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绮桦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6)
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空间布局、选址和建设安全性的合理性的评估。本文基于广州市应急办所提供的应急避难场所数据与及实地调研和文献采集所得数据,构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框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方法和GIS缓冲区分析,对广州市的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适宜性开展了评估。结果发现广州市十大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适宜性较为理想,但总体上却存在应急避难资源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分化大,用地集约程度、避难服务覆盖、规划布局标准亟需提供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应用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等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在耕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从土壤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剖面构型、气候、土壤管理等5个方面选取14项指标,对麦积区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影响该区耕地地力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麦积区耕地地力等级可分为5等,1~5等地,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74%、9.18%、56.84%、30.45%、1.40%,其分别对应国家6~10等地;通过层次分析组合权重分析,灌溉能力、年降水量、有效磷、坡向、有机质为影响该区耕地地力最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并亟待开展.基于RS和GIS技术,充分运用RS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和GIS技术在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建立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GIS数据库支持下完成整个评... 相似文献
4.
基本农田整理示范区的土地质量评价——以河南省嵩县田湖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嵩县田湖镇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把对土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确定为评价因子,选择8项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了质量等级评价.从成果可以看出:土地适应性评价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镇存量土地盘活难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城镇土地储备适宜性评价体系,对城镇建成区内所有地块的储备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包括年度储备适宜级,储备方式适宜级,储备用途适宜级,储备适宜宗地单元四个级别,分别提供适宜储备时间、适宜储备方式、后续开发适宜用途及程度、储备限制因素等信息。评价结果可为土地管理者提供详实直观的土地储备信息,为空间上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城镇存量土地,优化城镇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6.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以主流GIS软件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LSES.该系统集数据管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评价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为土地管理、规划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空间分析和辅助预测工具.实例研究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分析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分析,较少涉及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分析,这是和投资效益分析原则相悖的,也不符合国家进行土地整理所提出的三效益协调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效益分析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以促进我国土地整理的事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模型的土地整理规划方案比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型,比较土地整理项目不同的规划方案,为规划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实例验证法。研究结果:对重庆市偏岩镇土地整理项目3个不同规划方案采用带AHP约束锥的DEA方法计算出其效率值分别为:0.95871、0.96881、1,方案3为相对有效方案。研究结论:带AHP约束锥的DEA方法把传统DEA方法对输入输出数据的客观分析与决策者的主观偏好结合起来,应用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土地复垦既是生产建设损毁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的过程,又是土地复垦相关人之间就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拟损毁土地预测、土地适宜性评价、拟复垦土地利用类型与质量确定、土地复垦工程设计等的平衡过程,且结果与复垦土地质量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发现土地权利人和复垦义务人在复垦目标、复垦报告编制人、复垦义务人与政府管理人员在复垦技术、复垦义务人和地方政府在复垦管理环节均存在讨价还价行为。建立土地方案编制主体制度、土地复垦替代方案制度、复垦保证金制度和全程公众参与制度可以有效规避复垦面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柳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直接的要求就是高投入、高产出,同时要求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性及城市环境的适应性,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本文建立起多层次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柳州市区及下辖6县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同时提出了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以山东省沿海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山东省沿海城市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建立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考虑自然防护能力、监测预警能力、社会防灾能力和恢复重建能力。其次,运用层次分析和Critic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市的综合得分。根据各城市得分得出结论:青岛、烟台和潍坊防灾减灾能力较好,威海和东营防灾减灾能力居中,滨州和日照防灾减灾能力较差。最后,针对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探讨应用空间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方法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思路后,以琼海市的3个乡镇作为试验区,选取了8个指标(影响因子)作为测试属性,共提取了67个样本,运用C4.5算法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树并进行了分析,表明所得规则符合实际且易于理解.然后运用规则对试验区土地进行评价,并与应用其它评价方法所得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不依赖于经验知识,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准确率,能够满足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阐明城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评价武汉市都市圈内的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研究方法:多因素加权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明确了城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必须以生态为前提;(2)进行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分析,并指出其空间分析必须在同一尺度下进行;(3)探究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的发展方向。研究结论:武汉市都市圈工业用地呈集团式发展,应当控制其向生态敏感区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县域尺度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情况,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以 重庆市荣昌县为例,采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了地形、社会条件和生态安全3大类8个指 标,建立了适用于浅丘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荣昌县中心城区生态景观格局和建设用地 生态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荣昌县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生态景观指数差异较大,但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 均匀。荣昌县中心城区适宜分布建设用地的面积大,未来城镇建设开发潜力大,其中最适宜和适宜开发的 面积为1.288 55万hm 2 ,占中心城区面积的34.85%;可适度开发的土地面积为1.0 59 878万hm 2 ,占中心 城区面积的28.67%。因此,今后荣昌县应在生态环境许可的条件下,采取差别化政策对待不同区域土地 利用与保护,更加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通过对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原平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方法 文章基于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建立农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刻画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适宜性分级图,进一步叠加原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农业优化布局分析。结果 原平市农业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只有14.82%的区域适宜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53.21%的地区基本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31.97%的地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同时,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中约有15.3%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限制了该市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结论 与传统的土地适应性相比,该研究嵌入了社会经济因子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如何进一步挖掘更全面表征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全面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区域有别、因地而异的评价体系标准,是加强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构建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安置区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陕南移民工程科学选址提供借鉴。[方法]以陕南汉中市勉县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共15个指标构建移民安置区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将勉县全域划分为安置区选址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并对已建安置区的空间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270. 19km~2、499. 48km~2、894. 07km~2、742. 25km~2,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 23%、20. 76%、37. 16%、30. 85%;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青羊驿镇中西部,褒城镇、老道寺镇、勉阳镇、周家山镇等镇的南部,以及温泉镇和定军山镇的北部。一般适宜区多分布于最适宜的外围;现有的80个已建安置区中,有30个处于最适宜区,36个处于一般适宜区,11个处于较不适宜区,3个处于不适宜区。[结论]陕南移民安置区建设应在空间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做到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保障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移民搬迁后的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8.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平原地区采煤塌陷地资源调查与农业复垦评价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全景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2):46-48
提出了采煤塌陷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和目标体系,以济宁市为例对平原地区采煤塌陷地进行了系统分类,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塌陷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塌陷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依据和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土地类型反映了自然地理特征的同质性。为做好农用地保护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等要求,有必要开展以土地类型为单元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在构建的西峡县土地类型的三级分类框架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叠置法与自下而上的合并法划分土地类型。其次,以土地类型的最小单元为评价单元,综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分别建立了针对耕地、园地和林地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求和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西峡县各类农用地的适宜性。结果 (1)西峡县的土地类型有3个等级,包括14个土地类、299个土地亚类和570个土地单元。(2)西峡县86%以上的区域为林地适宜区,约47%的区域适宜园地,而只有13%的区域适宜耕地。(3)各类农用地的高度适宜区(S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河流谷地地带。各类农用地的勉强适宜区(S3)在空间分布不均匀,且研究区北部的大部分山地区域均不适宜(N)作为耕地。结论 基于土地类型的适宜性评价可以识别潜在适宜作为农业利用的土地,并可为农用地的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