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社会学是将法律置于社会背景当中,研究法律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法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转型引发的利益冲突、农民的环境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司法救济对农民的环境权保护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法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防治路径包括化解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冲突、畅通农民的环境利益诉求渠道、完善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制度以及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受害者的司法救济力度。  相似文献   

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延伸,是大众以网络为载体的一种民意表达方式。对此,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在基础上提出预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以及社会转型不断加快,高校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等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随之出现了突发性、危害性、误读性及扩散性等特点。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合理表达利益诉求,控制事态升级,预防发生群体性事件,就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管理乃至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突发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利益协调机制失衡、权力约束机制缺位、利益诉求机制不畅以及政府考核机制不合理乃是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应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强化权力约束机制、畅通利益表达机制,以有效地预防、减少和正确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岳威 《大众商务》2010,(8):273-273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把握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现状和特点,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把握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现状和特点,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重大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正处于群体性事件高发期。目前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对抗加剧、组织化高、突发性强、极易激化等特点。一些地方维稳压力越来越大,甚至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各级党政对群体性事件的重视与关注也日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根本上看,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状况,是长期以来经济、政治及社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的必然反映。群体性事件治理任重道远,根本途径在于要从相关体制及其改革上找问题、想办法。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部分群众参与,因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而采取非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集体性活动。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原因有三:一是利益分化日益复杂且呈现冲突性的特征;二是利益表达不够充分且协调困难;三是利益维护机制虽已建立但效果不明显。解决好群体性事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健全多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体现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与维护机制;完善纵横协调、四位一体的综合利益调整与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当群体性事件高发时,如何防范和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突出问题。科学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正确合理地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全方位多视角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仅是对肇事者进行法律惩处,更要关注和解决生活困难群体的生存困境;不能仅是对事件本身的诱因进行报道,更要挖掘引发事件的深层原因;不能仅是就事论事地看待群体的状态和事件的进展,更要结合群体性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唯有从主体、事件、背景三方面综合考察群体性事件,才有可能制定出治标又治本,合理又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政企关系影响企业家精神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扭曲的政企关系显著抑制了企业家精神的有效发挥;政企关系的扭曲程度每增加10%将导致企业家创业量减少2.2%;地方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也抑制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不论是基于不同类型的创业指标,或企业家精神的不同衡量指标,抑或分区域进行检验,还是采用政企关系的另一套不同数据来源指标,均发现,扭曲的政企关系以及地方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对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还发现,外部宏观环境会影响政企关系对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转轨时期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而利益矛盾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基本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来探求群体利益受损之缘由,以及群体为何采取这种极端的利益诉求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预防机制设计,提出政策建议,以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有效避免或减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产生于社会转型的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中,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动以及利益冲突的加剧不断,导致中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其表现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已成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得解决的一个难题。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界定,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有助于提高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效果和效率,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只有正确看待群体性事件,客观探究其成因,才能采取有效对策妥善处理,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农村群体性事件背后的体制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体制与以往人民公社时代的对比,不难看出在群体性事件所折射出的农村干群关系紧张背后所隐藏着的深层次体制原因:从领导体制上看,出现政府与农民关系由间接向直接的变化;从管理体制上看,出现政府对农民制约功能的大大弱化;从计划体制上看,出现各种类型高指标的不断强化;从分配体制上看。出现从三次分配向多次征收的转化;从供销体制上看,出现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人口体制上看,仍然存在着对立情绪的激化。因此,根据农村体制的变迁去探索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干群关系上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项紧迫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时期各种矛盾问题的综合反映,对我国的社会治安环境产生了严峻的挑战。“湖北石首事件”代表性地揭示了众多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引发原因,可以从提高公民法制意识、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增加政务信息公开和建立官员问责制四个方面寻求事件的解决方法,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从而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不同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对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处置,现有的调控机制并不尽如人意,这不仅说明现有机制本身存在缺陷,更表明在中国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和多元的今天,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处置,需要有更灵活、多元开放的制度设计.借鉴国外经验,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应包括三个应对阶段,即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化解.  相似文献   

18.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问题日趋严峻。研究金融危机影响下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与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对乡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中应当坚持“三个慎用”原则,不能因为警力使用不当造成更大的冲突,同时在政治与法律双重路径下化解危机,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公安机关虽然无法消除社会矛盾。但可以通过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学习专业化策略,逐渐引导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最终实现警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问题日趋严峻.研究金融危机影响下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与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对乡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