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徭役。即古史上所谓力役之征,是最高权力机关的封建政府向农民榨取的“无酬剩余劳动”。秦汉时,它包括兵役、劳役及其它杂役。西汉封建王朝的力役之征,名目繁多,办法严苛,其繁重远重于租赋。 在封建社会里,徭役普遍存在。西汉也是如此,广大劳动者身上的兵役、劳役负担相当重。 汉代徭役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劳役负担往往比兵役负担更沉重。一般地说,西汉的兵役承秦制,但也有不同:一是服役年龄逐步增大。景帝二年前,应是十七岁始傅。据秦简《编年纪》载,秦昭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在“今元年”,即秦始皇元年“喜傅”,正好十七年。汉初因战争频繁,也只好承秦制。刘邦“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就是证明。到了景帝二年,经济恢复,战事减  相似文献   

2.
北魏前期徭役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北魏前期徭役征调的对象及其变化拓跋魏是十六国内迁诸族中入塞较晚的一支,而且当它征服周边诸族和初临中原之时,还处于刚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的发展阶段.在征调徭役方面,即具有与其社会发展水平和情况相适应的特点,也有在前代和同时并存的其他政权影响下不断沿袭汉族封建徭役制的倾向.而徭役征调对象所呈现的复杂情况及其变化,正是这一历史特点的重要表现.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徭役征调的对象,可以粗略归纳为三种情况,现逐一介绍并述其演变如下.  相似文献   

3.
西夏春季修渠徭役出工日数从5日至40日不等,这不仅与西夏计田出役的徭役科派制度有关,同时也和西夏每年一交之租税簿册的编制与呈递过程有关。这种税账内容不仅包含赋税数据,还有徭役日数,税账在下一年的二三月递交中央,中央根据此账制定春季修渠、科派徭役事宜。同时,春天修渠“百伕免一伕”的纳椽免役制中,“百伕”和西夏迁溜掌百户的籍帐制度有关。西夏税账分为几种类型不同、用途不一的文书,但相互间联系紧密。西夏除了独有的民族籍帐制度与唐宋有所不同外,也继承了两税法以来以土地为中心的中原籍帐制度这一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明代免除徭役的条件和专业役户的优免 在明代,人们要免除徭役负担,除了用非法的流亡方式逃避之外,就只有具备免除徭役的合法权利。徭役本来就不是人人都必需服役,一向都有免除徭役负担特权的人。最早免除徭役的记载,见之于《周礼》,叫“施舍”,秦汉以后,叫“复除”,到明代则叫“优免”。照《周礼》记载,小司徒主管徭役的“施舍”即免除,乡师、乡大夫根据应该服役和免役的标准分别编定承充徭役和免除徭役的册籍:“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募,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以岁时入其书。”这里所讲的服役和免役的原则或基本精神,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将它们继承下来,一直到明代还是这样。 《周官》规定的上述免役办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根据生理的或身体的条件而规定的免除;第二种是根据人们的社会经济条件而规定的免除。第二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负担有专业徭役而将一般的徭役负担免除;另一类是对于具有特殊身分、地位和  相似文献   

5.
常为今人称为“庄园”的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例证 ,实际上只是一般的封建大地产 ,它们都不是最基本的、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单位 ,也没有什么独特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 ,因而不具有“封建庄园”的基本特征 ,与其时大量存在的一般的封建大地产 ,也并无区别。“闭门为市”的生产方式不大可能 ;大地产的所有者未见“族长”迹象 ,且并非都是世家大族 ;居住关系也不是以“庄园”为范围的“聚族而居” ;封建大地产上的生产者佃客、部曲等也未必都是族众。“庄园与家族二位一体”的看法并无事实根据 ,所谓“庄园”也不具有“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形态结构的重要特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整个宗族的有组织的聚族活动尚不多见的原因或即在于还未形成宗族共有的族产。  相似文献   

6.
许慎《说文·贝部》记载,“赀,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二即夷切。”以为“赀钱二十二”乃“二十三”之误,并引《汉仪注》及《论衡·谢短篇》论曰:“然则民不徭,谓七岁至十四岁,赀钱二十三者,口钱二十併武帝所加三钱也。”今本《辞海》似乎也是采用段玉者裁的解释,在“赀”字条目下,径云:“赀,汉代对未成年人所征的赋税。《说文·贝部》:‘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三’。参见‘口赋’。” 段玉裁对汉律此律文的解释似不确,因为“赀”,许慎释为“小罚以财自赎”,故“民不徭,赀钱二十二”一言中的“赀”,也应属于罚钱范畴。既然是罚钱,就不可能指尚未承担国家徭役的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而是指应服徭役但又未能亲往践役者。  相似文献   

7.
三明清时代,在封建政权之外,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压迫和控制,又通过一条“私”的体系,集中了族权、神权、夫权等诸种力量,并巧妙地利用原始公社制和奴隶制的残余来进行统治,它为束缚农民的极重要的绳索之一,是封建政权的补充工具,也是地主经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我们近来发现福州叶氏家族于清代末年编有《三山叶氏祠录》一书,其中所载颇能反映此种情景,兹将该书卷四中有关文字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文契可知 ,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存在下列一些特点 :第一 ,地权分散 ,这是遗产均分制造成的 ;第二 ,子孙可以典卖遗产中个人受益权 ,但需尽必要义务 ;第三 ,遗产继承中存在的抽长制 ,是封建宗法残留 ,而“膳田”、“寡守田”等则是一种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作过集中扼要的说明。虽然他们立论的根据不同,有的根据西欧领主制,有的根据俄国领主制,有的根据中国封建地主制,但都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共性。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结合晚近历史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领会经典作家的这些论断。我们的讨论是围绕着标志封建经济时期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是了解封建生产方式以及封建社会的关键。封建社会里,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我们就以农业中的劳动者与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相结合的方式为例,说明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暂不涉及其他。  相似文献   

10.
唐代前期,生产编组是在均田制度的形式下完成的,农民从国家手中取得份地,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的生产单位,生产的基本内容是农业耕作,辅以蚕桑布麻等手工操作的家庭副业,个体农户以这种经营方式,内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外以应付国家的赋税徭役。在这种经济结构之上,产生出唐代强大的封建大一统帝国和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从唐代中叶以来,随着均田制度的崩溃,租佃关系的发展加快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和失去土地、依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构成社会上对立的两极,代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主流。伴随这一基本变化而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标志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赋税和徭役,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赖以生存、运行的重要经济支柱,是统治者对广农民和一般平民进行剥削的主要经济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调节其阶级矛盾和内部矛盾的重要工具。对其进行研究,对于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去年(即1984),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钱剑夫先生的大著《秦汉赋役制度考略》,读后颇有收益,谨向学界、读者作一推荐。 (一) 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封建统治政权的兴衰关系十分密切。秦汉统治者如何对人民进行剥削?为什么轻徭薄赋能提高农民积极性;能促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而聚敛无度,徭役无期,则又每每造成民众怨声载道,以至山穷水尽,国无宁日?作者力图以详尽材料说明之,对每个朝代某种具体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与统治政权的兴起、发展、上升、衰亡之间的联系,从纵的方面作了比较详  相似文献   

12.
遏制企业“一把手”犯罪刻不容缓导致企业"一把手"犯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封建特权思想的遗传。少数企业"一把手"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官本位思想往往促使一些本来缺乏免疫力的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特权意识,追求特殊的物质利益。二是选人制...  相似文献   

13.
腐败表现为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其渊源于几千年封建私有经济社会,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封建糟粕思想在新时期的一种表现。改革开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腐朽思想也趁机而入,那些头脑中残留着较浓厚的封建极端个人主义的人与之一拍即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  相似文献   

14.
明朝的赋役黄册制度 ,因外国白银的输入而产生一条鞭法的改革 ,使政府统治农村社会的模式 ,由束缚人身的户役制度走向摊丁入地的货币税制度。但是 ,在商业方面 ,明朝政府以里甲制控制商人的模式 ,不单没有因为白银的涌入而放松 ,反而有所强化。京师各仓场库局的商人 ,和盐政开中法下的边商内商 ,都如同里甲制下的百姓—样 ,被政府以户口登记的形式束缚人身 ,强制服役。而万历四十五年 (1 61 7)在两淮盐政制度中形成的纲法组织 ,和定期编审户口、制定徭役的里甲制 ,在理念上和操作上 ,也无分别 ,因此 ,纲法可以说是里甲制在商业上的实践 ,是商业里甲制。  相似文献   

15.
论及明代政治的特点,当今史家无不首先谓之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若较之以汉唐两宋,就中国封建政治总体趋势而言,这一通行的概括基本上可以成立。但具体到有明一代作前瞻后顾,又不难发现,洪武朝登峰造极的君主独裁和中央集权体制没有也不可能始终如一,而从宣德时便开始制度化的削弱:阁权渐重,浸蚀君权甚至使其旁落;地方巡抚“如高山大河,奠润一方”,具有较大范围的相对自主自决权。而后者作为洪武体制削弱的突出标志在明中叶以来赋役制度改革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北魏的租调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赋税制度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它是魏晋租调剥削办法的延续、发展,并成为北朝隋唐(两税法成立之前)时期封建政府对广大农民进行赋税剥削的基本模式。然而,北魏租调制度自身亦经历了不断变化、演进和逐渐趋于相对完善的过程,并对这段历史的复杂关系,拓跋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考察北魏租调制度,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加深理解当时历史的进程。本文拟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先就北魏前期(孝文帝改革之前)的租调制度再作一些探索,提供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参考。至于孝文帝改革后实行的新的租调制度,以及与租调制度密切相关的徭役之征,因篇幅限制,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役制很复杂。《明史·食货志》是这样记载的: “役曰里甲、曰均徭、曰杂泛,凡三等。以户计曰甲役,以丁计曰徭役,上命非时曰杂泛。皆有力役,有雇役。府州县验册,丁口多寡、事产厚薄,以均其力”; “役法定于洪武元年。田一顷,出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黄册成,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以上、中、下户三等,五岁均役,十岁一更造。一岁中,诸色杂目应役者,编第均之,银力从所便,日均徭,他杂役曰杂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其经济基础以稳定政权,总是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列宁指出:“任何阶级的政权都必须为它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服务。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封建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小农经济。为了扶持、发展这种个体小农阶层和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封建政权千方百计地致力于“抑商”。这种情况,竟延续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达二千多年之久,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所能带来的种种变化和进步。  相似文献   

19.
我在《北魏前期徭役问题初探》①一文中,着重讨论了北魏前期徭役之征从落后、原始的状态走向制度化的趋势,强调了对州郡百姓征役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现在接着来谈自孝文帝改革以来的北朝徭役制度和徭役之征的轻重问题。 一、孝文帝改革以来北朝诸政权关于徭役的条令 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孝文帝始行均田制,接着于下一年又颁行了三长制和改革赋役制度。关于改革租调问题,我已撰《略论北魏孝文帝以来的租调制度》一文②。这里就谈孝文帝太和改制中所涉及的摇役问题。《魏书》卷110 《食货志》云: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茶马政策述论——明清茶法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法在我国产生于茶叶成为商品之后的中唐时期。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茶叶功效的逐步认识,其利益著,其法规也随之日变月更,“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马;曰商茶,给引征课;曰贡茶,则上用也。清因之”。可见明清时期茶法相袭,更趋完备。无疑,茶法是封建统治阶级限制和控制茶叶生产、压迫和剥削茶农、掠夺和独揽茶利的一种手段;但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茶法对制茶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