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作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中东、东欧和东北亚地区在美国地区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而美国的地区战略与其核不扩散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美国借推行其核不扩散政策之机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积极进行地缘政治布局,既是为了打击对其地区战略构成挑战的它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和恐怖主义组织等地区性势力,更重要的则是企图以这些地区为跳板进一步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张,压缩其潜在全球性竞争对手的战略空间,防止它们挑战自己的全球超强地位。美国的这些举措势必会影响到它与上述地区相关国家之间的战略互信,导致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迫使这些国家不得不考虑加强战略威慑力量建设以保持它们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2.
刘畅 《欧亚经济》2023,(3):87-110+130
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冷战”结束初期美国便开始介入中亚事务。“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名进一步扩大了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其中,对外援助作为美国中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美国维护地区安全利益、推进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近年来,美国宣布进入战略竞争时代,将中国定位为最大竞争对手,将俄罗斯定位为严重威胁,其全球和地区战略也随之调整,中亚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有所提升,成为美国与中国竞争和排挤俄罗斯的前沿地区。在此影响下,美国中亚政策的风向标——对中亚的援助也出现了新变化。因此,研究战略竞争时代美国对中亚援助的目的、体系、规模和趋势,不仅有助于把握美国中亚政策的新动向,也为观察战略竞争时代大国在中亚地区的博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韩敏 《魅力中国》2014,(10):25-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推行谋求霸权的战略,这使该地区的战略地缘政治力量的对比失衡,导致了该地区的大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形成了东北亚地区的隐性弱势均势格局。  相似文献   

4.
心理战在战争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用心理战来解决地区问题是最和缓和有效的。冷战初期,美国心理战实施的重点除了苏联和欧洲,还有以资源丰富和战略位置重要而著称的中东地区。由于这一地区的局势较为复杂,使心理战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这对美国赢得冷战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探究。  相似文献   

5.
“日本绝对不是二流国家,今后也不会那样。”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用纯熟的英语发表了演讲,这位在美国留学过的政治家,其语言能力让美国听众倍感亲切。  相似文献   

6.
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局势与美国全球战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世界经济研究》2003,(8):47-50,41
美国发动对伊战争,从战略层面来看,主要是出于国家安全战略、地缘政治战略、石油能源战略和民主政治战略的综合考虑,是与全球战略的调整和改造中东的决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后中东局势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中东地区的战略态势进一步失衡,美阿矛盾日趋加深,恐怖活动有所加剧,巴以和平进程重新启动,伊朗和叙利亚可能成为美国下一个打击目标。但是,美国在中东也面临伊拉克战后重建等棘手问题。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走向是战略重点继续放在中东地区,全球战略军事部署逐渐东移,重新关注其他全球力量中心,构造新的全球霸权机制。我国必须准确判断伊拉克战争和美国战后战略走向对我国战略环境的影响,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萧涛 《魅力中国》2011,(20):110-110
新世纪以来,美国调整了自己的海洋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美国这一战略的调整对亚太地区的关系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可能会引起这一地区的军备竞赛,但最大的就是对日本的影响。面对美国战略的调整,日本为此也调整了自己的发展军事力量的战略,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这样美日同盟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本文就是通过论述新世纪美国海洋战略调整以及日本的应对,采研究其对美日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日韩之间的关系状态对东北亚地区格局的走向显得愈发重要,地区局势发展面临着各种变数。  相似文献   

9.
美国“印太战略”出台与全面强化后,太平洋岛国的战略价值被不断抬升。美国从安全、经济与意识形态多领域系统加强了对太平洋岛国的争夺,其政策体系趋于完善。在大国竞争回归背景下,中国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存在与影响力上升引发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焦虑,美国正将太平洋岛国视作“印太战略”与对华战略竞争的重点推进地区。然而,在“竞赢”中国、霸权护持战略目标支配下的美国太平洋岛国政策,表现出对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核心关切的漠视,在导致太平洋岛国地区阵营化、大国竞争化与意识形态化风险上升的同时,其政策限度不断显现。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初,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战略收缩,集中力量加强欧洲。但是,近几年来重视亚洲的舆论又在美国盛行起来。里根执政以后,多次重申美国是太平洋国家,认为二十一世纪太平洋地区将成为国际经济的主要舞台,美国必须“重新确立它作为太平洋国家的认识。”与此同时,里根政府着手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力量,积极参与该地区的政治活动,更加密切美国同该地区的经济往来与合作。美国亚洲太平洋政策的演变既有其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也有它的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从大战略的目标、大战略的原则、大战略的手段这几方面对美国延缓霸权衰落的大战略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认为美国当前的超地区霸权战略是不可持续的,美国最可能的战略走向是选择性干预战略。美国如果能够真正做到欢迎而不是遏制中国这样的崛起大国,那么在其霸权衰落之后也能够实现国际体系的稳定,维护其自身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2.
这场丰富而精彩的盛会让我们收获很多。这场蜂会对于世界和中国经济的诸多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更为中国未来经济政治战略构想提供了思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加完峰会后说:“我想,美国才应该举办这样的全球智库峰会,没想到却让中国办了。”这是对本届峰会的最高奖赏  相似文献   

13.
<正>90年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选择至今仍然是一个模糊概念。这是因为目前在这个地区,美国难以确定基本的假想敌和战略威胁。美国的亚太安全主要盟国日本不仅在亚太市场上超越美国而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在北美市场上也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威胁。同时,美国仍无法确定俄国的未来战略走向,俄国内部政治经济结构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使  相似文献   

14.
纵观邓小平思想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邓小平实际上有两个战略构想:一个战略构想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另一个战略构想是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战略构想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注重其中的一个战略构想而忽略了另一个战略构想,则会对中国的整体改革进程产生十分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既是国家体系中的行为体,也是文中所分析的美国帝国体系的一部分。中国与日本深深地置身于美国的帝国体系之中,而且以不同的方式与美国和美国的帝国体系联系在一起。日本始终坚持国家经济战略和国际安全战略,而中国遵循着国际经济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日本和中国的均势正在转变,政治群体使具有渗透性的亚洲也明确地依赖于美国帝国体系中。笔者认为,亚洲仍继续是一个在美国帝国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性的渗透性地区,中日之间日益强化的竞争状态为美国的帝国体系提供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6,(31):9-10
【美国彭博社7月24日】在人民币与美元脱钩一年后,中国应对投机者的战略更加“完善”,那就是:让他们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17.
围绕地区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地区发展决策中的前瞻性、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工作,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总体战略研究和单体战略研究,地区战略研究和国家战略研究之间,关系模糊,不利于开展战略研究和战略实施。本文拟从地区中长期战略研究的本质、内容、方法等方面入手,来揭示地区中长期战略研究的特殊之处,为地区中长期战略研究的蓬勃开展贡献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因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处于欧亚大陆腹地的战略位置,再次成为大国争夺地缘政治主导权的战场。”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临近阿富汗的中亚地区又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战略界关注的焦点。作者认为,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冷战后美国建立其主导下的新安全结构的最后环节,认识中亚在冷战后的国际战略地位,有助于理解美国的中亚战略以及正在进行的阿富汗战争对中亚地区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呈现出"雁型安全模式"特点,这是自冷战以来美国亚太战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种模式中,领头雁是美国,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关系。第四梯队主要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它是美国塑造亚洲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美国"雁型安全模式"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制衡中国,该战略也适应了地区内的多种安全需求。破解美国的"雁行安全模式"则需要根据中国的安全需求和周边国家安全需求的层次性、阶段性等具体情况来制定。中国沿边省份与邻近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相似,安全需求类似,按人均收入衡量从东到西呈现出阶梯性变化。中国可以把本国相关发展区域作为跨国安全合作的单位,与临近国家进行安全合作,逐步超越美国的"雁行安全模式"。以多个地区为中心的周边外交应是中国未来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合作的开展推动着亚太地区秩序的转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着力打造跨太平洋体系,以塑造新的亚太地区秩序。该秩序的特点是以美国主导的共同体秩序为核心,并带有大国协调秩序和两极秩序的元素。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以制衡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巩固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目标,加大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竞争的力度,重塑地区政治经济格局。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凸显了地区秩序中的安全因素,提升了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巩固了美国对亚太秩序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些战略举措增加了中国在亚太所承受的外交与安全压力,掣肘着东亚合作的发展,并加剧了地区秩序两极化的张力。与此同时,奥巴马的亚太战略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形势下美国在地区事务中角色的恰当定位、安全牌的限度、如何处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如何调节东亚秩序与亚太秩序的关系等问题上。展望未来的亚太新秩序,其塑造力量将更加多元,支撑机制会更加多样,秩序运行的规则将更多地带有亚洲的印记,太平洋两岸在该秩序中的地位亦将更加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