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正非 《商界》2008,(10):62-64
华为是一只令人敬畏的狼,而当群狼之首任正非都喊“冬天来了”时,相信全中国的企业家们都会暂时放下手中的签字笔,静下心来竖着耳朵听听。他总能对冬天先知先觉,成功地踏冰而去。2008年7月,在华为优秀党员座谈会上,他再一次呐喊了:“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全球化是一场‘绞杀战'”,他号召华为的精英们要“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最担忧的是“发不出工资怎么办”?那么,让我们仔细倾听一下,任正非是如何就冬天的话题与内部精英交心的,又是怎样号召团队应对“绞杀战”的?  相似文献   

2.
2001年3月,正当华为发展势头十分良好的时候.任正非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一篇《华为的冬天》,这篇力透纸背的文章不仅是对华为的警醒.还适合于整个行业。接下来的互联网泡沫破裂让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冬天”自此超越季节,成为危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3.
<正>任正非和华为公司,堪称当代商业史上的传奇。1987年,年满43岁的任正非和5个同伴集资2.1万元成立华为公司,利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深圳的一个"烂棚棚"里起家创业。28年后,华为公司由默默无闻的小作坊成长为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2015年营收395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69亿元,增速均达30%以上。作为华为领军人物,任正非从一名中年创业者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家,深深影响了许多人……  相似文献   

4.
关晓蕾 《大经贸》2011,(2):43-43
去年,关于华为接班人的问题受到了外界的关注. 不仅仅因为华为极具影响力的市场地位,这个由任正非于1988年创立的公司在二十多年的锤炼中已经灌注上了他的个人色彩与强烈烙印,华为将由谁来接班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聚焦点.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从中国改革开放中率先成长起来的民企目前都面临着"交接班"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天道酬勤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凭借超常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是中国企业创业、创新和国际化的标杆。2005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453亿元,上缴税收40亿元。在竞争惨烈的电信设备生产领域,华为为什么能活到今天?华为将来靠什么活下去?华为公司的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在企业的内部论坛上用下面这篇长文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限于版面,文章删改较大。  相似文献   

6.
张建华 《商界》2009,(11):150-150
2001年,联想分拆,老帅柳传志带少帅杨元庆共同拜访的第一位企业家.是华为掌门人任正非。他们对华为以创新为龙头的市场探索表示艳羡。少帅杨元庆表示联想要做高科技的联想,请教任正非:“如何能做成华为一样的公司?”任正非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对他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并玩笑地说:“你们就卖华为的产品吧!”  相似文献   

7.
我用了接近30年的时间去研究中国领先企业,华为是主要案例之一。这家企业经历几次大危机,但都能安然度过,这一点尤其引发我的关注。2001-2002年,华为遭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生死存亡关头。任正非带领华为快速调整业务结构,转变战略逻辑,并展开了积极自救。经历过这个冬天后的华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8-2019年,华为面临的是超级大国国家力量的合围危机。一个企业去对抗一个国家,而且是一个超级强国所施加的影响,压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华为依然快速应对,积极自救。仅以任正非为例,他本来是一个低调做事的人,但是在美国打压危机到来时,他主动走到聚光灯下,广泛与世界各大媒体交流,与各个领域的重要专家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关于华为电信(下文简称“华为”)的报道中,“冬天”、“狼性文化”成为描述这个企业的关键词。虽然华为总裁任正非早早提及“华为的冬天”,但在去年下半年爆发的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中,被称为中国IT业龙头老大的华为,也难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27日,一条关于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商华为公司人事变动的爆炸性新闻出现在媒体上:华为董事长孙亚芳等高管即将离职,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之子任平顺利接班"让路"。报道言之凿凿:接近华为高层的知情人士证实,任正非有意将33岁的任平引入华为核心管理层EMT(经营管理团队),并让女儿孟晚舟接任公司CFO,而这遭到了公司多位高管反对,"在今年9月的一次会议上,当任正非意欲引入任平进入EMT时,反对派高管与任正非的矛盾爆发,反对者包括董事长孙亚芳、分管产品与解决方案体系的徐直平等"。  相似文献   

10.
立下汗马功劳的华为3Com卖了个好价钱,这些钱将被用来继续华为的国际化征途任正非又一次让我们见识了他的高明。12月5日,美国3Com公司正式宣布,以8.82亿美元收购旗下合资公司华为3Com(以下简称H3C)中华为公司所持有的49%股份。2003年11月H3C成立之初,3Com投资1.6亿美元现金,且以其在中国与日本的业务作价,  相似文献   

11.
《商》2014,(2):12-13
新旧年交汇之际,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干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华为这种年营收已经达到385亿美元的传统电信设备巨头,如何应对互联网颠覆式创新的冲击?对此,任正非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保持冷静,拥抱变革。  相似文献   

12.
人物     
<正>任正非:华为面临的困境和宝马公司一样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任正非在华为年度报告会议上谈到该公司发展和产业环境时表示,华为目前的处境和宝马公司一样。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认为,华为和宝马公司有相似之处。在本周召开的华为年度报告会议上,华为现在面临的挑战就和宝马公司面临特斯拉等新兴汽车制造商的挑战一样。"宝马能跟上特斯拉的(创新)步伐吗?这种类似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别样任正非     
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一期评选出2005年度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华为科技公司总裁任正非是"商界巨子"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但任正非不像那些浮在水面上的企业家,其个性非常低调,但却有着很强的社会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王育琨 《商界》2008,(2):118-126
岁末年初,饱受争议的华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07年合同销售额逾1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00亿元),而2008年的目标更疲预定为冲刺240亿美元! 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娴熟掌握的六个发展模式,成为打赢一场场战役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强档新闻栏目《社会记录》,对5月28日怀疑因“过劳死”离世的华为员工胡新宇事件进行了分析报道,华为公司再一次将公众关注的目光点亮。从直面思科的知识产权纠纷到最近全面收购港湾网络,华为一直在低调中沸腾着。作为发表过《华为的冬天》一书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也以他的“狼文化”再一次叫他的对手品尝了凶残竞争下的苦涩。收购博弈6月6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出华为已经和港湾达成有关收购的意向性协定,华为科技和港湾网络联合宣布双方已经正式签订谅解备忘录。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收购意向涉及到…  相似文献   

16.
华为的权力结构有点怪,至今还像一个王朝。在任正非的领导权威的绝对控制下,一批责臣制衡一批重臣。为避免权力结构固化丧失企业活力,任正非以群众运动达到运动干部的目的,使华为权力结构动态化。在华为的二次创业中,任正非致力于从人治到法治的自我变革,但目前尚未完成开放权力结构的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7.
《销售与管理》2010,(6):44-48
任正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人、总裁。十余年军旅生涯,43岁借款2万元创业,二十年低调如一。任正非领导的华为已经成为—种现象。在他的领导下,华为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领先者,探索出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成功地由“活下去”到“走出去”再到“走上去”。  相似文献   

18.
在面向企业、终端消费者领域转型之际,华为希望世界认识自己的新角色2012年的华为,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4月23日,华为公布了2011年财报。报告显示,华为2011年销售总收入达2039亿元,同比增长11.7%,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下跌53%。营收放缓、利润大幅下滑,这些数字,有些出人意料。仅仅是去年,华为的营收同比增长24.2%,净利润同比增长30%。2010年逆市高增长的优异表现让人们对华为有了过高的预期,尽管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华为  相似文献   

19.
并非华为的创始人,但人们赋予孙亚芳"华为女皇"、"至尊红颜"、华为的"国务卿"、"任正非接班人"等称谓,她在华为的崇高地位可见一斑。多年来,孙亚芳对华为的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体系建立居功至伟,其出众的大局观、跨文化沟通协调和细节管理能力,使得她成为任正非最为信任的伙伴  相似文献   

20.
布告栏     
《中国对外贸易》2013,(8):126-127
宽带招标澳大利亚排斥华为华为在海外市场再度遭遇不公正对待。7月23日,据了解,华为被禁止参加澳大利亚国家宽带网络项目的招标。对此,澳大利亚方面表示,这是一项"基于风险的决策"。华为一直希望能够进入海外利润丰厚的市场当中,但是创始人任正非曾经是一名军人,因此多次被一些国家无端扣上"政府间谍"的帽子。此次"安全"又成为澳大利亚拒绝华为参与其国家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