的动态冲击效应。研究表明:财政支出扩张对贸易平衡的冲击效应十分有限,长期内财政支出对贸易平衡缺乏直接的影响机制;价格水平、利率和实际汇率等传导性因素对财政支出与贸易平衡的动态关系未能形成有效的传导机制,财政支出扩张对贸易平衡也不会产生间接的影响;剔除财政支出、区分贸易类型等形式的稳健性检验,进一步保证了PVAR模型设定的有效性和分析结论的可靠性,通过45个国家的经验证据证实了传统研究中关于"李嘉图等价"假说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工具,通过建立FDI与三产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的实证模型,动态的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有利的推动我国就业的"非农化",推动了产业升级,但是对第三产业影响力不足。本文最后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环境规制对FDI区位分布存在显著负面影响,但是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的证据并不充分,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并不能抵消经济发展水平、管理成本、贸易成本等形成的比较优势。其中,环境治理成本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东部地区FDI量质齐升,管理成本、贸易成本的降低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外资企业的入驻;对于中部地区而言,环境治理成本的上升对FDI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贸易成本的降低是吸引FDI的主要优势;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低环境治理成本对FDI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贸易成本是FDI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这表明向底线赛跑的破坏性地方竞争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招商引资问题,一味地放松环境管制只能吸引来污染型外商直接投资,既损害了区域环境又不利于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旭  方显仓 《南方经济》2020,39(9):39-53
资本账户开放对一国宏观经济至关重要。文章总结了资本账户开放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财富与估值效应、周期效应、道德风险效应和竞争效应,利用2011-2017年期间22个新兴经济体111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构建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账户开放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并且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资本账户开放与商业银行风险呈正U型关系。(2)资本越雄厚、规模越大的商业银行抵抗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的能力越强。为避免银行体系风险的过度积累,政府应考虑银行业资本充足情况与宏观经济情况,不断探索宏观审慎工具,合理安排资本账户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市)的2003-2016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动态面板的系统GMM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OFDI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OFDI对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前一期的产业转移抑制了当期的产业转移;政府支出和产业聚集度对产业转移具有正向影响,而劳动力成本和贸易自由度对产业转移具有负向影响。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和深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加入产业转移;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促进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国(域)别、产品分类两层面,借助贸易份额等指标,考察中国对主要东亚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关系,发现东亚地区都是中国的传统贸易伙伴,市场(贸易)依赖较大,但依存程度总体上逐年下降,且变动趋势不对称的特征。总体上说,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关系基本稳定,对日本依存迅速下降,与东盟有较明显的制成品出口替代初级品出口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多国动态CGE模型,根据贸易摩擦可能持续时间的长短,设置2019-2030年间四种模拟情景,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1)贸易摩擦将给中美两国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从中长期来看对美国的影响会越来越严重。(2)贸易摩擦将使中美两国实际GDP均遭受损失,摩擦持续时间越长,损失越严重。(3)贸易摩擦会使中美两国的出口量在中长期内均遭受严重损失,美国受损程度更大。(4)贸易摩擦会使除美国以外的各个经济体在间接标价法下的实际汇率相对于基准情景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摩擦终止后,中国实际汇率相对于基准情景依旧处于下降状态,但降幅远小于摩擦期间的幅度。(5)受贸易摩擦影响,相对于基准情景中美两国的居民实际收入均会呈现下降态势。(6)贸易摩擦期间中国对美国的工业出口量会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中国工业品的出口市场将转向日本、东盟、欧盟或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8.
对费雪效应的重新考察:来自面板协整的国际新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50个国家1981~2007年的面板数据重新考察了费雪效应.面板单位根检验发现,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均存在单位根;异质面板协整检验的结论认为,弱费雪效应显著成立;利用完全修正的OLS和动态OLS方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行估计和检验,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弱费雪效应,而发达国家存在严格费雪效应;文章最后讨论了本文研究结论的货币政策含义,分析了中国利率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的影响观点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美国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无可争议地确立了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地位,全球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中美经济的增长。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占全球的一半,[1]中国生产商和美国消费者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2]双方之间贸易和投资的潜力很大。美国经济的走向及其调整、中美间的经贸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乃至对世界经济都影响重大。1.美国经济失衡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日益增长的对外收支赤字使全球经济走上了一条难以持续发展而且是危险的道路:美国是一个借贷消费的失衡结构,中国是一个高速投资和生产的失衡结构,两者形成了今天的全球经济失衡…  相似文献   

10.
出口能力是衡量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研究制约我国汽车出口的因素,寻求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对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汽车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研究技术创新对我国汽车出口的影响,并对主要乘用车和商用车企业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乘用车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投入强度和资金投入总量对汽车出口有显著正影响、商用车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指标对出口均无显著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东亚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在东亚地区形成了基于生产阶段分工的垂直型分工格局,也对亚洲地区的贸易流向和贸易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通过其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使这些国家或地区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减少;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等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种明显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2.
13.
王悦 《亚太经济》2012,(5):25-31
东亚新兴经济体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有不断减弱的趋势,但在一些突发事件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影响下,经济波动可能会加剧。东亚经济周期波动是非对称的,且大多数国家(地区)的非对称性都表现为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长于下降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000年后,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周期波动呈现了较强的相关性和同步性,2001年以后,东亚新兴经济体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之间也呈现出较强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evelops a simple model to examin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apital inflow surges into selected Asian economies in the 1990s prior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1997–98. The analytical model shows that persistent uncovered interest differentials and consequent capital inflows may be a result of complete monetary sterilization, perfect capital mobility, sluggish response of interest rates to domestic monetary disequilibrium, or some combination of all three. Using the model as an organizing framework, the paper undertakes a series of related simple empirical tests of the dynamic links between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re sterilized and uncovered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s in the five crisis‐hit economies (Indonesia, Kore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 over the period 1990:1–1997:5.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生产网络:东亚经济体的新分工形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雁行模式”已经不能描述东亚生产分工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区域生产网络。本文从区域生产网络概念切入,进而从贸易角度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东亚各经济体在工业领域的相互依赖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发展中国家逐渐将吸引FDI作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本文以古诺数量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三国模型,指出区内贸易壁垒下降可以促进跳过关税型投资和重组性平台投资。通过对中国、东盟地区1992年——2004年FDI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指出市场规模、进口额、工资水平、对区内市场的开放程度等因素对FDI流入有影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通过影响上述因素而提高区位优势,促进区内FDI流入的整体水平,同时中国相对于东盟国家的优势可以使一体化条件下厂商增加在中国的重组性投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计算国际储备适度性指标指出,近20年间东亚经济体呈现出大量囤积国际储备的现象。通过分析,文章推断东亚经济体囤积国际储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重商主义动机下的非合作博弈作用的结果。由于东亚经济体大多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如果一国囤积储备就会使其本币贬值,改善竞争力,刺激出口。这种行为会诱使其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进行相同的竞争性储备囤积,从而形成重商主义的国际储备囤积非合作博弈,结果导致各个经济体的国际储备攀比式上升。文中通过模型及中日韩三国的案例对该推断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China and the Exports of Other Asian Countr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China’s growth on the exports of other Asian countries, distinguishing China’s demand for imports from its penetration of export markets. We account for the endogeneity of Chinese exports by applying instrumental variables in a gravity model with country-pair fixed-effects. We find that China’s crowding-out effect is felt mainly in markets for consumer goods and hence by less-developed Asian countries, not in markets for capital goods or by the more advanced Asian economies. Meanwhile, China has been sucking in imports from its Asian neighbors, but this effect is mainly felt in markets for capital goods. Hence, more and less developed Asian countries are being affected very differently by China’s rise. JEL no. E5, F4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Lall(2000)和杨汝岱(2008)的分类标准,进一步对SITC REV.3两位数分类水平上的62类产品进行再分类,并计算了1992~2014年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品相似度指数、产业间互补指数和产业内互补指数。结果显示:第一,韩国和日本的产品相似性最强,两国的出口优势商品都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第二,我国和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的优势在持续增长,但在某些方面和韩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三,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间的产业间贸易水平在不断下降,而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上升趋势;第四,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以产业间互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表现为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共存,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以产业内互补为主;第五,我国和韩国的贸易集中在纺织服装、电子电力和工程机械产品方面,因此,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