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博览》2009,(5):30-30
在中国经济50人2009年论坛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货紧缩,而现在的通缩一定程度上是由外部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导致的,并非完全由中国需求不足引起。  相似文献   

2.
有关中国经济的讨论不可避免地会将重点放在失衡问题上,也就是储蓄率和投资过高的问题。每一个称职的政策专家都在忙着为刺激中国的消费提供解决方案。不过,尽管中国经济存在失衡现象,但原因却并非大部分人所想的那样。中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并没有被刻意压低。相反,它是与中国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个问题在党的十五大文件里解决了,十五大文件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一些人的思想中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透,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为什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般都是从可以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人民收入这个角度来谈的。  相似文献   

4.
郭柏春 《财政研究资料》2007,(27):24-24,F0003,F0004
从货币产生的历史上看,货币只是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被公认可以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在各国早期的货币史中,很多商品都曾充当过货币的角色,但有趣的是,互相隔绝的交易共同体最终都不约而同地把货币材料固定在贵金属上,并形成相当稳定的交易惯例。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货币天然是商品,那么货币资金自然是商品无疑。但货币资金作为商品的属性在我国表现不明显。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世承诺的不断兑现,货币资金应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原其商品面目也就是现实必须的选择。笔者拟针对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汇管理》2004,(4):26-26
在关于经济是否过热问题上,厉以宁和萧灼基都对“过热说”不以为然。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指出中国经济有两个特点,一是怕冷不怕热,二是刹车容易启动难。他说,根据以往的经验可知,中国经济的抗寒能力比较差,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一点,各种问题马上都出来了,而经济稍微热一点却不要紧。萧灼基的观点是,当前国内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的看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近期,在美国的有些商店,纷纷贴出“本店不经销中国商品”的告示,原因在于美国的一些舆论掀起了一股“中国商品质量有问题的妖风”。说“妖风”,是这些舆论表达了新的保护主义以及不顾事实,信口开河。其实,作为美国的经营者,消费者和商店,他们都很清楚,中国制造的商品物美价廉,经久耐用,自从开始用了中国制造的商品以后,他们大概节约了6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银行家》2014,(5)
正中国需求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对中国物价指数的引导关系,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大宗商品进口的需求。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在国内存在结构性供应瓶颈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对国际资源性大宗商品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不断上涨。在路透/Jefferies商品研究局指数(英文简称RJ/CRB)的19种大宗商品中,有14种是中国净进品商品,权重古RJ/CRB指数的79%。此外,还有部分商品处于间接净进口状态。如铝,中国是铝出口国,但同时是铝土矿进口大国,铝土矿进口依存度  相似文献   

9.
任全福 《云南金融》2007,(11):48-48
近期,在美国的有些商店,纷纷贴出“本店不经销中国商品”的告示,原因在于美国的一些舆论掀起了一股“中国商品质量有问题的妖风”。说“妖风”,是这些舆论表达了新的保护主义以及不顾事实,信口开河。其实,作为美国的经营者,消费者和商店,他们都很清楚,中国制造的商品物美价廉,经久耐用,自从开始用了中国制造的商品以后,他们大概节约了6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一直密切关注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运用MS-VAR模型,考察在三种区制下,中美货币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基于MSI(3)-VAR(1)模型实证和累积脉冲响应结果分析表明:在经济增长收缩期,中美货币政策不能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在经济增长平稳期,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受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在经济增长扩张期,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受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爽 《中国外资》2022,(4):38-39
中国与欧盟,不仅都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而且有着较强的经济产业互补需求.尽管在经济规模、发展阶段上有着明显不同,但在当前形势下,中欧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础,中欧双方的良性互动,为国际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面对地缘政治的严重冲突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全球经贸关系加速调整.维系稳定的市场预期,既有助...  相似文献   

12.
一、“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趋势分析一外汇业务总量将大幅上升。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中国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际贸易往来必将日趋频繁,进出口总额将大幅提高。而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国的银行、证券、保险业以及投资基金等都将进入中国市场,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将进一步增强。客户在外汇买卖、结汇售汇、外汇汇款、信用证结算、汇率保值以及外汇配套资金的供给等业务上都需要银行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拉升整个银行业的对公外汇业务的总量。另外,由于“入世”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都将更加…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货币市场》2008,(11):63-65
铜:10月国际铜市基本呈现大幅快速下跌走势。期间国际经济形势继续恶化,恐慌情绪在全球市场蔓延,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意图挽救金融市场。欧洲、日本、中国、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先后降息,并向市场注资。但各国经济仍继续走向衰退,受此影响,本期内国际金融市场和主要商品市场都大幅下跌,铜价走势在本期内已脱离基本面,主要受到金融市场走向驱动。伦敦三月期铜月末收于4210美元.较上期末收盘价6360下跌2150美元。10月沪铜走势与国际铜市基本一致,由于国际铜市本期走势剧烈波动,加上国内长假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许多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费国。然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表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所以中国不仅无法左右这些商品的价格,而且往往是这些价格大幅波动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5.
油价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兴经济体的显著减速。全球经济来看,美国经济处于强劲的复苏过程,但需要警惕的是,若美元极度走强,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汇》2006,(7):9-9
蛙跳式 美国财长斯诺声称,中国汇率改革步伐缓慢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自身都是一个威胁。他表示,为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整个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合作.但现在非常紧急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增加该国汇率体系的灵活性.否则将对该国自身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资源性商品定价问题是影响中国及世界经济复苏和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既有研究的研究视阈存在极大差异.本文将资源性商品定价理论文献区分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商品链两个视角,将定价政策文献区分为自组织和非自组织政策两类,并对既有的主要文献进行了较全面地评述.本文认为应从研究视角的综合、研究范式的扩展和组织互动博弈等方面,对资源性商品定价问题进行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8.
颜丹明  许嘉 《新金融》1990,(7):20-22
为克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严重通货膨胀,自1988年4季度开始实施的紧缩政策,历时一年后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长期过热的经济开始降温,基建投资得到压缩,过高的社会需求受到抑制,货币回笼增加,社会经济秩序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出现了生产增长连续回落过猛、商品积压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面对紧缩双向效应所显示的经济态势,其评价和判断众说不一,对今后金融策略走向的选择相去甚远。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澄清问题的实质,做出正确的估价和判断,这对于经济摆脱目前的困扰乃至对于经济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忻霞 《上海金融》2002,(5):46-48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近年来成为关系中国改革和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同时,它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国家已经获得了很多成功的经济和失败的教训,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但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又具有特殊性,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的国情。只有在两者结合的基本上进行分析讨论,才能够探索出适合我国的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近几年随着中国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加快,中国经济市场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国际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这几年的波动幅度非常大,这种价格的波动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股票市场是中国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传导机制分析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为今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股票市场的关联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