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重庆三峡库区县域乡村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明确乡村性内涵基础上,根据2001-2011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公路密度、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指标,采用加权和法建立乡村性综合指数模型,以此评价判断各县域的乡村性.结果表明:从2000-2010年,重庆三峡库区各县域的乡村性强度总体呈现逐渐减弱趋势;与此同时,县域乡村性水平在空间上呈“一圈”至“两翼”的梯度差异,即由西部“一圈”核心区—“一圈”外围区—库区中部县域—库区东部县域—库区东北县域渐次递增,而县域乡村性减弱强度沿“一圈”核心区向外扩延降低,即由重庆“一圈”核心区—核心区外围区—“一圈”外围区—库区中部县域—库区东部县域—库区东北县域逐渐减弱.最后,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县域乡村性时空演变的原因,并提出了县域发展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2000—2014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SBM的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各区域的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2000—2014年全国及三大区域的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5%、1.91%、0.43%和0.98%,相比无碳排放约束下的效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农业非期望产出的过度排放对农业能源利用造成了一定的效率损失;(2)考察期内,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该增长主要由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技术效率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3)碳排放约束下,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既存在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说明不同地区在朝着各自稳定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落后地区的追赶效应。  相似文献   

3.
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熵权TOPSIS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2000—2013年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3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呈显著上升态势,大多数区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随时间推移显著提升,县域差距逐步缩小,各区县排名出现波动。(2)农业现代化发展平均综合效率较高,县域差距逐年减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效率呈现先升后降态势,而规模效率则呈现出先降后升趋势,2005年后技术效率始终高于规模效率,主导着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效率。(3)2000—2013年榆林市"高—有效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格局呈现由北部单中心的格局向南北多中心格局演变。2000—2005年"高—无效型"区县最少,其空间格局出现由北向南转移规律。"低—有效型"区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由西向东渐变的特征。"低—无效型"的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出现由东部、东北部多中心结构向以东部单中心结构演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探索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利国  鲍丙飞  杨胜苏 《经济地理》2019,39(11):159-16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文章采用2004—2015年我国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年际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呈先波动下降再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的变化态势,其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年均值为0.3515,且年均增长率为0.0609%;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整体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由东部向西部地区呈递减分布态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主要处于高—高和低—低地区,处于高—高地区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处于低—低地区的省(市、区)均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从多尺度视角把握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中国旅游产业响应“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全域、区域、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下而上”法、泰尔指数法和ESDA分析法,测度旅游碳排放及强度,并剖析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我国旅游碳排放量由3 714.06万吨增加至19 396.00万吨,东部地区增量最大;旅游碳排放强度由0.47吨/万元降至0.09吨/万元,中部地区降幅最大。高碳排放类型的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和宁夏的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须改善。(2)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以区域内部差异为主,但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2000—2013年,全局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地区HH集聚和多数省份的LL集聚,2014年起局部空间集聚,以从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扩散性LL聚集为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武功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西部,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属关中旱原地区,海拔高度为510—560米,南部属渭河冲积平原地区,海拔高度为441—450米。全县土地总面积约为67.5万亩,其中耕地53万亩左右。境内年平均温度为12℃,年降雨量为650—705毫米,无霜期为190—200天,代表土壤为淡栗钙土。灌溉条件方面,1958年以前,仅有渭惠渠穿境而过,但位于南部渭河冲积平原地区,水浇地面积仅10万亩左右。1958年  相似文献   

7.
科学评价农业环境效率及其收敛性是研究农业环境效率的基础,有利于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通过构建Global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了1978—2015年我国28个省份的农业环境效率,并对农业环境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978—2015年,我国农业环境效率总体偏低,但呈缓慢增长的态势;从空间来看,东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农业环境效率不具有绝对收敛,但是具有条件收敛;分地区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环境效率不具有σ收敛,但是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则具有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具有绝对β收敛。从条件β收敛的收敛速度来看,东部、中部、全国和西部的收敛速度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8.
张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7):129-133
采用非参数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对2003—2009年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2003—2009年,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年平均提升率为6.4%,其中,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贡献了1.6个百分点,技术效率则贡献了4.7个百分点。从区域结构看,2003—2009年,东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呈现负增长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正增长趋势;区域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西部农业资源利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是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分析西部地区农业资源非持续利用的现状及成因对西部大开发中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西部地区农业资源面临的危机土地质量差,经营粗放与东部相比,西部普遍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经营粗放等状况,手工、人力耕作仍相当普遍。西部地区农家肥施用不多,一般在11250~22500kg/hm2,化肥投入水平也很低,仅为东部投入化肥量的2/3。西部土地的26.5%为难以农用的裸岩和沙漠,由于土地质量差、投入低,加之粗放式经营,以致中、低产田…  相似文献   

10.
加蓬共和国(La Re’pabligue du Gabon)位于非洲大陆的西部,西濒大西洋,北部与喀麦隆接壤,东南部与刚果毗邻。全国面积267,667平方公里,人口1,320,000人,由芳族、巴普努族等四十多个部族组成。首都利伯维尔,人口约25万。由于曾遭受法国的殖民统治,官方语言为法语。加蓬全国气候湿热,雨水充足,全年气温差别不大,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3000毫米之间,是典型的赤道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1.
一、中部崛起的背景分析(一)中部地区发展的现状。中部地区(指鄂、豫、湘、赣、皖、晋六省)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28.1%,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较慢。2001~2003年,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低于东部1.8个百分点,低于西部0.4个百分点。在2003年全国经济增长前10个省份中,东部5个,西部3个,中部仅2个。中部六省GDP占全国的份额由20.2%下降到…  相似文献   

12.
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统计和地理加权回归对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区域性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域,低值区集中在西南部地区。2000—2010年,区域间乡村转型发展相对差异减小,但空间差异格局固化。2乡村转型发展受自然因素、区位条件、经济及社会变化的综合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投资带动是主要驱动力,耕地资源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制约性不显著。3经济社会因素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强度存在区域差异,工业化、城镇化对东部地区乡村转型发展推动作用高于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对平原地区和西北部畜牧区乡村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明显。4应根据乡村发展基础和转型态势,制定区域差别化的措施和政策,改善区际协同环境及完善城乡互动机制,尤其提升中西部乡村地区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区域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方鸿 《发展研究》2010,(4):81-83
从规模、结构与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总体上要大于西部地区,增长稳定性也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低于西部地区,但其财政支农力度要略大于西部地区;2003年以前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率都不如东部,但2003年以后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得到实质性的优化,支蓰资金的效率也超过了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我国陆地国土空间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根据1985~2009年共25个年度的数据,四大板块GDP总量分布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年四大板块GDP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1991~2007年东部地区GDP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2008~2009东部地区比重逐步下降。四大板块GDP增速划分为四个阶段:1985~1990年经济增速大幅波动,西部地区增速最快;1990~2000年是经济起伏最大的10年,东部地区发展出现高振幅、高增长;2000~2007年,各板块经济增速大致相当,增速波动幅度显著缩小;2008~2009年,四大板块增速均下降,东部地区增速最低。就全国平均增速来看,四大板块GDP相对增速分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0年,东部、东北和中部GDP相对增速放缓,西部地区GDP相对增速提高;1991~2006年,东部地区GDP相对增速高位整理,其他地区GDP相对增速地位徘徊阶段;2007~2009年,东部地区GDP增速下滑,其他地区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在25个年头里,东部地区有18个年头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有6个年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有6个年头高于全国平...  相似文献   

15.
方鸿 《经济与管理》2010,24(7):51-54
从规模、结构与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绝度规模总体上要大于西部地区,增长稳定性也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低于西部地区,但其财政支农力度要略大于西部地区;2003年以前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率都不如东部,但2003年以后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支农资金的效率超过了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秦沣 《经济改革》2010,(1):30-33
西部大开发第一个10年成就辉煌,但这一变化若放在东西比较的维度里,就会发现区域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2008年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有69.4%,仅相当于东部地区2000年的水平。西部大开发接下来的10年如何继续发展,以何种方式发展,值得好好思量。  相似文献   

17.
一、蔬菜组织培养研究概况蔬菜组织培养的研究主要在马里察蔬菜研究所、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索非亚遗传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主要内容有: 1.马铃薯茎尖脱毒苗的繁殖首先以种薯薯块为材料经鉴定后将具病毒薯块放在35℃、100%湿度条件下处理35—42天,待芽眼萌发后取0.2—0.3毫米茎尖在Ms  相似文献   

18.
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5个子系统选取21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用熵值法、协调度方法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2004—2015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态差异和协调度。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均值呈先波动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波动幅度较大,其综合指数均值为0.3983;从空间维度看,粮食主产区所在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均值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其中,华东地区综合指数均值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内蒙古及华中地区居中,西部的四川、华东的安徽、东北的吉林等三省综合指数均值最低;从农业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协调度看,2004—2015年粮食主产区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的协调度有所趋好,但整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武功县位于陝西省关中地区西部,境內地势北高南低,形成較为显著的阶梯式平原。境內年平均溫度为12℃,年降雨量在650—700毫米之間,无霜期为195天左右,代表土壤为塿土,土层深厚,质地良好,宜于农耕。全县共有耕地52万亩。按地势高低及能否灌溉来分,全县大体上可划为老灌区、新灌区和旱原区三类地区。武功全县的棉花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不到10%),但在关中西部各县,仍居首位。从近年来棉花收购数量看,武功县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  相似文献   

20.
贺曲夫  刘友金 《经济地理》2012,32(12):85-90
运用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表明:虽然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尚未发生;现有产业转移基本遵循了梯度转移规律,即先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然后再向西部地区转移。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八大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特点差异明显,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时不能"东、中、西部"一概而论。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