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首先要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金融改革完成了吗?或者是把这个问题缩减到银行体系,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完成了吗?表面上看中国的银行现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银行,我们拥有世界第一的银行,世界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已经上升到市值第一,我们目前盈利水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2.
王松奇 《银行家》2013,(10):5-6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如果从1996年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算起于今已历时18年时间。为什么会有这么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中国的金融单项改革在国民经济全局的地位历来不高,因此,遇到一些大事或领导人认为有更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完成,金融某单项改革就会被搁置一旁,因此,我们切不可因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历时已超过美欧日韩等经济体就认为中国以稳健闻名于世,所有改革都经过深思熟虑,这样的误解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事实上,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利率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备受打击,也加快了金融改革的进程。同样,中国经济发展在面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暴露出了在金融结构以及应对金融风险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推行金融改革是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分析了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为推进金融改革进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谁来配置中国的现金流--中国筹融资结构及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得出在新经济条件下股权资本主义伏于银行资本主义的结论,然后分析了股权资本主义下,也即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金融体系下,宏观金融结构和微观金融结构。以此为参照系,又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分别指出了中国目前银行、债券市场、股市所存在的问题。文章的第三部分,针对中国目前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井华 《国际融资》2007,(1):34-36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讲述了一个故事:2006年早些时候,我曾经与日本软银集团的的孙正义谈起中国互联网经营,说工商银行今后4年内将把50%的业务移转到网上银行,10年内可能达到70%.孙正义讲,那时候工商银行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听了他的讲话,我确实有些震动,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能和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划等号吗?但是我又想,为什么不能呢?姜建清认为:  相似文献   

6.
农村合作银行推进股权管理改革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是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省份,义乌市农村信用联社是浙江省首批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模式的三个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经过一年多工作,于2004年12月正式挂牌开业。本次农村信用社改制中,产权制度改革是重点和难点。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只是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的  相似文献   

7.
引言:对现代银行和现代银行体系的再思考在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成功上市、中国工商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关键性步骤已经完成的背景下,关于银行改革的理论探讨逐步进入对改革所造成的制度与财务效应的争论,如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参股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银行法人治理在特定的改革措施和步骤安排下是否出现质的变化、银行财务指标是否随改革而逐步好转。事实上,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在银行改革的进程中,什么才是真正的改革目标,即什么是真正的现代银行和现代银行体系,如何实现从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的转型。在当前的理论分析上,传统银行与传统…  相似文献   

8.
国有银行海外上市:是开始而不是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将以银行改革过关之年载入中国金融史册:中国建设银行步交通银行海外上市后尘在香港挂牌上市;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银行海外上市筹备工作也进入了关键阶段,计划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周小川曾指出:股改上市是国有银行改革的里程碑.通过股份制改革,特别是转变为上市公司以后,国有商业银行外部制约问题和内部改革动力问题都将得到改善.解读银行业的这段改革新历程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9.
《新疆金融》2013,(2):1-51
"影子银行"概念起源。影子银行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源自传统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渴望。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体系助推了危机的扩大与蔓延。我们认为影子银行代表了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间的博弈,正面与负面作用兼备,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中国式类银行的问题。和美国金融危机中的影子银行相比,中国所谓"影子银行"不仅监管体系、经济环境、政策背景不同,也尚未出现2007年金融危机时美国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经营"、"主要以金融衍生品为交易品种"的两项特征。我们认为"中国式类银行"这一称呼更为妥当,其风险的实质是通道问题,传统银行通道无法满足融资与投资需求。中国式类银行。面对通胀压力传统银行需要类银行业务保证规模而投资者需要类银行产品对资产保值增值。中国式类银行的发展是传统银行这一供给端与投资者这一需求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国式类银行可以用"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类信贷业务,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完成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等活动的信用中介称为类银行"进行广义上定义。划分为:银行主导型类银行、采用传统银行模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少受到监管或无监管下的类银行共三个层次,规模分别为:10.3万亿、10.2万亿和5.3万亿。中国式类银行的未来。解决中国式类银行的问题,需要从金融改革入手。中国金融体制发育的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将是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对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适度监管,既需要避免金融风险,又不要伤及创新的动力。对于目前的影子银行,对于市场化的合理部分,应该通过金融改革来满足。对于非市场化、仅为不受监管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强监管。金融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金融改革不仅能够解决目前的中国式类银行问题,也将对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逐步的利率市场化与褪去政府隐性担保将改变目前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情况,重塑投资者风险和收益意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将对我国居民大类资产配置产生结构性影响,同时金融行业中多元金融占比将逐渐上升。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式类银行体系的问题不大,风险可控,通过金融改革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黄益平 《新金融》2020,(5):4-10
作为对中国40年金融改革的思考,本文旨在提出并分析下述问题:为什么中国政府在改革期间保持了对金融体系的高度干预?抑制性金融政策为什么没有阻碍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为什么近几年关于"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抱怨越来越多?我们国家的数字金融是如何领先全球的?中国这几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怎么积聚起来的?未来的金融体系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1.
本以台湾金融自由化中的银行民营化改革的经验谈起,首先论证了台湾银行业在民营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国在当前不宜过早地将银行业向民营资本开放的原因,并找出了关于中国银行业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为将来的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并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继2005年7月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作为配套措施之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对于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进而提出了有关深化改革,完善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凌涛 《新金融》1994,(2):9-11
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是当前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而要想在现阶段完成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作者认为在专业银行之外发展商业银行就不失为现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种现实选择,其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组建股份制银行;2.吸引外资银行和组建中外合资银行;3.在现有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将它们改造为合作银行。其中首推组建股份制银行是最适宜的渠道,当然,在专业银行之外发展商业银行,并不能取代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因为前者是当前改革的现实选择,后者是今后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杨培新 《金融研究》1980,(S1):443-453
今年二月,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杨培新同志在银行干部轮训班上作了《关于经济改革和银行改革问题》的讲话。兹将关于经济改革问题予以发表。关于银行改革问题,将在本刊改为月刊后的第一期(七月五日出版)刊登。  相似文献   

15.
纵观各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各国的银行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亚洲国家,如二战后的日本在其财阀瓦解之后,从中小企业间与旧财阀系的大企业间相互持股体系开始,各大银行特别是日本央行对于推进这一体系的完善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中国40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银行机构成为经济发展与改革进程大舞台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宏观金融政策2007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曙松 《浙江金融》2007,(2):4-5,14
在中国全面开放的直接推动下,2006年金融业发生了全面的重组,无论是银行、证券、保险,还是货币政策操作,都出现了重大的进展。在国有银行等金融市场主体部分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化重组的情况下,展望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前景,2007年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对原来金融体系中的空白地带、欠缺和不完善部分进行调整、补充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王丽美 《金卡工程》2010,14(2):245-246
中国加入2003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面对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带来的压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2003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完成股份制改造,除农行外纷纷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许多中小商业银行也先后引进外资入股.本文从外资参股中国目内银行的动因、现状等出发,分析了外资入股中资对中资银行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重点针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引起的关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考查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对外资八股中资银行的相关限制性规定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日本自1995年以来为改革金融体制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主题是引入美国式以直接融资为核心的金融制度,发展证券市场,实现由间接金融为主向直接金融为主的转变,同时拓展国际市场。但由于在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还要处理巨额的不良贷款,使其步履迟滞;更重要的是日本金融业内一直回避竞争,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低,因此尽管在形式上已具备了美国金融模式的框加,实质上还是以银行为中心的融资体制。迄今为止,改革从总体上看是不成功的。中国的金融结构与日本有类似之处,而且也面临着处理不良贷款的问题。日本的经验教训应对中国金融结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政策频出,促使银行业转变传统业务模式,进行业务创新。银证合作作为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窗口,合作模式创新是业务创新的基础。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金融市场改革政策的影响,探求银行进行合作模式改革的原因,最后具体就如何进行合作模式创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从1989年恢复或试办信托业务以来,已有十年了。其间历经四次大的整顿,业务时干时停。认真反思一下金融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很有必要。改革的初衷与现实的矛盾客观地讲,金融信托业在中国的兴起不完全是长官意志的结果。改革中,我国金融业传统的存、放、汇业务,以及对全社会资金筹集和供应的高度垄断已无法满足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后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试办金融信托业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现代金融信托与银行是世界金融业的两大支柱产业。金融信托业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各国不尽相同,但在经营方式上都与传统的银行业有本质的区别:银行是社会资金供求的中介,是间接信用活动,而金融信托业则是受托代客户管理或经营资金的中间人,是直接信用活动。现代金融信托业正是因为传统的银行业务已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才从银行业中分离出来。因此,金融信托与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两个性质不同的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