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业务一方面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企业会计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来操作利润等问题。本文从非货币交易的内涵入手,阐述了其会计处理中需要了解和注意的地方,并给出了一些自己对非货币性交易的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花影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18):57-57
为了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对《企业会计准则一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改变了非货币性交易核算原则,简化了非货币交易的披露内容和有关费用的核算,取消了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科目,符合历史成本原则,规范资产计价和损益的确定,避免了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相似文献
4.
陈旭东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4,19(3):73-74
企业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均应在准则中找到依据。但非货币性交易中的不平衡交易是目前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一处空白,就这类交易中价值确认、纳税处理和会计分录进行探讨。以求对现行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李淑英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16):61-61
非货币性交易是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大家知道“货币性资产”在将来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将来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作为交易的资产在各自账面上反映的价值数额与换入资产的原企业账面的价值数额往往不相等,有时交易双方就是以货易货。 相似文献
6.
新会计准则修订后,公允价值计量又成为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大量地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对公允价值含义的解释,结合实例,对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会计处理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曹淑连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27):42-42
从非货币性交易的产生原因的出发,在定义上的理解与认识,并简单讨论了非货币性交易的认识与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最后评述了非货币性交易在报表中的披露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到 2 0 0 2年 5月底 ,财政部共发布了 1 6项具体会计准则 ,其中于 2 0 0 1年初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对影响企业当期损益的非货币性交易事项进行了重新规范。新准则实施已两年有余 ,在规范会计核算、打击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章对新准则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非货币性交易作为在资本市场上一种比较常见的运作手段,对于企业之间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关联方之间更易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和粉饰业绩.以实现特定的目的。本文建议从加强公司治理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强化公司外部监督等方面。对关联方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的现象进行控制,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范我国的非货币性交易。 相似文献
10.
张清林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1):45-45
在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后,关于企业之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会计处理,,财政部2006年2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并更名为《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进一步规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对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 相似文献
1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往往涉及补价。补价的多少需要以补价率来衡量。补价率的高低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认定的重要指标之一。补价与补价率既可以按实际金额计算,也可以按理论金额计算。实际补价与理论补价的差异应作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独立核算。当实际补价与理论补价存在差异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认定既要考虑实际补价率,也要考虑理论补价率。 相似文献
12.
张莉惠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5):52-52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其中非货币性交易部分与2001年修订的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就其内容从会计计量属性、损益确认方式、换人多项资产的成本确认等几个方面进行新旧非货币性交易的差异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关于涉及“应收账款”的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制度 ,对于涉及“应收账款”的非货币性交易 ,视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处理。文章重点介绍了此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新企业会计准则为规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方法,积极而稳健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文浅析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中的弊端,并探讨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行为,是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本文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案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现行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缺乏合理的理论依据;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应以价值理论为基础,重新定义货币性交易和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资产按是否已实现其价值为标准可分为:已实现价值资产、未实现价值资产和混合资产;不同的非货币性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应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变化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突破。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概念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新运用,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确认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比较了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异同,阐述了非货币性交换准则变化,凸现了财务报表以资产负债表收益观为核心的地位,更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适应了会计的国际趋同。 相似文献
18.
孙冬梅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24):26-26
一、非货币性交易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包括股权换股权,但不包括企业合并中所涉及的非货币性交易)。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本文就我国新修订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美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增强对非货币性交易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加强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规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1999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2001年进行了修订,2006年2月在此基础上修改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本次颁布的新准则有哪些变化,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通过对新旧准则的比较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