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当前制假售假违法活动具有新的特点 目前的制假售假活动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相比,其违法主体构成、假冒伪劣商品范围、制假售假规模以及违法犯罪手段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具有新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制假售假违法活动的对象由普通消费品向高、中、低档商品全方位延伸。过去制假售假的品种、范围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品和基本生活资料  相似文献   

2.
政府管制假冒伪劣商品制度的相对缺失 1.立法欠缺,管制工作无法可依。目前我国尚无统一完整的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许多关于打假工作的条文散存于多部法律法规和一些司法解释中,有些规定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一场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打假联合行动正在全国有声有色地展开。打假铁拳如同秋风扫落叶,使一批批假冒伪劣产品现原形,一个个制假窝点被捣毁,广大消费者无不拍手称快。  全国打假联合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后,永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省、市部署,迅速在全县掀起了打假联合行动高潮。到目前为止,共出动 1130人次、车辆 160多台次,捣毁并端掉制假、售假窝点 33个,假冒伪劣商品货值 500多万元,立案查办的制假售假案件 26起,查获的假冒伪劣产品主要有:钢材、标准件、建筑扣件、皮带螺栓、缝纫机、太空被、油品、轴承、农药…  相似文献   

4.
2001年4月至2002年底,国家质检系统共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9757个,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52亿元。 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深入开展集贸市场和加油站两个专项整治和针对“食品、黑心棉、农资、建材、汽车配件、化学危险品、进出 口产品、锅容管特”8类产品打假行动。结果显示,严厉打击并初步遏止了黑心棉等五类重点产品及部分重点地区制假售假的猖獗势  相似文献   

5.
徐素环 《经济师》2003,(5):49-49,51
假冒伪劣商品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我国制假售假现象的泛滥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原因 ,但更主要的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即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打假”应该从供给管理入手 ,加强全民信用教育 ,政府和厂商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提高制假者的成本 ,缩小制假售假者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6.
郑鑫  王晓华 《经济与管理》2004,18(8):88-89,92
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假冒伪劣现象。在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交易与商业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易中,交易 的双方都存在信息不对称,后一交易中的程度一般更严重。以往对假冒伪劣现象的分析,往往集中在生产企业的制假,而忽 视商业企业的售假。本文从对商业企业售假和售真的行为分析入手,试图探求解决我国假冒伪劣现象泛滥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领域,危害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莫过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当前,制假售假已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仅次于贩毒  相似文献   

8.
企业交易中诚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企业交易中的诚信现状企业交易中诚信缺失的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虚假广告泛滥、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坑蒙拐骗等。据工商部门统计,我国每年企业间签订的合同约40亿份左右,但履约率只有50%,许多企业在经济交往中被迫放弃现代信用,重新选择了以货易货、现金交易等原始交易方式,企业交易中现汇支付高达80%,而发达国家的现汇结算仅占10%。我国每年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因逃废债务、合同欺诈、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损失至少有4000亿元。诚信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二、企业交…  相似文献   

9.
一、企业交易中的诚信现状 企业交易中诚信缺失的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虚假广告泛滥、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坑蒙拐骗等.据工商部门统计,我国每年企业间签订的合同约40亿份左右,但履约率只有50%,许多企业在经济交往中被迫放弃现代信用,重新选择了以货易货、现金交易等原始交易方式,企业交易中现汇支付高达80%,而发达国家的现汇结算仅占10%.我国每年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因逃废债务、合同欺诈、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损失至少有4000亿元.诚信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打假”现象的博弈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时常会有假冒伪劣的商品出现,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制假、造假的现象比较少;越是落后的、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国家,制假、造假现象越严重,市场上之所以存在着各种假冒伪劣商品,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如何打假,归根到底,也就是如何规范市场,促进市场信息充分的问题,下面,我将从博弈的角度,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说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如何导致制假现象的发生,以及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打假。  相似文献   

11.
假货猛于虎!     
假货猛于虎!○李现科今年春节,适逢宾朋小聚,正值彼此推杯换盏互祝虎年生威之时,忽闻山西假酒命案,大家谈酒色变,惊呼“假货猛于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制假售假行为,不但成为严重影响市场繁荣的一股浊流,而且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虽然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仅占社会商...  相似文献   

12.
论假冒伪劣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也日益猖獗,假烟,假酒,假药,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豆腐渣”工程,拼装汽车……无所不有。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假假售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报告指出:1998年我国市场上充斥的假冒伪劣商品总额高达1329.27亿元,对国家税收所造成的损失达到245.7亿元,而当年我国走私总额为1540亿元,再加上盗版图书,光盘等产品,实际上我国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的总量已经大大高于走私数额,在当前的市场,各种假货屡禁不止,冒牌货,伪劣品防大胜防,假冒伪劣产品不断出现,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社会公害。  相似文献   

13.
假冒伪劣几乎是无所不在,总有受其侵害的消息在传媒上传播。对假冒伪劣,人们既厌恶,又显得有些无可奈何,消费者的神经常常是绷紧了又麻木,麻木了又绷紧,似乎拿假冒伪劣没治。广州某信息调查公司对上海和广州打假情况调查,两地公众普遍认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调查者采访公众:您购买的商品中是否混有假冒伪劣?大约有80%的公众持肯定的回答;调查者又问他们对近几年打假效果评价,相当多的被访公众认为打假效果不明显。事实是严峻的。打假不能靠临时的突击,要有效地打击假冒伪劣,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的严打,打假要呼吁全社会…  相似文献   

14.
张强 《技术经济》2001,20(3):57-58
“酒”是物质的、具有文体色彩的特殊商品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自酒祖杜康酿造含有乙醇成份的液体被人们称之为“酒”开始 ,世代相传 ,延续至今 ,成为人们生活需要的社会消费商品。在国人尽情品享这琼浆玉液之时 ,丝丝苦涩也常常伴随其中。 1998年初 ,山西毒酒案发生 ,致死、致残数十人 ,国人震惊。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批示 ,严厉查处制假售假犯罪分子。血的教训再次告诫人们 ,完善酒类专卖法规 ,加强酒类专卖管理已势在必行。一、酒类专卖法规的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 ,我国的酒类专卖管理制度始于汉武帝三年 ,即公元前 98年 ,距今已有二…  相似文献   

15.
良币市场恢复的选择路径分析——以温州鞋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温州皮鞋行业从制假售假的"劣币市场"到品牌"良劣市场"的演变过程的分析,在实证意义上阐述了良币市场恢复的选择路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6.
胡俊超 《当代经济》2009,(19):81-83
假冒伪劣商品以假冒非劣质商品、劣质非假冒商品、假冒且劣质商品的形式存在,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与制度缺失密切相关,建立和完善信息批露制度、消费者维权制度、法律制度、政府监管制度、征信制度是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曹军刚 《经济论坛》2006,(13):135-136
假冒伪劣已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一大社会公害,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彻底根治,而运用法律方法就是一种解决假冒伪劣的有效手段。一、我国已经建立起的法律体系我国在构建打击假冒伪劣的法律体系时,是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为出发点的,其中既有适用于全国的与之相关的法律,又有各级地方政府机构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前者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后者如《河北省对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处罚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等。1.基…  相似文献   

18.
谢凤华 《经济论坛》2002,(23):65-65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侵害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须进行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做好打假工作下了很大力量,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活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还应清楚地看到,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活动仍很猖獗,打假工作自身还存在着打不准、打不痛、打不死的问题,打假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制约打假工作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1…  相似文献   

19.
假冒伪劣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各国治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经验表明,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假冒伪劣商品会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呢?政府有无必要以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对此加以干预呢?本文将对上述的问题加以讨论,并确定政府以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加以干预,治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必要性。一、世界各国治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历史经验从假冒伪劣商品出现起,人类一直与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得到如下两点经验:其一,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  相似文献   

20.
《经济月刊》2011,(12):107-108
从去年10月份起,由商务部牵头的26个相关的部门,开始在全国进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经过9个月集中打击,这项行动于6月底暂告一段落,行动的成果也正在以一种新颖的网络展览方式,在中国网络电视台开始展出。那么,此次行动究竟查处了哪些大案要案?专项行动之后的打击侵权制假之路应该怎样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