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整整那20年间,柴达木烙入我心里、甚至是骨髓里的烙印.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因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21岁至41岁,完全、无私、真诚地献给了柴达木,献给了那片广袤、荒芜、丰饶、神奇、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土地了.  相似文献   

2.
广袤、苍茫、神奇的柴达木,是一片古老而忠诚的土地,也是令人心灵放飞、追觅梦想的地方. 王之枫,在这片土地上放飞了自己嫩绿而奔放的心灵,踏着梦想家的脚步追寻青春的梦幻.  相似文献   

3.
王勉 《广西经济》2010,(11):1-1
作为一个视广西为第二故乡的媒体人,我曾经无数次在笔下对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进行颂扬,但总觉得少点什么。  相似文献   

4.
胡守文 《发展》2009,(5):159-159
小时候,有一次帮母亲去菜园栽西红柿苗。我径直来到去年种过西红柿的那垄地前,正蹲下身子准备移栽时,母亲却制止我说:“今年可不能再种在这块地里了,咱们得换个地方。”她把我领到菜园西北角,说:“今年就让西红柿在这儿落户吧。”我很不理解,闸道:“去年种过西红柿的那块地里用树枝搭的架子还在,今年接着种就不用再搭架子了,岂不是更方便吗?”  相似文献   

5.
欲望都市     
《中国经济快讯》2007,(23):28-29
我和重庆冥冥中有种缘分。从2004年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到2007年最近的一次造访,三年间9次来到重庆。虽然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但每次对这个城市都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欲望都市     
《中国经济周刊》2007,(23):28-29
我和重庆冥冥中有种缘分。从2004年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到2007年最近的一次造访,三年间9次来到重庆。虽然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但每次对这个城市都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得知李老病逝的噩耗,禁不住泪水涟涟。不久前还给李老家去了电话,从李老的夫人贺抒玉老师那里知道李老身体不太好,令人担忧。但是我坚信他会很快康复。在我和许许多多柴达木人的心中,李老的身体就像钢铁铸就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与诗人李季就在柴达木生命禁区与第一批挺进盆地的勘探队员一起击败了死神,1993年他第五次进柴达木时已年近古稀,依然神采奕奕。李老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坚  相似文献   

8.
西南印象     
这是去年我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后写下的文字,如今那块美丽的土地已经满目疮痍,记得去年踏上那块土地时是那样激动,那仙境一样的景致让我至今魂牵梦绕。我们的旅游车就是一直沿着今天地震走向走的,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松藩——川主寺——九寨沟——黄龙;去的时候,在茂县停留用中餐时,我还在那里买到了非常好吃的鲜无花果、苹果和野生弥猴桃。晚上住川主寺,在那里看了一场藏羌风情表演。  相似文献   

9.
前年,卫民一次来电话,谈到当年海西州树立柴达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说州上一直把柴达木精神作为一座精神富矿和价值坐标在发扬光大,我听后深感欣慰,同时勾起一些回忆的片段.去年,我着手给丛书第五辑组稿时,张珍连主任又提议我写这个题目,要我把这方面的记忆整理一下,写下来.迟疑再三,我终于应命.作为一个亲历者,从1989年下半年进行柴达木精神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起草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再到一年一次的"柴达木精神宣传月",以及连年组织进行的"瀚海精英"评选活动,至今已经25年过去了,有关情况已记忆不太精确,特别是弘扬柴达木精神是州委、州政府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状况、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制定的重要决策,作为一名宣传干部,我是在州委领导下做具体工作的,当时从本职工作的角度来理解、贯彻的多,在宏观层面的把握上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即便是多年之后的今天,在梳理记忆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疏漏和偏颇,所以下面的文字只是从我个人记忆、记述的角度对当年柴达木精神的汇集、提炼、凝聚和传承过程作点滴记录而已,充其量,是对这一段历史记忆做一点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接触“图书馆”是在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的家门口,有一个儿童活动室,同学跟活动室的老师很熟,经常去那里帮忙。有一次,我去找同学玩,看到活动室里有书,就看了起来,临走,那个老师还借给我一本,让我回家看,我记得很清楚是一本《儿童文学》。那时候还认为这就是书了。现在自己已经知道那只是一本刊物,而不是书籍。从那以后,就经常去那里借书看。但是,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活动室,书的数量有限,种类更是有限,没多长时间就把那里的书看完了。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秋,为了我拟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戈壁》,我曾重返柴达木,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到察尔汗,到大柴旦,到鱼卡,到马海……走遍了我曾经在柴达木工作过的所有地方,拣拾起我四十二年前至二十二年前之间的所有记忆.最后,当车过鱼卡,要向当金山进发的时候,我让司机停下车,我下了车,面对柴达木的方向,虔诚地跪了下来,深深地磕了三个头,心中向柴达木泣说:"柴达木啊,我的母亲,我的第二故乡,保护、养育了我这个'黑五类子女'的荒凉的土地,这一次,泽群是真正的走了.我这等年纪,要再返柴达木,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柴达木啊,走出柴达木,才知道这一颗心,是永远地走不出柴达木的了.我为您,奉献了我的青春与健康;您也给予了我一辈子的事业与'财富'.我的个性里,已融入大戈壁的辽阔与旷达;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巴音河湛蓝激情的河水;我的灵感中,迸发着只有柴达木夜空里才有的一颗一颗璀璨的大星星.待到《大戈壁》写峻出版,我很难会再来柴达木来看您,但我一定会寄一册《大戈壁》,让柴达木的友人在巴音河畔,寻一个并不惹人的小小地角,擦柴引火,一页一页将这二十万余字的小说焚烧,以祭奠我在柴达木生活过的一切,以感恩我在柴达木的所有友人,以记录某一段我的人生在柴达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丽江     
第一次听说丽江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没有多少地理知识的我只知道那是个离西安很远很远的美丽地方,住着一群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们,就好似外星际一样充满着神奇。第一次看到丽江的照片是工作以后,恰恰刚从桂林旅游归来,漓江的甲天下还在目中,乍看到丽江那美得沁人心脾的蓝,就无法再割舍,就这么想着,念着,一年一年的过着,终于,现在离那个地方越来越近了,就要去到那片向往已久的土地,这个时间我仅剩下无法抑制的心跳和喘息。入夜时分,天色已经暗淡下  相似文献   

13.
古蔺今世纪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转战古蔺54天,长征精神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14.
下篇 有一个叫桂芳的女人在叫我:“哎,我认识你,你还记得我吗?” 我仔细看她,想起来了。三年前,我到柴达木位居世界海拔最高的钻井队采访,正逢桂芳从四川来柴达木西部丈夫工作的钻井队生孩子。那里叫狮子沟,是连狮子都不敢去的荒山,每一口水、每一粒米都要从外边运进去。桂芳到山下基地生了一个儿子,就回到山上坐月子。住在简陋的活动板房里,  相似文献   

15.
赖丁 《中国西部》2013,(29):164-167
去过一次重庆黔江,是在重庆市刚刚直辖一周年的1998年初秋。那是一次日常性采访,在黔江停留的时间却很短,但是那里淳朴的民风和广场上每天晚上成百上千人齐跳土家摆手舞的场面,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黔江的土家风情成为我心中的一个“结”,所以,总想找一个机会再去走一趟。时隔多年,我终于有机会再次走进了黔江,走进这片土家人世代居住的土地,真正品位到了这里浓郁的土家风情。  相似文献   

16.
表海油田地处柴达木盆地,是全国自然条件最艰苦的油田。秦文贵同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青海油田工作17年,其间曾有两次机会离开这个艰苦的地方:一次是1993年,组织上派他到加拿大留学,13个月后,加方的阿凯塔石油公司总裁见他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要以月薪2万元人民币,五年后负责办理家眷定居手续为条件,聘他留加工作;另一次是他从加拿大留学回国后,南方一家石油公司又要以月薪3000元的待遇,聘他到南方提任钻井平台监督。但是,这两次他都没有去,没有离开柴达木。是什么力量这样紧紧地吸引着他呢?是他对柴达木的一片深深的情。那深…  相似文献   

17.
红安人奔小康张剑虹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迷人的土地!两百多位将军从这里走出;两任国家主席在这里诞生!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座山都蕴含着一个悲壮的故事;每一条河和流淌着一段神奇的传说;每一片云彩都记述着一个优美的典故!这片神奇、迷人的土地就是红安县!在...  相似文献   

18.
21至41岁(1966-1986),除了1970年去省"五七干校"学习一年之外,我的青年、壮年时代,也就是人生最美好的20年岁月,全部献给了柴达木.献给了这一片僻远、荒芜,却又充满了生机与奥秘的土地. 这期间,三年在青海农业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1966-1969),八年在大柴旦镇柴达木汽车修理厂(1971-1978),八年在德令哈市州府所在地的海西州文联(1979-1986).  相似文献   

19.
独联体客居琐记(三)食在繁忙热闹的巴扎上,中午时分,国内往往是买一盒快餐就得了。在比什凯克巴扎上,午餐更简鱼,一片面包加上一块炸肉馅饼,二片西红柿,二片洋葱。吃生菜有好处,维生素破坏少,不易得癌症。吃生的可保护维生素,吃凉的,我就不敢恭维了。一次在巴...  相似文献   

20.
刘洋 《环球财经》2011,(11):98-101
没有家酿俱乐部,就没有硅谷引以为傲的车库文化和创业浪潮。只有理解了家酿,人们才能够从硅谷纷繁复杂而又大气磅礴的历史中解读出这片土地神奇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