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这是我国对外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牢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实践证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走上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道路,开创了发展中大国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发展  相似文献   

2.
林九江 《大经贸》2001,(9):39-42
艰辛大国路起步 1978年,我国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之前,我们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还不到一个百分点,为0.78%,名列世界34位。我国的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6%,在世界上30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中名列最后一名。这就是我们的起点,这就是我们的基础。一个百分点 1979年经过改革开放后,我们差不多奋斗了10多年,至"七五"未年,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只达到了1.8%,与1978年相比,所占比重也只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而已,但是就是这个百分点,使得我们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整整向前移动了近20位,一下子前进到了15位。  相似文献   

3.
《大经贸》广东省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下文简称"中心")开展"贸易政策公共参与"这个项目的背景是什么? 魏青: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更加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第一引资大国.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国内市场广阔,国内贸易机会多,应该实行内向型的贸易战略。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国内贸易无法替代对外贸易的功能。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中,同小国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中大国必须摒弃内向型的贸易战略,走开放型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即以国际比较优势为依据,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护为辅助,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5.
杜晓 《商场现代化》2012,(20):10-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取得了巨大发展,已是公认的贸易大国。但是贸易大国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国在确立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之后,开始向贸易强国迈进。本文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我国贸易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美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的贸易关系得到迅速发展。1978年双方的进出口贸易值仅有10多亿美元,而1982年增到60多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0%多,大大超过此间我国整个进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目前,对美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982年,对美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5%还多,特别是进口所占的比例高达25%。若以国别而论,美国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符合两国的利益。中国是一个有着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和10亿多人口的大国,虽然目前还是经济上不太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其国内市场发展的潜力之大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贸易大国和世界第二进口贸易大国。从2010年到2011年,我国的出口额增长了7.13倍,而进口额增长了7.16倍,至此,2011年中国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达到10%左右,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我国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8.
“走向贸易强国之路学术峰会”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贸易国,并成为全球最令人瞩目的投资热土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我国正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挺进。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计划"的第一年,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2012年出口总额居世界各国首位。毫无疑问我国是一个对外贸易大国,但是距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通过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分析,来探寻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外贸万亿美元的意味——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 《江苏商论》2006,(6):109-111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我国今后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与贸易强国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徐强 《国际贸易》2007,(10):10-14
我国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开始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当前,我国成为贸易大国,以此为基础,我们应审时度势,迎接挑战;认识和把握关键问题,并采取系列行动,纵深推进我国地对外开放进程。一、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属性格局特征直至目前,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在属性和格局上表现出以下特征。(一)利益交换层次内外利益交换的重心表现在产品贸易,而非要素交换。目前,在  相似文献   

12.
<正>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提出了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的任务和要求。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最近撰文专门提出了要"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希望和愿景。可以说,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了发展黄金期。发展服务贸易,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11547.4亿美元,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对外贸易额平均每年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更是达到了21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贸易大国地位却蕴藏着脆弱的基础,例如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出口商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等等。我国是贸易大国的同时又是贸易弱国。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以前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目标。文章提出了中国贸易强国之路,即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成为该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2006年12月,我国金融业渡过5年保护期,进入对外开放的深化阶段。近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贸易总量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不管是基于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还是出于提高我国国际经济战略地位的考虑,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对外经济贸易数量的大国,却不是对外贸易强国。我国贸易强国的建设应以大力推进科技兴贸战略,进一步加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主,加快外经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  相似文献   

16.
朱启松 《商业研究》2006,(20):211-213
在中国外贸累计突破1万亿美元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贸易大国并不等同于贸易强国,而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度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探讨我国外贸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思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较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祁童 《商业科技》2014,(21):29-3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外贸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进出口总额已经名列前茅。虽然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距离贸易强国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从贸易大国转变成为贸易强国已经是一个十分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贸易强国的标志、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我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以及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有效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和影响世界,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新时期我国纺织品贸易正在面临机遇和挑战。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纺织品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自给自足到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进而成为"世界工厂"。但新时期纺织品贸易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例如某些国家强加给我国的贸易壁垒,大规模生产加速了我国环境的污染等。面对这些我们应该谨行慎思,特别是面对新时期纺织品贸易带来的挑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纺织品贸易。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公认的贸易大国,但是严格来说并不是贸易强国。文化贸易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就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正视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积极改善我国文化贸易的逆差。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产品推向世界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如何发展我国文化贸易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时指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疫合作。其中,同为农业大国的哈萨克斯坦,在农业方面与我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是我国农业"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理想选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