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志雄  李宾 《经济》2006,(11):52-53
埃德蒙·菲尔普斯是一个迟到的诺贝尔奖得主,年轻学生已经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人们在对这一奖项的公布感到突然之后,却也迅速地重新认识到它的理所当然200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S.Phelps)单独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之所以授予菲尔普斯此一奖项,是为了表彰他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跨期权衡分析上所作的研究。具体来说,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快速增长,是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但是政策目标总是面临着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矛盾——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应如何平衡?当前这代人的消费与未来几代人的消费…  相似文献   

2.
再谈“中国需要诺贝尔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保罗.克鲁格曼之所以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通过揭示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他的观点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最近,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小额贷款创始人穆罕默德?尤纳斯及其创立的格拉明银行。小额信贷在70年代发端于孟加拉国,它是满足穷人信贷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贷款对象仅限于穷人,额度很小,无需抵押,通过提供小额信贷,帮助贷款人经营小本生意,受到了穷人的热烈欢迎,并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如今,尤努斯创办的“穷人银行”已经成为100多个国家的效仿对象和赢利兼顾公益的标杆。需要指出的是,穆罕默德?尤纳斯及其创立的格拉明银行,完全是市…  相似文献   

5.
新年来临之前,中国政府照例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此番提出的2010年六大任务,其政策基调,并未出乎市场预期,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宽松"局面依旧.  相似文献   

6.
7.
杨光超 《商周刊》2011,(23):54-55
经过十几年发展,今日的城商行这支银行业"第三梯队"的能量开始厚积薄发。近年来,城商行动作频频,在资产质量、经营规模、业务创新等诸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并显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支昔日被视为"潜力股"的队伍,今日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蓝筹股”,吸引各方资金力量纷纷涌入,彰显着耀眼的资本潜力。  相似文献   

8.
孙晓胜 《环境经济》2007,(11):46-47
"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以"能源与环境"为年度主题,诸位科学大师就全球气温变暖、节能减排、新能源等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9.
10.
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EricCornell(39岁)、CarlWieman(50岁)和德国科学家WolfgangKetterle(43岁)。三位科学家在“稀释碱性原子中波色—爱因斯坦和冷凝物特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特殊成就。他们分享100万美元的奖金。WolfgangKetterle出生  相似文献   

11.
12.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经济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振中研究员、李仁贵编审主编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学术传略》(以下简称《传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版)一书不失为一本很有特色的全面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著作。本书既简明扼要,又准确详实,兼有学术著作和工具书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运清 《经济师》2006,4(3):23-25
从1969年开始至2005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总共有57位。他们的学术贡献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微观经济理论研究、一般均衡理论研究、经济学新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美国为什么‘盛产’诺贝尔奖得主”和“中国有利于重大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正逐步形成“这两个问题的分析,说明什么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并简要评论了诺奖得主赫克曼和麦克法登的经济学贡献。赫克曼的主要贡献有选择偏倚和自我选择、持续模型、积极劳动力市场项目评价。麦克法登的主要贡献有离散选择分析、对偶方法、环境资源的评价等方面。同时,文章也简析了他们贡献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首度颁发以来,截至2004年,已先后颁发36届,共有55位国际著名经济学家获此殊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获奖者绝大部分来自欧美国家。例外的情况是: 1975年度获奖者利奥尼德·康托洛维奇来自前苏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与医学领域中,美国的获诺贝尔奖人数急剧增长。反之,德国却衰落了。这是为什么?分析一下美、德的科技政策,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