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波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重要现象。这种波动有一定的周期性,从已完成的周期看,周期长度为10年左右;对波动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宏观经济及相关政策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波动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建立了一个对劳动力转移波动预测的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波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重要现象.这种波动有一定的周期性,从已完成的周期看,周期长度为10年左右;对波动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宏观经济及相关政策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波动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建立了一个对劳动力转移波动预测的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 《经济论坛》2002,(18):14-15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达到4:1,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太多,占全国人口的70%,导致农民人均资源拥有率太低。因此减少农业人口,即农业人口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然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一、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所需时间及阶段性划分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就长期性而言,农村劳动力的份额由75%下降到10%,被视为一国基本上完成劳动力转移的标志。英国大约用了…  相似文献   

4.
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人口份额下降,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分化的社会经济过程.本文结合湖北的实际,探讨了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格局、区域分布特征与行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薛军民 《财经研究》2003,29(4):55-60
本文主要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对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公平与效率的影响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农村经济效率的同时,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农村经济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则源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贫困地区和农户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一分析也是对库兹涅茨曲线在农村经济内部的一个验证。  相似文献   

6.
薛国琴 《经济学家》2006,(1):127-127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6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采取了“离土不离乡”的自由迁移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办乡镇企业是此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捷径,是探索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有效形式。具体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1979—1988年间是政策允许流动,但流动规模受控制的时期。以1982年为例,当年在农林牧渔业之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200万人,其中跨区域流动的为50万人。(2)1989—1991年间,在农林牧渔业之外就业和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都有所增加,1989年,以上数据分别…  相似文献   

7.
杜焕来 《时代经贸》2007,5(12X):17-18,20
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农民逐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本文用定量方法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和效益,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不同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从总体上看,有3个明显特征:一是第三产业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三是县域经济已日益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10.
杜焕来 《时代经贸》2007,5(12):17-18
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农民逐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本文用定量方法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和效益,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不同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福建省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闽东南的高速发展,闽西北的相对发展滞后.针对福建各地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当前闽东南沿海所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是企业的一种理性选择.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区域间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了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模式,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国华 《财经科学》2010,(12):65-73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受到外源因素的影响,外源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务工收入、务工收入的成本投入、城市就业市场的劳动需求。本文在构建成本和市场双重约束下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外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全国29个省市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了外源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影响度。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若干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许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也许更能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研究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文献开始大量出现,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在流入地的生活状况以及流动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生活观念、生殖健康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使我们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还是一种描述性分析,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过程缺乏长期、动态的把握,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研究了省外务工经历对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为避免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还选取"各省近20年平均城镇失业率"作为工具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估计。研究发现:省外务工经历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参与风险性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并且能够提高其风险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省外务工经历通过增加收入、增长金融知识、增强社会网络来提高农村家庭参与风险性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和参与程度。据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村家庭合理配置金融资产,进而使农村居民更好地分享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就业机会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村劳动力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增加农民收入,提 高就业机会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人力资本与就业机会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从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视角,运用局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姚先国  来君 《财经研究》2005,31(8):68-75
近年来,国内各地区不断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已经凸现出中国劳动力市场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基于此,文章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工资决定过程的理论探讨,得到关于劳动力在二元结构中的流动条件、均衡条件等理论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宁泽逵  李红  宁攸凉 《技术经济》2011,30(11):68-72
利用对陕西省农户所做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重分类概率模型,就农民对不同就业方式的参与概率进行估计,重点分析了影子工资率及人力资本、就业成本、收入差距对农民迁移与就业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农村劳动市场的发育状况、农村社区环境的发展、农户家庭特征、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薛宇峰 《经济经纬》2006,(2):116-120
城乡收入和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在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同时,必定推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在区域间的流动。笔者根据农民阶层分化的理论,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同收入层和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省际差异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