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和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能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也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承担的重大责任。这项制度的实施,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从1991年底试点到现在,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政策,农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是对以往我们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政策方针的全面升华,是对农民全面发展和农村事业全面进步的新要求.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河北省情,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中央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必然选择,事关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安排用于新农村的资金大幅度增长。如何管理和使用好这部分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韩仁洪 《活力》2014,(2):57-57
建设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加强文化建设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也是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李红波 《民营科技》2008,(2):100-101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以和谐文化来凝聚广大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农民经常说: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干部.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群众对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揭示了农村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农村干部是联系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桥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最终落实者,也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头雁".所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是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应当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而且应当重视农村社区道德建设,使广大农民在思想道德素质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根基。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聚党心、凝民心的有益实践。农民群众是构建新农村的主体,群众利益是重要着力点。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李桥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发挥农民群众在构建  相似文献   

9.
财政扶贫资金是财政直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大项资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进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不断提高其使用效益,是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产业基础,提高农民组织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形式。提高农民组织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发展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三者相辅相成,不可顾此失彼。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组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强化的是农业,得到利益的是农民,  相似文献   

12.
以农民为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民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指的是思想上重视农民大众的历史地位,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实践中把实现广大农民的利益作为当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的人格,保障农民的权利,维护农民的利益,群策群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贯彻“以农民为本”的根本理念,并把它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以农民为本”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伴随中国农村加快推进城镇化,农民大规模转移的迅捷进程,亟待破解的诸多“三农”难题中,农村社会保障缺失和保险服务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也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收益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曲艺  胡晓兵 《活力》2013,(10):83-83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激发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承担和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洪燕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2):35-3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千万建设者的共同奋斗,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财政投入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及农民自身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文章认为资金的来源问题是农民教育的一个主要瓶颈,建立以国家财政为支撑的农民教育基金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一个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涉及诸多内容的系统工程,农民进城务工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面对农民工身上所显露的众多社会问题,党和政府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以此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刘蔚 《活力》2008,(8):48-4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既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现实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回顾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惠,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优质农产品集中度提高。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不断壮大,园艺产业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增加,农民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占农村劳动力总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陈哲峰 《活力》2008,(2):37-38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系着亿万农民利益的世纪工程,由于建设范围广、内容庞大、建设时期长,既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又要看到建设的困难度;既要考虑农民的真实需求,解决好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又要考虑到国家财政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为此,必须充分调动中央和各级政府、农民和工商企业几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