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在内的很多区域性金融危机,都有一个相同的背景,即美国等大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收紧,2013年12月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进程正式启动,这一相同的背景再次出现,全球金融市场气氛再次紧张。本文简要介绍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退出进程,梳理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渠道,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宁夏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是QE3还是QE4?     
2012年12月,关联储结束了2012年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会议决定,在扭转操作到期之后,将扩大资产购买计划,并明确了低利率政策退出的经济指标.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将此称为QE4.笔者认为,它只是QE3的延续,但此次会议透露出的信息值得重视:一是美联储将坚守量化宽松政策;二是美联储将进一步扩大资产负债表;三是为了引导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美联储为其低利率政策的退出设置了“阀值”.  相似文献   

3.
"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简称QE2)是美联储在国内经济提振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的背景下启动的。QE2或许能够使美国走出通缩的泥潭,也有可能催生资产泡沫,酝酿新的金融危机,但却无疑给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继续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全球热钱将更加泛滥,世界经济秩序将遭到破坏,各国外汇储备将进一步缩水等。对此,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必须加强与财政政策的配合,适时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扩大本币结算合作,积极应对QE2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马陆 《全国商情》2013,(9):34-35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连续推出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有效地遏制了金融机构倒闭浪潮,提振了美国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好的预期作用。本文主要比较分析美联储四轮QE政策,重点研究其对美国经济的刺激机制和对其他经济体的负面外溢效应,并对我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伯南克来说,美联储和财政部应该合作并尽可能强化货币政策的"财政政策部分"从而达到提振宏观经济的目的。然而2009年伯南克提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在理论上自相矛盾,货币政策的"财政成分"是量化宽松政策起效的主要原因,缺乏财政政策配合的单纯量化宽松无法对美国实体经济起到提振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7年~2009年,美欧等国爆发金融危机,美国连续数月非农数据与ADP数据惨淡,就业率骤降,为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一方面拯救了日渐衰退的美国经济,另一方面量化宽松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缓解经济危机带来低利率下的流动性陷阱,但同样带来种种弊端。美联储在2014年退出量化宽松,此举会对处于全球一体化浪潮中的中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的交流与往来,也使得各国政策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有效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创,美国已先后四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不仅有效改善了国内的经济态势,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迹象初显,通货膨胀预期抬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迎来退出的新阶段。本文就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原因及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对我国应采取的应对行动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次贷危机后,美国选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贸易渠道和货币渠道传导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出口额、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有长期正效应,对产出则有短期的正效应,且贸易渠道是该政策传导的重要途径.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冲击,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美国持续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主要经济体现阶段都处于经济危机后的复苏时期,但对于深陷"去杠杆化"的美国,其经济增长仍然缓慢,信贷萎缩,失业率居高不下。2008年末开始,美联储试图通过"零利率"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挽救经济,却收效甚微。2010年8月,美联储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文围绕着美国持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该政策的背景和内容;然后,用排除法分析说明美国选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原因;接着,通过分析该政策的失效情况及其原因,得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美国信贷萎缩和高失业率的问题,由此引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深层原因;最后,站在我国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正式启动。其主要内容为在维持0-0.25%利率水平条件下,从当日起至2011年6月份前,每月购买7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总购买量为6000亿美元。此举意在降低长期利率,提高通胀预期,降低失业率,促进美国经济尽快复苏。本文主要分析QE2对美国的作用和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对冲流动性角度分析中国应对量化宽松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美联储定量宽松赞币政策推出背景 2004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前理事会理事伦斯?梅耶首次提出了"定量宽松"政策,这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其主要内容是:由央行定量地向政府或私人部门直接注入流动性,从而改变私人部门对利率和汇率的预期,刺激实体经济尽快复苏."定量宽松"政策通常在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传统货币政策受限制时,为维持虚拟经济的稳定和增强流动性而采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动荡,主要工业大国的经济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适合本国国情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日本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出台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选择向金融市场提供无限额注资计划;美联储则选择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结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以救助市场的信贷宽松货币政策。本文通过对各国实施的不同货币政策进行对比,评价了政策实施后的经济复苏效果,最终判断各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对不平等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梳理,发现货币政策对不平等的影响并未达成一致意见。货币政策影响不平等的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五个,分别是收入构成渠道、金融市场分割渠道、投资组合渠道、储蓄再分配渠道以及工资异质性渠道。宽松货币政策不是导致不平等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否会加大不平等取决于经济初始条件,资产价格变化是影响短期不平等的主要机制。政策建议方面,一是经济低迷时期仍应坚定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二是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应注意不平等问题,三是应通过其他政策减轻宽松货币政策对不平等的不利影响,四是应防止宽松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14.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的次优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瑞明 《西部金融》2009,(7):30-31,15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发表声明,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买入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美国2-10年期长期国债和7500亿美元MBS债券,以及1000亿美元的机构债.这标志着美联储时隔40年再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短期内会导致美元走软,但从长期来看美元仍会继续走强.同时,该政策对美国经济复苏总体上是有利的.然而,这一非常规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无奈之选.因此,在借鉴日本的经验基础上,本文认为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是次优选择.而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该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际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充满矛盾,而这些矛盾又直接导致了诸多不确定性。这些矛盾和不确定性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第一,近期不少国家进一步调低利率水平,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又在密切观测着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走向,特别是美联储是否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退出的节奏和力度。这就构成了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最值得关注的第一对矛盾,与之相关的市场不确定性,就是美联储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年初以来,所有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相关的问题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2013年12月18日,退出的序幕终于拉开,美联储宣布自2014年1月开始,每月缩减资产购买计划100亿美元,其中包括长期国债400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50亿美元.同时,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0.0%-0.25%不变.这是美联储退出量宽的第一步,下一步美联储将会继续缩减购债规模、结束购债计划,最后退出零利率政策.如果美联储退出实施了五年之久的量化宽松政策,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将会发生什么变动?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计量,从宏观经济波动和名义利率两方面对比分析2008年以来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两阶段操作分别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关联储缩表1个百分点,将引起中国产出5.04个百分点的下降,远高于美国加息对中国产出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缩表政策将引起美国居民收入的减少,进而通过财富效应降低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就对利率的影响而言,美联储缩表1单位,会引起中国利率4.77单位的上升,这是因为中国需要通过紧缩银根来规避美联储缩表可能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而美国加息1单位会引起中国利率2.01的上升,原因在于中国需要通过缩小与美国的利差,来避免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出.当下美国又释放出较强的减息信号,这会对中国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引起中国利率的下降.针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缩放举措,中国政府应实施反向措施,以消除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实体经济层面,中国需积极扩张内需、加大政府支出,避免对美国的单一出口依赖;在金融市场方面,中国需重点管控国际热钱的流动,挤出投机泡沫,减少国际冲击引起的资本流出.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2008年末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辅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经济。伴随着经济快速回暖的同时,通胀压力也逐渐增大,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逐渐减弱。本文通过建立不同期限利率同货币冲击、产出和预期通胀的VEC模型发现:货币冲击导致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胀的持续上升,实际通胀在货币刺激后的4—5个季度形成高峰;经济复苏同样在货币冲击的4—5个季度后达到顶点,此后,政策对产出的影响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通胀水平将在此后维持高位运行。实证研究结果同实际的经济数据走势基本吻合,较为真实地评估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效果。在全球潜在的新一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大背景下,本文的研究为评估我国当前及未来的货币政策效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长远目标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应以利率和资产价格为主,股票市场逐渐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但受制于某些制度性缺陷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要加快各项改革的步伐,为股票市场最终成为传导货币政策的主要渠道创造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会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现有文献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全面,尤其缺乏对于零利率下限时期与常态化时期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美联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将缩小中美两国利差,促使中国的资本外流加剧,并导致实际利率水平和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进而带来资产价格下跌,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美联储不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其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此时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能会与常态化时期有所区别。基于2002年1月至2021年7月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98个变量的月度数据,采用Wu-Xia联邦基金影子利率(Wu-Xia Shadow Federal Funds Rate)来度量零利率下限时期的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运用因子扩张型向量自回归模型(FAVAR)从资产价格角度分析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看,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会通过利率渠道对中国资产价格产生负面影响,且该负面影响具有时滞性;人民币汇率调整具有补偿效应,即可以通过人民币贬值减轻资本外流的压力,进而削弱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资产价格的负面影响;在零利率下限时期,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资产价格的负面影响比常态化时期更为显著。相比现有文献,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改进和拓展:一是采用Wu-Xia联邦基金影子利率度量零利率下限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立场,避免因采用联邦基金利率而低估其负面影响;二是运用FAVAR模型缓解VAR模型及TVP-VAR模型的遗漏变量偏误问题,并为识别结构冲击提供足够丰富的信息;三是对零利率下限时期与常态化时期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时变影响。为更好地应对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深入分析和把握美联储货币政策动向发生改变的原因和本质,在坚持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同时,密切关注和警惕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保证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度和调整空间充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