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东亚地区掀起一股谈判和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热潮.继中国和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文件后,日本与东盟也签署了<日本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比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地位、优势及合作模式、面临问题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国和日本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任瞳 《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53-154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东亚地区掀起一股谈判和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热潮。继中国和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文件后,日本与东盟也签署了《日本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比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地位、优势及合作模式、面,临问题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国和日本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然后采用定性分析法,通过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的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将贸易区内存在的问题处理妥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建成后将能发挥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是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该文件在沿袭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创设了富有自己特色的争端解决机制,本文拟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协调机制、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及其常设机构等方面入手,探索如何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真正实现<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建立的必要性以及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尽快建立中国-东盟税收协调的法律制度,官方与民间共同推动税收协调发展和分国分阶段推行东盟各国税收协调进程等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艳 《时代经贸》2011,(8):84-85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然后采用定性分析法,通过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的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将贸易区内存在的问题处理妥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建成后将能发挥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张伟  史协 《经济师》2008,(9):99-100
中国和东盟各国正在积极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ErA)的发展。文章运用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分析和展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经济基础比较脆弱、非经济因素敏感、具有合作博弈愿望等特征。因此,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要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努力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  相似文献   

8.
杨欣 《时代经贸》2007,(1Z):67-68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达成了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坚实的基础,并将对中国、东盟乃至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合作,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各国积极加入区域化经济组织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进一步发展中仍然有许多障碍需要中国与东盟继续努力、共同克服.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发展态势以及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文章在对东盟十国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概念和意义;其次,论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和双方开放市场的时间表;第三,文章分不同领域和时段讨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双方在贸易和经济合作上的发展前景;最后,文章对于广东如何抓住机遇,在相互开放市场中获得新发展的问题上,表达了战略决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正是适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本文以贵州与东盟的贸易发展问题为切入点,对贵州地区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贸易区建成后贵州、东盟双方间贸易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途径.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区域加快了其内部的货币联盟,亚元便是在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氛围中催生的.为了稳定亚洲的货币市场,近年来在东盟及"10 3"机制框架内,亚洲各国也进一步加快了亚洲货币合作的发展,率先启动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比东盟与日本、韩国的合作更具有优越性和旺盛活力.中国可以借助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货币融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取代日本主导区域货币亚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7,(7)
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可以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顺应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加强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潮流,也符合目前形势下我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国情。浙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大省之一,加强浙江与东盟的合作,对双方来讲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浙江出口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措施以促进浙江对东盟的出口以及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进度,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加深,未来的建设重点将逐渐由贸易领域转向投资领域。本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动态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建设自2005年开始全面实施,这五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在不断上增,2007年的双边贸易额为2025.5亿美元,2008年为2311亿美元,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为2130.11亿美元。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双方取消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达2927.76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作为东盟近邻的云南省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难得机遇,全面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云南建设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枢纽,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在描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全面认识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把握机遇的准备及相关对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分析了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现状,并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所产生的贸易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区内及各成员国吸引FDI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利用FDI的概况进行了分析,然后着重从静态和动态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FDI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并且认为总体上将有利于自由贸易区的FDI流入。  相似文献   

19.
《大陆桥视野》2005,(10):31-31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全面实质性运作阶段之时,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将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对此,现为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理事兼中方副秘书长的许宁宁指出,中国企业应该注意解决或防范下列十大问题:一是不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规则;二是缺乏开发东盟市场的意识和长期战略汁划;三是缺乏东盟国家商务渠道,选错东盟商务合作伙伴;四是企业同类产品在东盟市场竞相压价,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中国-东盟峰会上,各国家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定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本文从中国-东盟开展经济一体化合作的现实条件出发,从微观厂商主要是跨国公司的角度,设立假设条件,研究中国-东盟的引资效应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