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行购并冲破了国内市场的局限,市场外银行购并渐成趋势。本文思考了市场外银行购并的动因和消极影响。动因主要体现在寻求利润增长点,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和为银行改革寻契机。而其不利的方面则规模不经济、成本高昂、员工士气低落和文化冲突。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银行如何在市场外银行购并中趋利避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史其禄 《金融论坛》2001,6(9):57-61
本文从新加坡发展银行购并储蓄银行的宏观环境开始入手分析,着重分析了亚洲银行业整合的动力和趋势特点.然后,对比发展银行在购并前后劣势和优势转变,并结合分析新加坡金融服务业的竞争特点,说明发展银行购并储蓄银行的原因.本文不着重分析购并的详细条款,而是重点对比购并前后发展银行业务规模、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变化,以及在新加坡银行业中地位的提升,来综合说明购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本文从四个方面总结、引申了银行在购并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亚洲地区银行如何通过收购和兼并建立核心竞争力,这一切对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主要金融购并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金融》2002,(1):53-55
一、市场势力理论(Market Power)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购并活动的主要动因是因为藉购并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从而能相应增强自身对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购并现状及变化(一)国际银行业购并现状。公司购并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金融业的购并也不例外。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银行业延续了90年代初开始的购并浪潮,银行购并的消息不绝于耳,购并行为此起彼伏,这进一步体现了全球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组织体系的集中化。不仅大量的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相互整合,一些国际排名前列的大型银行之间的购并也是高潮迭起,各领风骚。2003年,英国第一大银行、全球第三大银行汇丰控股以142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加坡发展银行购并储蓄银行的宏观环境开始入手分析,着重分析了亚洲银行业整合的动力和趋势特点。然后,对比发展银行在购并前后劣势和优势转变,并结合分析新加坡金融服务业的竞争特点,说明发展银行购并储蓄银行的原因。本文不着重分析购并的详细条款,而是重点对比购并前后发展银行业务规模、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变化,以及在新加坡银行业中地位的提升,来综合说明购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本文从四个方面总结、引申了银行在购并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亚洲地区银行如何通过收购和兼并建立核心竞争力,这一切对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全球银行业购并浪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业购并的特点和后果 与以往各轮银行业购并浪潮相比,这一轮全球银行业购并浪潮呈现出如下特征: 1.这是一轮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浪潮.除美、欧、日等金融三强是这轮全球银行业购并的重心外,南美、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卷入,且不限于国内银行的重新整合,跨国购并也出现了几大案例.  相似文献   

7.
一、国外银行购并重组的浪潮及特点 9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日益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强,为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银行业加紧了调整、兼并、重组.当前,西方的银行体系正进行着一场巨大的前所未有的购并重组活动.仅1998年1月至10月,全球排名前200家的大银行中涉及并购、重组的就有4家,达16宗之多.在头号西方经济强国--美国,自1995年来迄今,美国银行业的购并案例已达2100家.  相似文献   

8.
一、购并活动的动因 (一)促进行业集中 合并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表现为一些主要银行业务集中于几个较大的竞争者中。比如,五个大银行(花旗集团,MBNA集团,第一银行,JP摩根大通,PROVIDIAN金融公司)共同控制了超过60%的信用卡市场。在公司信贷方面,5家最大的玩家(JP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美洲银行,瑞士信贷集团及德国银行公司)也控制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在按揭领域,最大的10家公司控制着40%的市场。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30家最大  相似文献   

9.
朱新  朱华 《金融科学》2001,(2):101-102
在最近一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各大企业、大银行的购并风潮从未停息过,通过购并,实现低成本扩张,谋求垄断,获取高额乃至超额利润,购并已成为企业大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大银行的购并浪潮独领风骚,尤其是美资银行的购并风起云涌,特别鲜明,意义深远,一是求大,自1995年8月,美国化学银行和大通银行达113.6亿美元的合并开始,到1998年4月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美洲银行和国民银行,第一银行与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宣布合并,六家金融机构合并成三大集团,涉及合并金额达1686亿美元,1998年,全美11大银行中,有7家涉及购并活动,全年银行购并案例达1000多家,整个银行业购并交易额近3000亿美元,银行总数由80年代的14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8700多家。二是求全,随着美国参众两陆军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禁止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业务相互渗透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不仅刺激了美国银行业的购并,而且在金融竞争日趋全球化、白热化的情况下,混业经营、经营多元化、发展全能型的金融“超市”已成时尚。三是求优,1997年,时称“大脑”与“肌肉”结合的美国第三投资银行与天威证券的合并,是实现优势互补的典型。这种从事批发业务的投资银行与从事零售业务的证券经纪公司的购并,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的购并,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结盟、整合等,精减了机构,裁减了冗员,优化了组合,充分调剂了资金强化了优势,进一步优化了金融资产结构,提高了金融竞争能力,拓展和优化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避免了两强相争造成的两败俱伤的恶果,四自筹资金收购,控股等形式并购,其次是在整合发展上求新,各银行之间的购并是通过采用新的金融工具,开办新的业务品种,大力发展现代化电子网络银行,发展新领域,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五是求效,从购并方案出台到最后整合,其成功率都是史无前例的,购并后所取得的成效也令人刮目相看,从美国2000年7月《银行家》杂志公布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名情况看,美国入围银行达199家,比前两年分别增加17家和45家,美资银行的盈利能力、资本回报率、资产回报率迅速提高,入围银行的税前盈利总额达1032亿美元,占1000家大银行决盈利的1/3,税前盈利计算的资本回报率为30.5%,大大高于欧、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并购重组是长期以来各国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的动因和绩效上.本文提出“银行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将其分为微观动因模式与宏观动因模式,并进一步将两类动因细分为内涵式增长动因与外延式增长动因,构建了独特的分析视角.通过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比较国内外银行并购动因类型对于绩效类型(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结合我国银行业并购的障碍与困难,对我国银行业并购在未来的健康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全球金融服务业整合看银行业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范围金融服务业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期,金融业整合无论从数量看,还是从金额上都创出了历史纪录.在竞争中,全球金融服务业参与者以银行为代表,分为欧资银行、日资银行、美资银行和亚洲银行四大集团.整合潮流从美国发端,迅速地波及到欧洲,在欧元区正式成立后,整合则向着深度扩展.相比之下亚洲进程则相对缓慢,但是在以欧资和美资为主导的整合潮流冲击下,速度有逐渐加快的趋势.市场普遍认为,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购并,可能成为解决亚洲金融危机的一剂良方.目前这股整合潮流已经在大型银行之间,以及大型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之间展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立法动因和市场最新发展,阐述了美联储对银行控股公司的持续性监管、监管评级和监管协调,详细分析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有关银行控股公司的改革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集团监管和银行控股股东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第一部分:关于世界金融体制的主流趋势 20世纪,全球金融业完成了混业--分业--混业的戏剧性轮回.进人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企业间一浪高过一浪的购并浪潮,呈现出巨型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特点:金融购并不再是简单的同业合并,而是银行、保险、信托等跨行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朴的购并,特别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力,加快了国际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跨国银行海外经营动因研究——基于中国市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不同时期进入中国的各国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期讨论影响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不同阶段影响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因素不一致,但跟随客户动机是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主要动因,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产生的市场机会也对跨国银行的进入起到了积极的影响。1985~1996年样本期内,跨国银行进入动因区位优势假说得到了实证的支持;同时,不同阶段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及中国市场的风险因素也影响到跨国银行的进入速度。第二阶段的数据检验表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创新步入加速期,涉及利率汇率和融资结构等方方面面,金融业态朝着多元化方向演进,表外业务在此大环境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由于面临来自市场、监管和同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银行自身也有发展表外业务的强烈内生动力。可以说,表外业务是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应客观地认识到,表外业务有许多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需要对其进行审慎的风险管理。本文对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态势、动因及风险识别防范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考察1997-2002年间银行和保险公司并购所产生的财富效应。我们发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及非金融公司的并购不同,银行保险不管是对购并公司还是对目标公司的股票持有者都带来了正的财富收益。更深入的分析显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形成购并公司股东财富收益的两个重要因素。购并公司高额非正常收益显示多样化经营的正效应可以降低系统风险。这些及其相关结论都可以支持银行保险有其特殊之处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17.
一、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作用 (一)追求价值最大化是现代商业银行并购的基本动因.并购可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降低成本,扩大规模.规模大小对银行获得竞争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银行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赢得更广泛的客户信任,大大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效扩充银行的整体价值,从而成为银行并购的最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与服务跨市场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市场效应是金融创新的动因,也是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本文从金融创新理论出发,阐述了国内商业银行跨市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内涵、特点及其效应,以深圳银行业为例,将金融产品与服务跨市场创新归纳为银行传统业务整合创新、银行传统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交叉创新、银行服务与非金融服务业组合创新、深港两地境内外市场联动创新等四个方面.作者还提出加快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跨市场创新的策略是:建立跨市场金融创新机制,培养跨市场金融创新人才,防范跨市场金融创新风险,完善跨市场金融创新监管,营造跨市场金融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9.
李宽  周好文 《新金融》2005,1(4):10-13
全能银行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演化过程,有其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微观经济动因。全能银行可归结为四种模式,即英国式全能银行模式、美国式全能银行模式、德国式全能银行模式和全金融全能银行模式。各种全能银行模式是与各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相适应的银行组织形式。中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应服务于中国企业集团的国际市场战略,应整合国内市场的银、证、保等业务,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  相似文献   

20.
祁敬宇 《银行家》2001,(1):148-150
最近10年来,国际金融界合并司空见惯,仿佛进入"战国时代",银行业购并狼烟四起.日本银行业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讲,日本的金融史就是一部银行业的合并史.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采取金融超前发展战略,支持、鼓励并积极推进银行业的集中与并购(这是与欧美国家不同的).当今日本许多著名的大银行,如第一劝业银行、三和银行和樱花银行等皆是若干银行合并的结果.在这些银行的合并中,既有在政府的撮合下,由一家较强的银行挽救一家危机的银行的"包办婚姻",如1996年日本住友银行收购了大和银行在美国的附属机构,并买下了在大和银行在美国的大部分贷款资产,两家银行在1996年10月已经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也有"两厢情悦"式的"自由恋爱",如东京与三菱银行的合并,由于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发达,因此可相得益彰,在国内外开展更全面的银行服务.其用心皆在于全面发展综合性的国际大银行,逐鹿国际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